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曹操墓中兩具女骨是他十五個女人中的哪兩位?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曹操墓中兩具女骨是他十五個女人中的哪兩位?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曹操墓的發現,最能引起世人興趣的,可能還不是那具男性遺骨,而是那兩具女性遺骨,她們會是誰呢?

兩具女骨,其中一個有不完整的頭骨,帶牙齒的下頜,部分肢骨和體骨,髖骨保存比較好,性別特徵比較明顯;另外一個女性頭骨保存完整,有帶牙齒的下頜,部分肢骨和體骨。

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鑒定專家王明輝博士鑒定:兩個女骨,一個年齡約50歲(一開始公布時稱「40歲」),另一個約20歲。如果說60歲男性遺骨是曹操的,那麼,這兩位女性是曹操什麼人,會是誰?

曹操是一個很好色的男人,性生活和生殖能力兩項指標均驚人。他妻妾成群,曾大修銅雀台,廣蓄天下美女,有名有姓的王妃是15位(見上表),其他無名無姓,史不見載的,當遠遠超過此數。

曹操的正室是丁氏,是安徽老家的結髮妻子。雖然沒有生育,但她隨嫁的丫頭劉氏,生了兩子曹昂、曹鑠,一女清和長公主。劉氏早逝,這三個孩子都是丁氏撫育大的,視為己出。曹昂是曹操的大兒子,他的死就與曹操的好色有關。

曹操的夫人杜氏,也是別人的老婆,讓曹操「收編」的。

關羽曾與曹操爭奪杜美女,在圍城時,關羽請求曹操說,破城以後希望將秦宜祿的妻子杜氏許給自己做老婆,曹操也答應了。城要破時,關羽又向曹操提此事,好色的曹操懷疑那杜氏是個絕色美人,不然關羽不會這麼動心。

城破後,曹操讓人把杜氏帶來一看,立即喜歡上了,先據為己有,把關羽拋到一邊去了。

倡門女子的身份在當年是很低下的,被人瞧不起。但曹操卻娶倡門出身的伎女卞氏為側室,後來廢了丁氏後,又扶卞氏為正妻。曹操為何對卞氏這麼鍾情,是因為卞氏有美色。

上面說了一通曹操身邊的女人們,目的是讓讀者了解一下,猜猜曹操墓中出土的兩具女骨會是誰。從隨葬風俗來說,只會是曹操的妻妾。那麼,如果兩具女骨肯定是曹操身邊佳人的話,會是曹操15個女人中的哪兩位?

頭蓋骨的光滑程度,也可以作為判斷年齡的依據。六七十歲的頭蓋骨,會比年輕的顯得光滑,年齡越大越光滑。70歲以上的頭骨,像玻璃一樣光滑。曹操墓中的男骨年齡,便是根據骨縫的結合程度、光滑程度等特徵,綜合其他情況來斷定的。如果有讀者對考古學上如何通過遺骨判斷人的年齡、性別等內容感興趣,可翻看相關專業書籍,在此不多討論。

所以,如果懷疑50歲的女性遺骨是70歲死去的卞氏的,幾乎不可能,50歲與70歲遺骨,很容易就能區別開來的。

50歲女性的疑雲目前無法揭示,20歲女性就更難說了。曹操生前有20歲的愛妾么?肯定有,而且與曹操的關係十分親密,非同一般,不然,在陰間也不會與主人「睡」到一塊。那她會是誰呢?

曹操墓中出土的兩具女性遺骨,可能不一定就是曹操的妻妾,也可能是曹操生前身邊離不開的侍女啊,特別是20歲的年輕女性,這種可能是非常大的。

如果照這樣分析,問題又來了,她倆是怎麼死的,咋那麼巧與曹操一先一後死亡。她倆是怎麼死的?這真相恐怕與曹操的死因一樣,也是個謎。

一種比較可能的推測是,她們倆是為曹操殉葬的。

殉葬,俗稱陪葬,是指用動物或活人陪同死者下葬的喪葬風俗。用動物陪葬叫牲殉,用活人陪葬叫人殉。

但人殉以古中國最為突出。人殉一般是卑者為尊者殉,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裡,嬌妻美妾、生前侍候主人的美女是殉葬的主體,之外則是為主人服務的男性臣僚、奴僕。中國人殉在先秦,特別是三代時的殷商時期,最為盛行。如在安陽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考古發掘中,竟然發現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

秦始皇死後的大規模人殉,成了最後的絕唱。劉邦稱帝立漢後,廢除了這一慘無人道的喪葬惡習。但是,一直到近代,人殉現象都沒有徹底消失。

曹操所處的時代,人殉惡習同樣陰魂不散,可以說是「陰風習習」。在吳國,人殉大行其道。在魏國,雖然沒有吳國厲害,但也不是不常見,此現象遭到當時有識之士的強烈抨擊。河間人沐並,便曾公開譴責當時「殺人以殉」的惡俗。

