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張承芬教授
在要去國外出訪的這天,得知張承芬教授於2018年7月20日晚間去世的消息。對這樣一位對中國眼科事業有著卓越貢獻的前輩的離開,傷感而遺憾。因在外出差途中,遂請張風教授代表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代表我們,在張承芬教授的告別會獻上花圈,聊表敬意。
對張教授的去世還是很難過的。回憶起和張教授曾經相交的點點滴滴,張教授還是非常有特點的一位專家。
張承芬教授的一個特點是提攜後生。她一直在鼓勵著年輕的人前進,我覺得我能夠把眼內腫瘤的臨床工作做到今天,和張教授的鼓勵是分不開的。記得1995年我剛從國外回來,我就給她看我做眼內腫瘤局部切除的手術錄像,看後她特別興奮,一連說:「這樣很好啊!這樣又有了病理,很多搞不清楚的眼內腫瘤就搞清楚了!」,那時,國內還沒有人開展眼內腫瘤的局部切除治療,咱們國家對眼內腫瘤的治療還停留在眼球摘除的階段。在那時,張教授就一直在鼓勵著我要往這方面去嘗試和前進。不僅如此,她會把她自己看的眼內腫瘤的病人,她覺得做局部切除就可以得到很好治療的病人,轉到我這裡來接受治療。
至今我依然印象還很深的一個病人丁*平,這個病人曾在山東、天津等國內到處都看過,從眼底表現上看的確像一個脈絡膜黑色素瘤,都建議他做眼摘。後來這個病人去張教授那裡就診時,張教授看過後,考慮這個病人很年輕,視力也很好,她就把這個病人介紹給我,讓我給他治療。我給病人做了眼內腫瘤局部切除,術後視力一直維持在0.4,而且更重要的是,病理檢查發現是黑色素細胞瘤!脈絡膜的黑色病灶,也可以是黑色素細胞瘤,這在以往的認識中是不多見的。手術後在和張教授一起討論這個病例的時候,她覺得很有意義,臨床和病理還是有差異的;通過手術,同時獲得病理,對我們提高臨床診療水平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從此以後,她經常給我轉一些臨床診斷有疑問的疑難眼內腫瘤的病人,讓我儘可能地去把它搞清楚是什麼。
在我回國後從事眼內腫瘤的工作過程中,類似的事情特別多。同時張教授也常跟我說,在臨床工作中有些搞不清楚的問題,還是希望通過手術的方式來有所發現。記得她曾經就說過,Best病(卵黃樣黃斑變性),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卵黃」的成份到底是什麼,你如果以後能遇到這一類的某些病人,有做手術的機會,別忘了取出來一點做病理看看,對這個病的理解、認識就會完全不一樣。
在很多方面的臨床工作上,她都是給予了很大的鼓勵,尤其鼓勵年輕人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能有所發展。記得在1998年,我第一次報告脈絡膜上腔出血的手術處理,張教授也參加評審,她不斷誇獎這手術做得很好!說通過這樣一個手術的處理,就能夠把這種嚴重的併發症處理好,特別有意義。她的讚賞,給我們年輕的醫生非常大的鼓勵。同年,1998年,在她出版《眼底病學》這本書的時候,她特意簽名送給我一本,而且囑咐下面的醫生一定要把書親自送到我這裡,令我非常感動。我在從事眼底病的工作中,在眼底病領域不斷的學習進步中,是離不開張承芬教授這樣的專家的鼓勵的。
張教授的第二個特點是她對事業的這種敬業精神和對臨床工作追根求源地去探尋的心力,都是年輕人的榜樣。
她從不僅僅滿足於對一個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是要不斷地探尋,去尋找疾病的真諦,這些都值得我們欽佩。張教授經常在轉給我許多的疑難眼內腫瘤病例之後,她都會有下文。每每轉給我一個病人,過不了多久,她會給我寫封信,講在什麼時候給我轉了一位什麼病人,這個病人和疾病的名字,最後的病理是什麼,最終的診斷是什麼等等。那個時候,通訊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也很少打電話,一般都是以寫信的方式交流。我都會給她回信,或者我再見到她的時候,會主動告訴她某某病人是什麼病,和張教授之間的這種交流,至今回憶起來都倍感珍貴。張教授的那份敬業和在眼底病領域不斷探索的精神是值得年輕人學習的。一個老的專家,一位全國那麼知名的專家,在臨床探尋的精神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張教授的第三個特點是她對新的事物的理解、接受比任何專家都快。我記得在OCT剛出來的時候,國內在使用二代OCT,三代OCT剛剛進入中國。中漿病人在OCT上有一些特殊的表現,除神經上皮脫離外,常常可以看到在脫離的神經上皮內懸掛的一些顆粒狀的沉著,她對這個就特別感興趣。那時我講OCT的應用、OCT的讀片,她就和我聊這些沉著應該是什麼,有可能是什麼,如果要有一些臨床和病理的檢驗對照,或者是病例的對照,能搞清楚這些東西真實的成份是什麼,對疾病發病機制的探究和治療就更有意義了。
後來通過OCT檢查,再結合臨床的病例的檢驗,知道這些沉著物是視網膜下一些蛋白物質或者纖維素的沉積。OCT這些新的知識的出現、在臨床的使用,無一例外地,她都接受的特別快,而且,她會不斷地去探索,並和以往的研究進行結合,進一步發現新的知識,完成一個又一個知識的循環增長。張教授在這些方面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從事眼底病工作的一筆財富和動力。
張教授在推動眼底熒光造影,尤其是閱片方面,在北京市乃至全國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那個時候,她和王光璐教授一起,定期地組織北京市眼底閱片討論會,他們把各自在工作當中積累的一些疑難的病例,一些需要商榷的眼底影像的片子,集中起來,然後大家在一起進行討論,這些片子怎麼樣去閱讀,可能是什麼等等,加深了對疾病的認識,同時對推廣眼底影像閱片的標準化流程,提高眼底病臨床診斷的整體水平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張承芬教授能夠把北京市乃至國內的一些感興趣的專家集中起來,在北京定期去做這件事情,尤其是長期地堅持下來,我覺得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遙念張承芬教授,斯人雖逝,精神永存。張教授天堂安好。
魏文斌記於阿姆斯特丹機場
2018.7.22
張承芬教授生平
張承芬教授,女,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我國眼底病領域的卓越專家。1925年生於湖北武昌,抗日戰爭時期在四川合川國立二中完成中學學業,1951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進入協和醫院眼科工作,是我國著名眼底病專家。
半個世紀以來,張承芬教授堅持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善於借鑒古今中外經驗,對病人更是精心負責。1993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協和名醫」稱號,曾任國務院學位評審委員會員、衛生部醫療衛生技術鑒定諮詢專家顧問委員會員、北京協和醫院專家組成員、醫科院北京協和醫院學委會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醫務委員會委員,曾任中華眼底病雜誌副主編,中華眼科雜誌等七眼科雜誌編委等。張承芬教授1992年在國內率先出版《激光眼科學》深受從業界歡迎。1998出版的《眼底病學》是當時國內為最系統完整眼底病學工具書,2000年《眼底病學》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後該書多次再版,至今仍受廣大眼科學子讀不舍手的常備參考書。
緬懷張承芬教授
魏文斌·品質視無界
「醫術·智識·藝術」
(註:圖文資料皆來自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魏文斌教授,轉載請聯繫魏文斌教授本人並註明出處。)
TAG:魏文斌一品質視無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