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紙手諭全體錄取?一次任性的民國公考背後

一紙手諭全體錄取?一次任性的民國公考背後

全文共3992字 | 閱讀需8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的中國正處於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之中,日本蠢蠢欲動,在半自治狀態下的察冀邊境頻頻挑起邊境摩擦,而戍守平津的第二十九軍首當其衝成為了中日關係的承壓點。作為二十九軍軍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人稱「華北王」的宋哲元此時也處於一種焦灼狀態:內有南京政府的「剿共」壓力,有冀察內部派系的暗流涌動,有平津學生抗日救亡運動呼聲高漲,有兩廣事件帶來的站隊選擇;外有日本各種形式的威逼利誘......

而1936年的北平大學生政府招考就在這樣高氣壓的政治環境下產生了戲劇性的結果。

我在中央日報民國二十九年(1936年)八月十九日的一個小豆腐塊中發現了這樣的文字:

【本報十八日北平專電】冀察考試大學生,十八日晨第二次考試,宋哲元往巡視,全體肅立致敬。宋悅極,即下手諭均錄取,訓練時按成績分三等津貼。

【本報十八日北平專電】政會甄用大學畢業生第二試,十八日黎明在懷仁堂舉行,到男女生五百十七人,缺席十六人。宋哲元親到場巡視,旋下手諭凡本日應試各生,悉數錄取,惟依其成績釐定為一二三等級。下午一時考竣日內發榜。

五百餘人的考試,宋哲元大手一揮悉數錄取。這顯然不是「宋哲元悅極」就可以解釋的。

順著這條有趣的短訊,我試著復原了報刊上所記敘的此事的來龍去脈:

關於此次公考,最開始的信息是《申報》七月十五日一則關於平津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的消息:

冀察政會救濟失業大學畢業生

中央社十四日北平電

秦德純談,平京各大學畢業生失業者頗多。政會已決定救濟辦法、擬日內組一委員會、實行考試......經錄取後,即分發平津冀察各機關任職。

當日又有

南京十四日電......平各大學畢業生何挺生等,為大學畢業生就業事、擬具意見多項、十四日向行政院陳述、院派員答覆。

(一)政府對大學畢業生就業事,極為關心,正籌辦法,以廣出路。

(二)政院已與考試院商定,於本年加辦高等文官考試一決、舉行時期、已有規定......

北平大學生的失業問題已愈演愈烈,以至於大學畢業生赴南京行政院陳述「就業事」,而就在同日,北平也出台了救濟辦法——吸納其為公務員。

而《申報》於七月十八日的一篇評論文章《談言 救濟失業青年問題》也正印證了這一時弊:

知識青年的失業問題,至現在已達到一個嚴重的階段......大多數人,都遭「畢業即失業」之苦.....社會也漸呈不安之象。近來,北平各大學畢業生組織「服務運動大同盟」舉行請願,允足以表示這問題的嚴重性.....

失業者,學生運動,請願,這些辭彙自然衝擊著當局不安的神經——紅色的風暴正是醞釀於這些事物之中。

冀察政會考委會在十天以內迅速組建,確定考試時間,七月二十八日又奉宋哲元令,擬共編取百名畢業生。

名額僅百名!這對於龐大的失業大學生群體很明顯是杯水車薪。(從後續可知,僅考試報名人員就多達千人)但是遺憾於未能留下報道,當時對此的輿論如何,我們已不得而知。

考試的流程繼續進行。

考委會緊接著宣布,此次公考初試為國文,限作文言,不合格者即淘汰。這一度令我很困惑,為何一次以「救濟失業」為目的的考試,要設置如此高的門檻?錯估規模乎?作秀乎?內部勢力掣肘乎?我繼續尋找線索。

內部掣肘說首先變得沒有說服力,在這條消息中還提到,此次任命考務處處長為楊兆庚,組長孫松齡。楊兆庚為時任政會政務處長,宋氏剛於此月將原處長親日分子潘毓桂撤職,被拔擢而上的,正是宋哲元多年親信楊兆庚。而孫松齡常年於京冀各校授課,時任北師大國學教授,作為地方學界名流,政治傾向頗不明晰的孫松齡被宋哲元用以主持考試實務也在情理之中。如此看來,此次公考全系宋哲元一手推動,此時集地方軍政大權於一手的宋哲元,似乎也無掣肘的顧慮,更何況是在這樣常規之外的考試之中。

下一條消息來自八月四日。

中央社北平四日電

大學畢業生考試報名共千一百六十餘人,以法律系最多......