曹操死後人殉,見於民間傳說。清人褚學稼在《堅瓠集·續集》有這樣一段文字——

從上述可見,曹操死後給他陪葬的美女還不是一個兩個。褚學稼的記述,當是從民間傳說而來,當然不是真實的。《三國志》上也沒有記載,曹操死後哪位妻妾從死了。

但是,曹操在生前確實考慮了在自己死後眾多妻妾的去向、生活問題。曹操在《遺令》安排自己後事的同時,對她們專門做好了安排:「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繕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從《遺令》中看,對女人興趣很大的曹操,死後也沒有忘記讓自己的眾多妻妾為他服務,但不是要這些女人自盡為他殉葬,而是要她們今後不時登上離高陵不遠的銅雀台,給他跳舞唱歌。而較早時候曹操甚至表示,在自己死後,讓妃女成為自由人,改嫁他人。總的說來,曹操對她們還算負責任的。「分香賣履」後來成為臨死前惦記妻兒的代名詞。

既然曹操沒有要求她們中的哪個來殉葬,那麼兩個女性為何出現在曹操的墓室中?難道是因情而殉,自殺的?

在考古中發現,兩具女骨上面有不正常色斑,不像是正常死亡,十分蹊蹺。這,似乎應驗了筆者上文中對兩女性可能是殉殺推測的可能性。

正常的遺骨泛黃,但從考古現場人員對媒體透露的情況來看,曹操墓中發現的兩具女骨,一個顏色正常,一個顏色異常。異常的頭骨顏色泛綠,一個殘斷的盆骨也有色澤泛綠現象;另一女性頭骨、肢骨色澤呈正常的灰黃色。

同樣的埋葬環境,為何骨頭上出現不同的顏色?一般中毒較嚴重的人,死後屍骨上會出現異常的顏色,或發黑或發綠,曹操墓中女骨上的「綠色信息」,或許深藏著一段凄慘的歷史隱情。

2007年,曾有一個引起全國轟動的考古發現。當年7月1日,江西靖安東周墓葬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共出土了47具棺木。從中發現,有11具遺骨中有一種綠色的結晶體,呈細長的菱形,最長的一塊達8.5厘米。晶體顏色深淺不一,分布十分廣泛,出現於膝蓋骨、顱骨、牙齒根等部分,有的屍骨甚至整個骨腔里都長滿了這種結晶體。

烏丸也叫烏桓,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此前一直倒向袁紹。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袁譚和高幹被殺。袁尚和袁熙被曹操打敗,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逃入烏丸,想借烏丸的力量與曹操抗衡。所以,曹操要消滅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當時劉備一定鼓動劉表趁機偷襲許都,「萬一為變,事不可悔」。因此打不得。

然而郭嘉卻認為可以打、應該打、打得贏,因此力主此戰。據《三國志·郭嘉傳》,郭嘉認為,第一,烏丸是很遠,但正因為離得遠,他們必定「恃其遠」而「不設備」。如果我們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一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因此「可破滅也」。第二,袁紹家族的影響不可小看,三郡烏丸的實力也不可低估。一旦他們聯合起來,「招死主之臣」,「成覬覦之計」,只怕青州和冀州就不再是我們的了。至於劉表——這是第三點,不過是個夸夸其談的傢伙(坐談客耳)。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劉備,因此對劉備是有防範的,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劉備。委以重任吧,怕自己控制不了;不予重任吧,劉備肯定不會真心實意地幫助他。所以,儘管我們「虛國遠征」,卻不必顧慮後院失火。曹公你就放心吧!

事情果然如郭嘉之所預料。據《三國志·先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征烏丸,劉備勸劉表偷襲許都,劉表不幹(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等到曹操從烏丸王踏頓大本營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班師時,劉表才後悔,說不聽劉備的話,失去了一個大好機會。劉備只好安慰他說,現在天下大亂,戰事頻仍,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日尋干戈),機會嘛那還多得很。如果今後能夠迅速反應(應之於後者),這一次也不算遺憾(此未足為恨也)。其實劉表哪裡還有機會?曹操平定三郡烏丸以後,很快就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他;而他自己還沒有來得及和曹操交鋒,就見上帝去了。

名人介紹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苦寒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嶺峻多艱難!羊腸坂路真崎嶇,一路顛簸車輪斷。

