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心經直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雲智慧。
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雲到彼岸。
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塵,煩惱永斷,諸苦皆盡,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證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團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認妄想攀緣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團者為真心,所以執此血肉之軀以為我有,故依之造作種種惡業,念念流浪,曾無一念迴光返照而自覺者。日積月累,從生至死,從死至生,無非是業,無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聖人,能自覺本真智慧,照破五蘊身心,本來不有,當體全空,故頓超彼岸,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復以此自證法門而開導之,欲使人人皆自覺悟,智慧本有,妄想元虛,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眾惡,遠離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樂。
故說此經,經即聖人之言教,所謂終古之常法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薩,即能修之人。
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
照見五蘊皆空,則修之之方。
度一切苦厄,則修之實效也。
以此菩薩,從佛聞此甚深般若,即思而修之,以智慧觀,返照五蘊內外一空,身心世界洞然無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永離諸苦,得大自在。
由是觀之,菩薩既能以此得度,足知人人皆可依之而修矣,是故世尊特告尊者,以示觀音之妙行,欲曉諸人人也。
吾人苟能作如是觀,若一念頓悟,自心本有智慧光明,如此廣大靈通,徹照五蘊元空,四大非有,有何苦而不度?又何業累之牽纏?人我是非之強辯,窮通得失之較計,富貴貧賤之可嬰,心者哉。此上乃菩薩學般若之實效也。
言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耳。
然照乃能觀之智,五蘊即所觀之境,皆空則實效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然舍利亦梵語,此雲鶖也,此鳥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故以為名。此尊者乃鶖之子也,故云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居智慧第一。
而此般若法門,最為甚深,非大智慧者不能領悟。故特告之,所謂可與智者道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正對鶖子釋前五蘊皆空之意。
而五蘊中先舉色蘊而言者,色乃人之身相也,以其此身人人執之以為己有,乃堅固妄想之所凝結,所謂我執之根本,最為難破者。
今入觀之初,先觀此身四大假合,本來不有,當體全空,內外洞然,不為此身之所籠罩,則生死去來,了無掛礙,名色蘊破。色蘊若破,則彼四蘊可漸次深觀,例此而推矣。
而言色不異空者,此句破凡夫之常見也。
良由凡夫但認色身,執為真實,將謂是常,而作千秋百歲之計,殊不知此身虛假不實,為生老病死四相所遷,念念不停,以至老死,畢竟無常,終歸於空。
此猶屬生滅之空,尚未盡理。良以四大幻色,元不異於真空耳,凡夫不知,故曉之曰色不異空,謂色身本不異於真空也。
空不異色者,此句破外道二乘斷滅之見也。
因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由不達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乃謂人死之後,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還乎太虛。
苟如此說,則絕無報應之理,而作善者為徒勞,作惡者為得計矣,以性歸太虛,則善惡無征,幾於淪滅,豈不幸哉。
孔子言曰: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正謂死而不亡者,乃輪迴報應之理昭然也。而世人不察,橫為斷滅,謬之甚耳。
然二乘雖依佛教而修,由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了生死如幻如化,將謂三界之相以為實有,故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沈空滯寂,淪於寂滅,故曉之曰空不異色。謂真空本不異於幻色,非是離色斷滅之空,正顯般若乃實相真空耳。
何也?以般若真空如大圓鏡,一切幻色,如鏡中像,苟知像不離鏡,則知空不異色矣。此正破二乘離色斷滅之空,及外道豁達之空也。又恐世人將色空二字話為兩橛,不能平等一如而觀,故又和會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耳。苟如此觀知色不異空,則無聲色貨利可貪,亦無五欲塵勞可戀,此則頓度凡夫之苦也。
苟知空不異色,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動本際而作度生事業,居空而萬行沸騰,涉有而一道清凈,此則頓超外道二乘之執也。苟知色空平等一如,則念念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心心求佛不見佛果可求,所謂圓成一心無智無得,此則超越菩薩而頓登佛地彼岸者也。
即此色蘊一法能作如是觀,則其四蘊應念圓明,正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故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誠能如是,則諸苦頓斷,佛果可至,彼岸非遙,只在當人一念觀心成就耳。如此之法,豈非甚深者哉!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此又恐世人以生滅心,錯認真空實相般若之法,而作生滅垢凈增減之解,故召尊者以曉之曰:所言真空之實相者,不是生滅垢凈增減之法也。且生滅垢凈增減者,乃眾生情見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實相之體,湛然清凈,猶若虛空,乃出情之法也。豈然之哉!
故以不字不之,謂五蘊諸法,即是真空實相,一一皆離此諸過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乃通釋般若所以離過之意。
謂般若真空所以永離諸過者,以此中清凈無物,故無五蘊之跡,不但無五蘊,亦無六根,不但無六根,亦無六塵,不但無六塵,亦無六識。斯則根塵識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總皆離之,故都雲無。此則離凡夫法也。
然般若中,不但無凡夫法,亦無聖人法。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皆出世三乘聖人之法也。苦集滅道四諦,以厭苦斷集慕滅修道,乃聲聞法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十二因緣流轉門,即苦集二諦。無明盡至老死盡,乃還滅門,即滅道二諦,此緣覺所觀法也。般若體中本皆無之。
極而推之,不但無二乘法,亦無菩薩法。
何也?智即觀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薩修行,以智為首,下化眾生,只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無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體中本無此事,故曰無智亦無得,無得乃真得,方得為究竟耳。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良由佛果以無得而得,故菩薩修行依般若而觀。然一切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別而觀,則心境纏綿,不能解脫,處處貪著,皆是掛礙。若依般若真智而觀,則心境皆空,觸處洞然,無非解脫。
故云依此般若故心無掛礙,由心無掛礙,則無生死可怖,故云無有恐怖。既無生死可怖,則亦無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夢想顛倒之事耳。
圓覺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然非般若圓觀,決不能離此顛倒夢想之相。既不能離顛倒夢想,決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語,此雲寂滅,又雲圓寂。謂圓除五住,寂滅永安,乃佛所歸之極果也。意謂能離聖凡之情者,方能證入涅槃耳。菩薩修行,舍此決非真修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謂不但菩薩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無上正等正覺之果。故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梵語也。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菩提雲覺;乃佛果之極稱也。
由此而觀,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能驅生死煩惱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長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間無有一法過般若者,故云是無上咒;般若為諸佛母,出生一切無量功德故,世出世間無物與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無等等咒。
所言咒者,非別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極言神效之速耳。
如軍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無不決勝,般若能破生死魔軍決勝如此。又如甘露,飲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則頓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
而言真實不虛者,以示佛語不妄,欲人諦信不疑,決定修行為要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由其般若實有除苦得樂之功,所以即說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梵語也。前文為顯說般若,此咒為密說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誦,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絕解不思議之力耳。
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諸佛證之以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以作妄想塵勞,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
苟能頓悟本有,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更不別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決無舟筏矣!
所謂,滔滔苦海中,般若為舟航;冥冥長夜中,般若為燈燭。今夫人者,驅馳險道,泛濫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歸矣。雖然般若如宵練,遇物即斷,物斷而不自知,非神聖者不能用,況小丈夫哉!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善付囑專欄
※都說念佛求往生!去了極樂世界到底有什麼好處?
※汪洋:佛教道教商業化是當前宗教領域的突出問題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