又電

宋哲元四日午在外交大樓宴北大、師大、清華、平大、燕京,五大學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徐誦明、陸志韋等聯歡。蔣等次大學畢業生考試,頗為讚許。

「頗為讚許」這樣的外交辭令暫且擱置不議。宋哲元親宴五校校長至少見得宋對於此事的重視程度,再以其十天排畢考試事宜的效率,可見冀察政會是在宋哲元的指揮下開足馬力進行這項工作。這或許就少了幾分作秀的意味。

此次初試一千一百六十餘人報考,而最終參加第二試的只有五百人出頭,的確是及格者才能進入二試。

在此十餘天后,二試按時開始,於是發生了文章開篇所說的全體錄取這樣的趣聞。

我繼續追蹤後續,終於發現一篇詳報,許多細節得以解答。

這篇詳報值得玩味的地方相當多。

首先是這次口試的主考劉哲、秦德純、鄧哲熙、楊兆庚等人,除劉哲為東北軍系統外,其他全為宋哲元多年親信,且都位居市長,政會常委等要職。而即使在保證全體錄取這樣的前提下,劉哲對於口試的態度也極認真周詳,以至於周遭人悄悄催促劉氏「謂其從速」。如此之縝密布置,若不是出於宋哲元的授意,的確是不太可能。

第二是錄取諸生之後的訓練班組織安排。

訓練班正負主任為馮治安、佟麟閣。馮治安時任第三十七師師長兼河北省主席,曾指揮長城抗戰,當時是日本情報系統眼中的「頑固抗日派」;而佟麟閣時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軍事訓練團團長,對於青年軍事教育已有經驗。宋哲元啟用此二人培訓公務員,目的顯然是進行抗日救亡教育,並使這五百多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與第二十九軍結下情誼。宋氏言辭中稱訓練的目的為「求體魄之鍛煉及生活之齊一」,似乎訓練內容會與今天的軍訓類似,在當時也不失為一種鍛煉學生的好辦法。

第三是文中所說冀察政會對這批學生的安排。

文中提到「宋氏有意於甲等諸生,擇...若干人,......分發兩省,遇有縣長缺出,儘先任用,俾能一變現在縣政之風氣雲。」「訓練期滿。再視其成績依次錄用,並擬定甲等妥為高等文官或普通文官之最高等,乙丙分發各機構任用。」

甲等學生任為高等文官,甚至空降縣長,乙丙等級也分發各機構任用。宋哲元直接自上而下將這五百餘名學生安排如冀察官僚系統的各個梯級之中,再結合之前提到的與二十九軍結誼的措施,結合此時京津學生對抗日的熱情。宋氏很明顯是想將官僚系統進行一次大換血,在其中植下抗日派的力量。若與此前不久發生的宋哲元清洗冀察政會常委會中的親日派事件結合起來,此次宋氏的意圖就很明顯了。

第四是宋哲元對諸學生的訓詞。

宋哲元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作為獨攬大權的地方大員,在這一次訓詞當中卻做出了極其開明的姿態,態度也極為誠懇。不僅說要仰仗諸兄弟力量,說不必強行求同,但求共謀國家利益,保衛國家疆土主權等等。這些言辭無疑是相當合當時學生胃口的,這或許足見得宋哲元迫切希望籠絡這些青年。

第五是此次公考的年齡限制。

文中還提到,此次公考不限年齡,考生上至五十六歲,下至二十二歲。這顯然與最開始的「救濟失業畢業生」的初衷是相矛盾的。宋氏放棄年齡局限,攏各年齡段的知識分子參加此次考試,又全體錄取。或許「救濟」只是一個幌子,而「換血」「拉攏」才是其實際意圖。

