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超脫於八大菜系之外:盤點那些你可能在中國吃不到的中國菜

超脫於八大菜系之外:盤點那些你可能在中國吃不到的中國菜

中國菜的歷史源遠流長體系龐大,隨便一個菜系就有數之不盡的美食,並且除了八大菜系,少數民族特色美食也是各有特色風味無窮。然而,無論是八大菜系,還是少數民族特色美食,在中國本土都是可以吃到的,那麼,今天要說的,是可能在中國本土吃不到的菜,美式中國菜。

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英文名:General Tso』s Chicken),也稱為左公雞。1952年由彭長貴創製,託名左宗棠,其實與清末將領左宗棠沒有直接關係。

1952年,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雷德福特訪台,台灣負責接待的海軍總司令梁序昭連續三天設宴款待,並請彭長貴掌廚。雷德福特品嘗後詢問菜名,彭長貴隨口起名:「左宗棠雞」

1952年,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海軍上將阿瑟·威廉·雷德福訪台,台灣負責接待的海軍總司令梁序昭連續三天設宴款待,並請彭長貴掌廚,要求彭長貴在三天內菜色須天天不同。第三天時,眼看紅燒、清蒸、油淋等傳統做法都太普通,為讓客人換換口味,彭長貴靈機一動將雞肉切成大塊,先炸到金黃半焦狀,再下醬汁佐料,熱炒做成一道新菜。雷德福特品嘗後詢問菜名,彭因為自己是湖南人,希望菜名響亮又能與湖南有點關係,就隨口起名:「左宗棠雞」。

1970年,蔣經國夜帶隨從到彭園餐廳用餐,廚師為蔣經國製作了左宗棠雞。蔣經國食後甚感美味,翌日起也向他人宣揚該菜的美味。此菜隨成為彭園的招牌菜。

當時的做法是取材於雞腿肉,去骨以後,以醬油、太白粉腌制,連皮切丁切塊,再下鍋油炸至「外干內嫩」。然後以蔥泥、姜泥、蒜泥、醬油、醋、干辣椒等調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雞肉帶皮,以醬油入味,沒有裹麵糊的酥脆口感,也不用花椰菜墊底。

1973年,彭長貴赴美國開辦彭園餐廳。一次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彭園宴客,吃過「左宗棠雞」後讚不絕口。此事經《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大幅報道,這道菜因而名氣大震,逐漸成為美國人眼裡中餐「第一菜」。

李鴻章雜碎

李鴻章雜碎又稱李鴻章雜燴,是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菜。由李鴻章在美國時偶然創造出的一道菜肴。以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等製作而成。

「李鴻章雜碎」的產生據說完全出自偶然。但是就是這個偶然的即興創作也產生了中美兩個版本。

中國人的版本是這樣的:李鴻章到了紐約(1896年),吃膩了美國菜,一天,他在住處招待美國客人吃晚飯,大概是中國的飯菜香吧,客人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掃而空。廚師急了,準備的菜都上完了,而客人根本就沒有走的意思。李鴻章急中生智,便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和廚師咬了一陣兒耳朵。不一會兒,廚師端上了一盆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的什錦大燴菜來。客人一嘗,高興得開起了玩笑:總督大人,你這個時候才上這麼美味的菜,是不是不想讓我們吃得舒服啊?李鴻章笑著說:「哈哈,咱們中國人喜歡將最好的東西放在最後。」客人問叫什麼菜,李鴻章大概沒有聽明白,說了一句牛頭不對馬嘴的話:好吃,好吃!沒想歪打正著,這「好吃,好吃!」和英語「雜碎」的「Hotch-potch」發音差不多。李鴻章就在這一刻獲得了「李鴻章雜碎」的冠名權。正在門後的廚師聽了,不禁啞然失笑。只有他知道,剛才中堂大人吩咐他將廚房裡的下腳料「亂燉」了一大盆,權當解燃眉之急,沒想到……

這些美國客人吃飽了,喝足了,打著飽嗝千謝萬謝地告別回家,誰料到,一出李鴻章下榻的華爾道夫飯店就被等在門外的「娛記」們逮個正著。這些免費的「中華文化傳播使者們」便添油加醋地海吹了一番。就這麼著,「李鴻章雜碎」便一鳴驚人地唱響美國,成了一道海外創研、市場在外的「兩頭在外」中國產品,完全知識產權當然應該歸我們的中堂大人。但是李鴻章卻沒拿到一分錢的專利權費,而且利潤100%留在了美國。最可氣的是,「李鴻章雜碎」還外轉內銷,搶佔了中國市場。從此以後「雜碎」就成了中國菜的代名詞。同時不少旅美華僑開設的餐館也紛紛改名為「雜碎」館,而食單上也書「李鴻章雜碎」之名,從中大獲其利。「李鴻章雜碎」也因此名聲大振,風靡一時。「雜碎」實際上應作「雜燴」,因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雜碎」即是雜燴的方言。所以至今在美國的中國餐館仍將其寫作「雜碎」。中國文史館的張伯駒先生亦曾寫過《李鴻章雜燴》一文,稱它「馳名國外,凡在歐美的中國餐館,莫不有此一菜」。

美國人的「李鴻章雜碎·創世紀篇」簡單多了:「李鴻章到了紐約後,8月29日晚上,他宴請美國客人,李鴻章試圖創造良好的中美關係,他知道我們美國有一句名言『要想獲取一個人的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獲取他的胃』。席間李鴻章上了道由芹菜、豆芽、肉和美味中國醬組成的菜,以滿足中國主人和美國客人的雙重口味。但這個傳說是否屬實?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中美版本各有各的優點,中國版發揚了《史記》的優良傳統,以春秋筆法弘揚了中華飲食文化,而且還帶點「演義」的「戲說」成分。美國版的地點、時間和人物「三要素」俱全,而且也知道從「中美友誼」的大處著筆,值得讚許。

幸運餅乾

幸運餅乾是一種美式的亞洲風味脆餅,通常由麵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並且裡面包有類似箴言或者模稜兩可預言的字條,有時也印有「幸運數字」(如用於彩票等),翻譯過的中國成語、俗語等。

在美國及加拿大(其他的西方國家的也有),幸運餅乾是中國餐館裡的一道甜點,但在真正的中國是沒有這樣東西。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多個移民社團都說20世紀早期幸運餅乾就已經流行,其配方是基於日本傳統的煎餅。

儘管幸運餅乾是個現代的發明,但仍有傳說故事試圖將其和中國歷史聯繫起來。在這個傳說里,在14世紀蒙元統治中國時,有個名叫朱元璋的人計劃反抗蒙古人的統治。他將月餅中的蛋黃取出,將與有約定起義日期的米紙塞入其中,傳給其他人。蒙古人並未注意到蛋黃被換,所以起義成功,之後建立了明朝。據說中秋節要依傳統送裡面帶有字條的月餅來慶祝這個事情。而到美國修築鐵路的華工沒有材料製作月餅,於是就用餅乾代替。這些餅乾可能後來成為製作幸運餅乾的靈感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貓君panda 的精彩文章:

TAG:熊貓君pan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