風吹樹木聲蕭蕭,北風呼嘯發悲號。熊羆當路面對我蹲坐,虎豹夾道發威狂嚎叫。

溪谷荒涼人煙少,大雪紛紛漫天飄。抬頭遠望長聲嘆息,長途跋涉思緒如潮。

我心鬱郁多麼愁悶,真想東歸返回故鄉。水深橋斷難前進,大軍徘徊半路上。

行軍迷路失方向,傍晚還沒有住宿的地方。走啊走啊日久遠,人疲馬乏又渴又飢。

擔著行囊邊走邊砍柴,鑿冰煮粥充饑腸。想起那篇《東山》詩,深深觸動我的哀傷。

注釋

太行山:綿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大山脈。何:多麼。與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

巍巍:高聳的樣子。羊腸坂(bǎn):地名,在壺關(今山西長治縣東南)東南,以坂道盤旋彎曲如羊腸而得名。

坂:斜坡。詰屈:曲折盤旋。摧:毀壞、折斷。羆(pí):熊的一種,又叫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處。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處說少人民,言山中人煙稀少。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樣子。延頸:伸長脖子(遠眺)。懷:懷戀,心事。

怫(fú)郁:愁悶不安。東歸:指歸故鄉譙郡。作者譙(今安徽亳縣)人,在太行之東,故云一東歸。

絕:斷。中路:中途。薄暮:黃昏。擔囊:挑著行李。行取薪:邊走邊拾柴。

斧冰:以斧鑿冰取水。

糜(mí):稀粥。《東山》:《詩經》篇名。據毛序,本篇為周公東征,戰士離鄉三年,在歸途中思念家鄉而作。

悠悠:憂思綿長的樣子。

【作品鑒賞】

《苦寒行》中軍旅征戰生活的詩作,詩人筆下,太行山之高,羊腸坂之阻,風雪之交加,樹木之搖落,熊羆之狀,虎豹之聲,莫不逼真逼肖

這是一篇反映漢末動亂中軍旅征戰生活的詩作。詩一開頭就引出山勢高聳、道路紆曲的太行山區。北上二字,不僅表明了由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到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東南)的行軍走向,而且顯示出旆旌悠悠,銳不可當的軍容,以此籠罩全篇,氣勢逼人。緊接著文勢一頓,發出艱哉的喟嘆,先在心理土造成驚恐狀態,而後圍繞艱字寫景抒情。這就在布局上避免了平鋪直敘。並為下文創造出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種步履維艱的氣氛。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樣的維艱,巍巍疊用,展示出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擋住去路,呈現出強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這是寫仰望。接下去寫平視:羊腸坂詰屈。

坂曰羊腸,又以詰屈形容之,則狹窄而多盤旋之勢,歷歷在目。寫山寫坡,都是紀實,都是從正面落筆;車輪為之摧!則是感慨,是烘托。筆法變化而又和諧統一,加強了具體感與真實性。再下去,筆分兩頭:一方面寫自然景色凄苦,一方面寫野獸當道,但又相互交錯,以突出行軍之艱險。寫自然景色,一則曰樹木蕭瑟,再則曰北風聲悲,三則曰雪落霏霏。通過蕭瑟霏霏,寫出了景色之陰暗、昏沉、凄涼;通過聲悲,將客觀的物和主觀的我融為一體。寫野獸,則是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苦寒行》表現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突出了蒼涼悲壯和波瀾壯闊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都是寫途中多野獸,但上句從形態方面描繪。蹲者,熊羆襲人之狀也。蹲而對我,毛骨悚然。下句從聲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凄之聲也。啼而夾路,倍感悲涼。詩人對陰森可怕的自然環境作了樸實的抒寫之後,又對荒涼冷落的社會環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洼近水處行軍,很少見到人的蹤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棲之處,還得擔著行囊上山拾柴,拿著斧子鑿冰取水……。這情景寫得真切動人,感同身受。曹操詩不以寫景稱著,但在寫景方面,卻有獨特而成功之處。這首詩的寫景就很成功。

在詩人筆下,太行山之高,羊腸坂之阻,風雪之交加,樹木之搖落,熊羆之狀,虎豹之聲,莫不逼真逼肖。視覺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蕭瑟的樹林中,一群群熊羆,不是蹲在那兒,以攫取的目光逼視著行人;聽覺上,從那山路兩旁,伴隨著風吹雪飄,不是傳來了一陣陣虎豹的長嗚嗎……這首詩的寫景,就其描形、繪聲、著色之精湛而言,可與《觀滄海》中寫繁媲美。兩詩皆行軍途中所作,儘管背景、內容、感情、風格都不同:一是率師出征,一是凱旋歸來;一是寫冬之山景,一是繪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統帥關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現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蒼涼悲壯,一是波瀾壯闊;但其成功一樣,可稱曹操詩寫景之雙璧。

《苦寒行》記敘了曹操征討高斡的行軍之苦,抒發了詩人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反映了干戈動亂的社會生活