寫到這裡,故事的脈絡也大致清楚了。救濟失業畢業生只是導火索,宋哲元先以苛刻的錄取條件示眾,爾後又做出開誠布公的姿態,將通過一試的學生全部錄取並委以重任,一則將冀察政會換血鞏固為抗日派陣地,二則拉近二十九軍與學生勢力的關係,三則通過如此利好,改善當地學界,輿論對宋的評價。

如果從這三個角度來看,宋哲元的這一著棋的確是成功的。此事過後不久,宋哲元又借故成功驅逐了親日派王揖唐,使日本「以王代宋」的陰謀破滅,冀察政會也與日本愈發隔閡。而學生和宋哲元與二十九軍的關係也愈發密切:

九月,北平市學聯在中共的領導下不斷組織愛國學生到29軍部隊駐地進行抗日宣傳工作,同官兵廣泛接觸,還教士兵打籃球、踢足球、搞田徑賽,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國的文娛活動,增強彼此的友誼。9月18日,29軍與日軍在丰台發生激烈衝突,學聯聞訊立即組織學生前往救護慰問作戰的29軍官兵,使官兵甚為感奮。10月10日,北平學聯發表文章說:「我們曾經激烈反對過冀察政委會,但當我們見到宋哲元先生公忠愛國,始終不肯與冀東偽自治同流合污;我們也就改變了一向對冀察政委會的嫉視態度」。11月初,29軍在紅山口舉行演習,清華大學愛國學生350多人前往參觀,還為演習官兵代擬打靶誓詞:我們以百姓血汗換來了子彈,須誠心竭力,期望命中,殲滅仇敵——日本鬼子。......

學生代表在講話中,熱情地希望愛國官兵保持喜峰口抗戰的光榮傳統,保衛領土主權,並表示學生願意同士兵攜起手來為民族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隨後,參觀團向宋哲元和29軍獻旗紀念。一面錦旗上書:「擁護二十九軍保衛華北」,另一面錦旗上寫「國家干城」四個大字。宋哲元見後十分高興,連聲說:「好!好!」。慰問參觀結束後,宋哲元指示29軍派了四輛軍用汽車送參觀團學生回北平。

12月12日,中共地下組織和北平學聯為了聲援綏遠抗戰,組織了「一二·一二」示威遊行。北平當局在「善意」勸阻未成後,決定於景山與示威學生對話。宋哲元準備到場講話,在學生隊伍向景山集中途中,宋哲元乘車與學生隊伍相遇。他聽到學生高呼:「擁護二十九軍抗日」的口號便下車向學生要傳單。學生圍在他身旁,向他說明示威的目的,雙方進行了誠摯的對話,宋哲元聽了學生的申訴,面帶笑容乘車離去。下午,宋哲元因故未能到景山,他委派秦德純前去與學生見面。秦德純到達景山時,學生高呼「擁護二十九軍抗日」,「擁護秦市長領導救亡運動」。秦德純在講話中對學生說;「諸位是愛國的,29軍也是愛國的,29軍的愛國心是不讓於諸位的。」秦德純為愛國學生的激昂情緒所感動,不禁說道:「這是國家最重要的東西,民眾的力量。」(《宋哲元傳,第271頁》)

此次例外的公考就此告一段落,五百一十七名年輕人就這樣被一紙手諭捲入到歷史的進程之中。然而故事並沒有迎來一個圓滿的結局,宋哲元精心的設好了華北政局的每一顆棋子,卻不曾想日本人竟一把將棋盤掀翻——保全華北的希冀最終還是幻滅了,錄取事件後不到一年,七七事變爆發。洶湧的歷史洪流裹挾著這紙錄取手諭,裹脅著宋委員長的抗爭,裹挾著四萬萬中國民眾,沖入了更深邃的黑暗。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邀您入群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化學課本沒告訴你的:拉瓦錫身邊的漂亮老婆到底有多牛?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