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節氣大暑如何提高防災減災的本質安全呢?

節氣大暑如何提高防災減災的本質安全呢?

夏天是一年之中天氣最好,適合各種水上項目互動的季節。但是好天氣伴隨著高溫的炙烤,想要降溫只能祈禱下雨了。那麼夏天裡的大暑節氣降雨將除了在氣溫上帶的涼爽還意味著什麼呢,尤其是二十四節氣的創造就是為了指導農事生產活動。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這樣的農諺:「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可見,高溫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條件,伏旱區持續的大範圍高溫乾旱的危害有時大於局地洪澇。除長江中下游地區需要防旱外,陝甘寧、西南地區東部、特別是四川東部、重慶等地也要防旱。

實際上,伏旱並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颱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範圍伏旱。

所謂「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我國北方地區如華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黃淮地區(山東、河南)、東北南部以及位於黃土高原的陝、甘、寧部分地區,在此期間的暴雨天氣相對集中。故「七下八上」也就成為防汛關鍵期的代名詞了。

這期間,北方地區時常濕熱難當,只有當北方冷空氣與南方或東部海上輸送來的暖濕氣流配合默契時,出現一兩場像樣的暴雨,才可一解暑氣。暴雨往往給這些地區的農作物補充急需的水分,但若同時出現強對流天氣以及過量的雨水,往往形成局地洪澇和泥石流災害。那麼如何提高防災減災的本質安全呢?

自然災害我們怎麼去減弱其影響?補救性措施有很多,但治標不治本。自然環境是一個大的有機系統,環境地貌的形成、物種鏈條的形成都是長期以來不斷相互作用而最終穩定下來的。比如,一個地方有一條小河,有一座小山,這些都是環境體系中的有用的一份子。小河污染,附近的水鳥等動物可能就失去了生存條件;小山被挖平,來自東面的潮濕性天氣或北方的寒冷氣候可能就會逐漸改變當地微氣候環境。自然災害的發生,2分是自然原因,8分是人禍。乾旱原因很多,但有兩點不可忽視:種植快速生成的桉樹,如同吸水機,破壞了當地原有植被面貌,水土保持受到破壞;水庫興建出現誤區,抓大放小對建設水庫來說是不對的,因為大水庫的水根本上還是從小水庫所在的小溪小河中匯聚來的。自然災害的預防前提應是對當地的水溫、地理地貌、植物分布、生物活動等有深入認識,而後確定某一形態的改變的危險性。

採用現代地理信息定位技術、物聯網、大數據、雲技術、音頻、視頻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終端建立專家資料庫(智庫)形成多元化、網路化、智能化移動多元化網路體系使其能夠實時監測(包括不同空間)、比對、報警作用起到監測正反饋這就是移動多元化本質安全技術。防災部門利用移動多元化技術設施設備調查監測,摸清當地的水溫、地理地貌、植物分布、生物活動等有深入認識,建立災害規劃體系,根據常年的氣象資料、水紋和土地、生物的分布建立資料庫,科學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以保護生態為準繩,通過移動定位遙感技術進行定性定量的統計分析,通過這一手段可以能從點到線,線到面,面到體全方位、全覆蓋地監測每一寸土地的加強土地生態資源綜合整治,從源頭杜絕濫砍濫伐過度開墾。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提升全民保護自然資源的健康本質安全意識。加快自然資源空間生態修復,節約集約用地,促進高質量發展,能更好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真正做到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尤其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監管,防患於未然,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自然災害發生。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暑 的精彩文章:

大暑養生,謹記四個要點
7月23日 農曆六月十一 今日大暑!需要注意的屬相有哪些?

TAG:大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