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酷熱大暑,如何安度?
悅讀中醫
只做中醫精品閱讀
小編導讀
剛過了「上蒸下煮」的小暑,酷熱當頭的大暑節氣又來了。
這段時間,天氣簡直是蒸煮燒烤模式隨意切換啊,每天身上黏膩潮濕汗流浹背說的就是我了!既然改變不了天氣,咱們就得改變自己的飲食起居,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一點哦——
大暑已至
「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常在每年公曆的7月23日前後。
大暑之「大」區別於小暑之「小」,意思是氣候壯熱、大熱,氣溫炎熱程度比小暑更甚。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大暑正值三伏的中伏,是一年中高溫天氣集中的時候,俗話說:「大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大暑時天氣潮濕悶熱,感覺酷熱難耐。我國古代把大暑亦分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第一候是說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因為陸生的螢火蟲常常產卵於枯草上,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天氣出現,這大雨使暑氣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時節,天氣灼熱似火,暴雨時行,人的體感悶熱黏膩,但是高熱的氣溫與豐沛的雨水關乎到秋後的收成,故而大暑的民俗活動主要表達人們希望作物豐收,以及身體健康無恙的願望。
浙江台州沿海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即是人們以祈願五穀豐登、生活安康為主要目的的民俗活動。
sdfd
飲食方面,大暑節氣的民俗文化更為豐富。廣東、湘東南地區流行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的諺語。仙草即「涼粉草」「仙人草」,為葯食兩用植物,莖葉晒乾後可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也叫涼粉,是一種類似龜苓膏的甜品,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因此被譽為「仙草」。浙江台州椒江人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習俗,部分地區也有老年人吃雞粥等習俗,謂能補陽。有些地方則有大暑吃羊肉的習俗,像山東魯南地區在大暑節氣要喝「暑羊」(即喝羊肉湯),徐淮地區伏天要吃羊肉等。
sdfd
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在大暑伏中時節食用,寓有「冬病夏治」、溫補陽氣之意。但是此時暑濕之邪盛行,若是素來體質燥熱或陰虛火旺或濕熱之人,以及傷暑少津短氣,食用羊肉則有損害人體的弊端,需多加辨別。
大暑護脾胃
大暑值伏中,為三伏最熱的時候,其中「伏」有宜潛不宜動之意,又「伏」寓「土藏」,表示陰氣藏伏地下、陽氣彰行於外的意思。值此時節,人們應避開烈日曝晒的場所,居憩於陰涼潔凈處靜息養神,一則防止暑氣傷人,二則養陰以備入秋。中醫認為,「脾主長夏」,同時又認為「脾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可知脾臟既通於長夏,又與春夏秋冬四季之末十八天有關聯,唐代醫學家王冰注釋《素問·六節藏象論》說:「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
大暑正值六月中,此時為夏秋交接的長夏之季,又為夏季之末,為脾臟所主,土地的濡潤之水受暑火蒸騰而成濕氣,表現為天行流火,而空氣多水汽捂悶,所以中醫有「暑必夾濕」之說。
這時暑邪與濕邪最易膠結,侵犯脾胃,養生保健宜以健脾護胃為主。
同時,暑熱易耗液傷津,損傷正氣,身體容易發生內外交困的局面,所以在顧護脾胃的同時還要注意飲食居處上避暑避濕,這也與「伏」異述而同理。
大暑節氣,常人與濕熱體質之人在飲食選擇上,宜選用性平偏涼或微寒之物為主,味宜甘淡、酸或微苦。
sdfd
如山藥、薏苡仁、綠豆、紅豆、荸薺、甘蔗、莧菜、鮮藕、鮮蓮子、冬瓜、香瓜、檸檬、西紅柿、鴨肉、瘦豬肉等,都很適宜。若熱盛者,可以適度食用西瓜、綠豆、涼粉,或沖泡綠茶、金銀花、雞蛋花、荷葉、生甘草等藥茶;而濕盛者,可以添加藿香、薄荷、橘皮等作粥食,柚子皮、無花果、佛手、扁豆花、豆芽等亦可做常添的食材。無論熱盛、濕盛,應少食荔枝、芒果、菠蘿、榴槤等熱性水果,烹調方法則以涼拌、快炒、白灼、蒸制、溫火燒燉為主。
素體虛寒、脾陽虛弱之人,可以順時之勢以壯陽氣,可以選擇性平、溫熱之物相互輔佐為菜,味宜甘辛。
如糯米與艾汁製作而成的艾粑粑或青團,蔥、姜、蒜、桂、八角等與牛羊肉同烹,榴槤燉雞等,都很適宜,又可仿廣東、福建人夏月狗肉、荔枝同食的習俗。此外芡實、南瓜、桂圓、紅棗、櫻桃、椰肉、茼蒿、桂花、鱔魚、鯉魚等也可選擇搭配食用。
好 · 書 · 推 · 薦
※非專業人士也能用好的小驗方,幫助解決坐骨神經痛和骨質增生
※免疫失常白塞病,累及全身太難治!中醫辨證有奇效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