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路,你必須獨行,但絕不會迷失
《念處經》概說部分之別說
《中阿含·念處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凈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大念處經》
於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諸比丘!為眾生之清凈,為度憂悲,為滅苦惱,為得真理,為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
漢傳的《中阿含·念處經》與南傳的《大念處經》稍微有點差別,但主要意思是一樣的:
在那裡,世尊如此開示:「諸比丘,此一行道,能夠朝向有情的凈化,哀愁與悲愁的消滅,痛苦與憂惱的滅除,聖道的成就與涅槃的體證,即四念處。
爾時
當爾之時,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大眾雲集,開始說法的時候。
諸比丘
佛陀在說法前稱呼「諸比丘」,並不是說當時在場聽法的只有比丘,沒有其他人。因為比丘是四眾——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之首,所以稱呼「諸比丘」,也就是在提醒其他的聽法眾人。
比丘
亦作比芻,是梵語bhiksu的音譯,翻譯成中文有三個意思:乞食、去惡、怖魔。
乞食
比丘日常的生活,即他的衣服、飲食是從乞食或供養得來的。
去惡
惡就是煩惱惡,斷除這些煩惱。
怖魔
那些不修行的人會嫉妒你,會對你的修行造成很多障礙,這就是怖魔,令他恐懼害怕。魔為什麼恐懼呢?因為你要是不煩惱了,就超出了他管轄的範圍,所以他很恐懼害怕。
因為比丘包含的意義太多了,所以古代翻譯經典時含多義不翻。
一
一
「有一道」——是《中阿含·念處經》的翻譯;
「一行道」——是《大念處經》的翻譯;
「一乘道」——是《雜阿含經》的翻譯。
一乘道
中國古代的高僧大德對「一乘」給了下面一些定義:
一乘者,佛乘也。乘即運載之義。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撰
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
——《勝鬘寶窟》吉藏大師撰)
上面所引古注,可以歸納為兩點:
1
通往佛道,除四念處之外,沒有第二條道路。
2
這條道路是出離生死苦海,直至涅槃的,沒有岔路。
一行道
「一行道」,在南傳《中部注》里有五種解釋:
1
它是「單一的路」,沒有岔道。在這條路上沒有岔道,你只要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必然可以達到煩惱的解脫。
2
這條路必須獨自行走。沒有任何同伴可以代替你走,或陪你一起走,也沒有任何人可以把他的修行成果——解脫的智慧給予你,你也無法把自己的修行成果——解脫的智慧給予他人。即使你與大眾一起共修,你也是獨自一個人上路的。
對此,《法句經》中有幾句話可為此作註腳:
惡實由己作,染污亦由己;
由己不作惡,清凈亦由己。
凈.不凈依己,他何能凈他?
3
這是「那個人(指佛陀)的路」。這是一條佛陀所發現的道路。
4
這是「唯有一個目標的路」——導向涅槃。當你沿著這條路走,涅槃是你唯一的目標。
5
這是「到達涅槃的唯一道路」,沒有其它的道路。「念處」是到達涅槃、滅除痛苦、止息煩惱的唯一道路。
《法華經方便品》中說: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所以,一乘道也好,一行道也好,都是告訴我們:
四念處就是一條直接的道路,而且是唯一的、沒有岔路的,必須你自己努力去修習的路,別人不能代替,佛也不能代替。
這條路是佛陀發現的,然後他把這條路指給我們。《雜阿含經》里有一個詞,叫「古仙人道」——過去成就的聖者們所走的道路,你應該走一走。
綠谷藏出品
文 | 禪大師
圖 | 綠谷工作室
我存在 是因為你需要
歡迎分享您的體悟↓
※為什麼你的安那般那念既沒有「安那」也沒有「般那」,有的只是停不住的念
TAG:綠谷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