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靈山大佛
盪口古鎮遊覽後,大概下午3點,趕著班車時間回到無錫東站,坐地鐵到無錫城內預先定好的酒店,稍作休息後就打的去錫惠公園,但到那裡後,要想參觀的「寄暢園」差不多要關門了,於是就在鎮上隨便看看,接著打的去黿頭渚,原想觀賞夜景燈光下的櫻花,問售票處,說晚上吃不準會不會開燈,只好打道回酒店。
查了酒店附近的交通,沒想到有公交專車直達「靈山大佛」,就對旅程做了調整,準備第二天(星期日)上午先去「靈山大佛」,下午去錫惠公園;星期一去黿頭渚賞櫻,人也會少點。
網上說,靈山大佛是一個世界著名景點,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佛體坐落於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通高88米,佛體79米,蓮花瓣9米;大佛佛體(不含蓮花瓣)由1560塊6-8毫米厚的銅壁板構成,焊縫長達30餘公里;大佛鑄銅約725噸,銅板面積達九千多平方米,約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由於高科技的運用,靈山大佛能抵禦14級颱風和8級地震的侵襲。
還介紹說,靈山地區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遊歷東南到此,來到小靈山,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讚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於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
這是一個傳說還是因造大佛而附加的,不得而知。
出去旅遊,凡是有點名氣或歷史悠久的的寺廟,總要去膜拜;見到教堂也會進去瞻仰,就個人宗教信仰來說,很難確定自己信什麼。
但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我對人的認知之外所有的未知領域一向是「敬畏」的,這個可能打小就留下的。記得很小的時候,因為家住上海城隍廟附近,經常會和大人一起去那裡,城隍廟裡的「閻王殿」是必去的,進去之後就會有一種恐懼感,眼睛都不敢睜開看,奶奶經常說一個人不能做壞事,做壞事要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的。
現在看來是「迷信」,但這種對「迷信」的「敬畏」不也對人的道德行為的養成具有積極作用。我想只要做到心中有佛,心中有天主,一心向善就可以,至於信仰什麼可能並不重要。
進了靈山大佛遊覽區,看到遠處高高聳立的佛像,自然而然地會生出一種肅穆和崇敬。
進入景區就是一個大牌坊,即五智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景區門口有「照壁」,後面有趙朴初先生的題詩:昔游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
天氣雖晴好,但似有霧霾,清晰度很一般▼
佛祖降魔成道,整壁由紫銅鍛造而成,寬26米,高8米。相傳釋迦牟尼在長達六年苦行後,在菩提樹下打禪靜思,並發誓「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
雕塑中間佛祖端坐,一手觸地,為「降魔印」,佛祖兩面分別展示了魔王分別用權欲、財寶、美色來引誘佛祖,用誹謗誣衊佛祖,用魔兵魔將恐嚇佛祖的場景,佛祖威然不為所動,經過七天七夜,終於克服了金錢、權力、女色、恐懼、誹謗等等障礙,終大徹大悟,成為真正的大覺者,天地都為之震動。佛祖的前下方,土地神跪在佛祖面前,向當地獵戶訴說釋迦牟尼成佛的事迹。▼
大佛雙像(祥符禪寺,寺內人巨多,香火極旺,熏得眼睛都睜不開)▼
據介紹,靈山大佛的塑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形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整個佛像形態莊嚴圓滿,安詳凝重而細緻,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佛像腳下可以看到有很多遊客▼
壯觀的「九龍灌浴」開始了,它講述了釋迦摩尼出生的故事,隨著音樂的伴奏、蓮花開合、太子佛從中徐徐升起,在九龍噴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轉一圈,眾生膜拜。▼
彌勒佛,小童子在彌勒佛身上嬉鬧(百子戲彌勒),雙手合十為小孫兒祈福。▼
求福、求學、求平安。▼
春到靈山,海棠花盛開▼
靈山勝景,還有幾處可看,如梵宮等,附近新建不久的「拈花灣」小鎮,也可住上一兩晚。
補寄:回看前幾天整理一篇「遊記」(盪口古鎮),發現自己中社會學「毒」很深在拍照過程中,不經意揭示了傳統鄉村社會治理的「三架馬車」:連接皇權和紳權的基層半官方半民間組織,為社會兜底的社會保障或慈善組織,多元且包容的宗教信仰,實際上也是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社會治理實際上就是社會結構的一套制度安排。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社會治理在多大程度上是和社會結構相匹配的,當然首先在於現在的社會結構是「自然發育」的還是「外力」促成的?如果「大革命」如諾斯所說的那樣是遠離「原點」的波動,革命後還是要回到原點,那麼,從「原點」出來的現在社會結構已經有哪些變化?如果不了解社會結構,脫離社會結構講社會治理豈不就是「空談」!精準扶貧搞得那麼累,或許也是這個原因?!
TAG:天下無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