這首詩不僅以寫景取勝,而且以抒情見長。這情是以真景真事為基礎,因而不論是嘆息,還是怫鬱,也不論是思東歸,還是悲《東山》",都真切動人。首先是嘆行軍之艱險。在行軍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腸詰屈,野獸逞強,風雪肆虐的險阻,又有水深橋粱絕,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人馬同時飢的艱難,因而引起了詩人東歸之思。統帥的一言一行,都關係到士卒鬥志的高低,戰役的成敗。尤其是在開赴前線的路途中,即使艱難重重、險阻累累,作為一個統帥,不能也不應流露出絲毫畏懼、退縮情緒,更不允許直言出來,渙散軍心,而詩人一反常規,直言不諱地說:思欲一東歸。

從這種毫不掩飾的言語中,窺察到詩人性格的一個方面:坦率。陳祚明說:孟德所傳諸篇,雖並屬擬古,然皆以寫己懷來……本無泛語,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詩選》)鍾惺也說:……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不戚年往,憂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話。(《古詩歸》)這些評論,用於《苦寒行》,也都恰切。其次是哀生靈之塗炭。這一點,儘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來,但從全詩字裡行間,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處。吳淇說:山居趁坳,澤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則更無人民矣。(《六朝選詩定論》)這話說得很對。

深山區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況其他地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千村薜藶,萬戶蕭疏,其慘象,目不忍睹,耳不忍聞。但詩人未作更多的具體描述,而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寫,這就收到了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藝術效果。少字精當。它與下文薄暮無宿棲的無,前後照應,相互補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極其凄慘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災難人民的同情。這種感情,在《蒿里行》中傾吐得比較具體。他說:鎧甲生蟣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幾句,是谿谷少人民最好的註腳。

《苦寒行》描寫曹操征討高斡的行軍之苦,抒發了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再次是悲彼《東山》詩。這裡有兩層意思:《東山》,是《詩經》中名篇。寫一位跟隨周公東征三年獲得生還的兵士在歸途中的歌唱。全詩氣氛是悲涼的,色調是凄苦的,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詩中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疃鹿場,熠耀宵行等句,與詩人征高於途中所見略同,因而勾起了詩人對長期征戰不得歸家的士卒的深切關懷。另外,舊說《東山》是寫周公的。漢毛萇說:《東山》,周公東征也。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也。(《詩序》)此處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聯繫起來看,顯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

作者曾經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話非曹操莫能道出。他還以齊桓、晉文奉事周室自許,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勵(《述志令》,見《魏志·武帝紀》裴注引《魏武故事》),而這裡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實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後,威震華夏,大權在握,廢獻帝、奪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為,實屬難能可貴。這首詩,如果只停留在抒寫行軍艱險、思欲東歸上,那就失之平平了。它高就高在詩人將自身征途之苦同士卒思歸之情、廣大人民倒懸之急融為一體,將自己的理想抱負同周公事業聯繫起來,擴大了內涵,升華了主題,因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生命力。

這是一首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的詩篇,它記敘了曹操征討高斡的行軍之苦,抒發了詩人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反映了漢末建安年間干戈動亂的社會生活,其內容具有詩史性的文獻價值。詩篇在藝術表現方面,有其獨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結構謹嚴,章法有致。開篇敘事,繼之寫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現。所敘之事清晰瞭然,所寫之景形象生動,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語言古樸直率,風格慷慨悲涼。全詩不見華彩藻飾之言,只用樸實常見之語,直言其悲涼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名家點評】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右晉樂奏魏武帝北上太行山,備言冰雪溪谷之苦。或謂《北上行》,蓋因魏武帝作此詞,今人效之。明·張溥《魏武帝集題辭》:間讀本集,《苦害》、《猛虎》、《短歌》、《對酒》,樂府稱絕。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苦寒行》不過從軍之作,而取境闊遠……蒼涼悲壯,用筆沉鬱頓挫……可謂千古詩人第一祖。清·吳淇《六朝選註定論》卷五:凡詩人寫寒,自有一應寫寒物……此詩未寫風雪,先寫太行之險,所謂駭不存之地,進退兩難,則寒無可避,方是苦也。然於太行山上,拈出『北上』二字者,魏武欲以周公自擬,為下文東歸暗伏線索耳。……此詩極寫寒苦,原是收拾軍士之心,卻把自己生平心事寫出……嗚呼!當此徘徊中道,欲求一夕之棲宿而莫能,況乃如《東山》之詩云雲哉?此所謂喟然而悲。清·王夫之《古詩評選》:純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360網 的精彩文章:

王安石變法動了誰的乳酪?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南宋岳飛的部將徐慶是怎麼死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TAG:語文360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