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症肌無力怎麼治?該吃什麼葯?多久能好?

重症肌無力怎麼治?該吃什麼葯?多久能好?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重症肌無力患者治癒平台。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抗體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性、補體參與的神經-肌肉接頭間傳遞障礙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受累橫紋肌病態疲勞,如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構音不清、四肢無力及呼吸困難等。本病具有波動性和易疲勞性。一日內常表現為晨輕暮重,活動後加重。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本病屬於中醫學的」痿病」等病證範疇。

【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有內外之分,內因責之脾胃,《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以生,故不用焉。」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居於中焦,為氣機升降出人之樞機。脾主升主運,脾虛氣陷,則升舉無力,上瞼屬脾。故提瞼無力而下垂;脾主肌肉四肢、氣虛濡養不足,故則四肢乏力而不得用;胃主降主納,與脾相表裡,脾虛胃亦弱,則升降之樞機不利,受納無權,故吞咽困難;脾氣主升,上充於肺,積於胸中而為宗氣(大氣),司呼吸,貫百脈,中氣下陷,胸中之大氣難以接續,肺之包舉無力,腎失攝納,故氣短不足以息,危在頃刻。日久,氣血皆虧,脾肝腎俱病,筋脈失於濡養,則肢痿廢不用。

外因責之六淫,外邪侵襲,使肺衛失和,脾運失鍵,痰濁內蘊,則可誘發和加重本病。總之,本病以虛為主,除病程中出現暫時痰濁阻滯或濕熱浸淫為實邪較盛外,一般均為正氣虛衰,據其臨床表現,可辨其屬脾,也可辨屬肝腎。但脾胃虛損,五臟相關是其主要病理基礎。

【診斷要點】

一、西醫診斷要點

1.本病主要侵犯骨骼肌,癥狀易波動,晨輕暮重.神經系統檢查無錐體束征及感覺障礙.

2.臨床癥狀不典型者,可進行下列實驗:

(1)疲勞試驗:受累肌肉重複活動後肌無力明顯加重。

(2)抗膽鹼酯酶藥物試驗:有二種,一是新斯的明試驗:新斯的明1~2m克肌注,20分鐘後肌力改善為陽性,可持續2小時。可同時給予0.4mg阿托品肌注以對抗新斯的明引起的毒蕈鹼樣反應。二是騰喜龍試驗:騰喜龍10mg用注射用水稀釋到1ml,始量2m克靜注,15秒後加3m克,30秒後加5mg,總量為10m克。在30秒內觀察肌力的改善情況,可持續數分鐘。癥狀迅速緩解為陽性,本葯主要用於眼肌和其他部位肌肉的評估。

(3)神經低頻重複電刺激試驗:陽性有助診斷。用低頻(2~3Hz和5Hz)和高頻(10Hz以上)重複刺激尺神經,腋神經或面神經,如出現動作電位波幅遞減10%以上為陽性.約80%M克患者於低頻刺激時出現陽性.本實驗須在停用新斯的明24小時後檢查,以避免假陽性。高滴度AchR-Ab支持M克,但正常滴度不能排除診斷,其特異性可達99%以上,敏感性為88%。

3.常並發以下合併症或癥狀:胸腺瘤或胸腺增生;甲狀腺機能亢進;自身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二、中醫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以軀體乏力的程度和範圍為主,結合全身癥候、舌脈綜合分析。

1.輕重其輕者邪阻眼絡,表現為僅眼瞼抬舉乏力;其重者則既有痰熱內蘊,肺失宣肅,咳嗽痰多,又有氣虛,乃至陽氣不足,四肢軟弱無力,畏寒肢冷,吞咽困難,心悸氣喘,汗出欲脫。

2.辨臟腑陰陽儘管病位在脾胃,但本病後期,腎失後天水谷精微之濡養,脾病及腎,脾腎陽虛,可見四肢倦怠無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甚至腎失納氣,氣喘欲脫之徵;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肝血不足,肝竅失養,腎精不足,精明失養,精脫則視歧,視歧見兩物;肝藏血,主筋,腎為一身陰陽之本,本病之初,許多醫家多以溫補氣血為主,日久「氣有餘便是火」,傷及肝腎之陰,可見五心煩熱,目干而澀,少寐多夢,口乾咽燥諸症。

3.辨本病順證逆證葯後患者肢體乏力漸消,活動改善,無氣喘者為順證;反之,患者出現汗出、四肢乏力加劇,氣喘、心悸,甚至神昏者為逆證。

【辨證論治】

一、治療原則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慢性虛損性病證,治療應遵循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相結合,中西醫結合;分期論治;補益肝脾貫穿始終;避免燥熱傷陰等原則。

二、分證論治

1.脾胃虛損證

主症眼瞼下垂,朝輕暮重,少氣懶言,肢體無力,或吞咽困難,納差便溏,面色萎黃,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方葯五龍榮肌湯加減。常用藥物如:黃芪,党參,白朮,升麻,當歸,陳皮,葛根,柴胡等。

若胸悶苔厚,加蒼朮、薏苡仁、厚朴以理氣除濕;若口苦,舌紅、苔黃膩,加黃柏、茯苓、茵陳以清熱除濕;若食少納呆,加砂仁、炒麥芽、炒谷芽、焦叄仙以和胃消食;若多汗,加浮小麥、麻黃根以止汗;復視,加谷精草、沙苑子以明目;若腰膝酸軟,加補骨脂、仙靈脾以補肝腎、強腰膝。

2.脾腎陽虛證

主症四肢倦怠無力,畏寒肢冷,吞咽困難,口齒不清,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有便溏,舌體淡胖,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

方葯五龍榮肌湯加減。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山藥,党參,黃芪,鹿角膠等。

若便溏,完谷不化,加炒白朮、補骨脂、肉豆蔻以溫陽補腎,健脾止瀉;若食少納呆,加焦叄仙以消食和胃;若腰膝酸軟,加枸杞子、牛膝以補肝腎,強腰膝。

3.肝腎陰虛證

主症目瞼下垂,視物不清,或復視,目干而澀,少寐多夢,五心煩熱,口乾咽燥,頭暈耳鳴,四肢乏力,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葯五龍榮肌湯加減。生地黃,龜甲膠,枸杞子,山茱萸,山藥,牛膝,鹿角膠,菟絲子。

若氣虛乏力甚,加西洋參煮水代茶飲以益氣;心煩失眠,加知母、梔子、炒酸棗仁、夜交藤以清熱除煩,寧心安神;若視物不清,加蒺藜、決明子以明目;若頭暈耳鳴,四肢酸軟,加女貞子,旱蓮草以補益肝腎。

4.氣血兩虛證

【主症】神疲乏力,四肢軟弱無力,行動困難,心悸氣短,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自汗,舌淡而嫩,苔薄白,脈弱。

【治法】補氣養血。

【方葯】五龍榮肌湯加減。党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生地黃、白芍、川芎等。

若舌暗,加丹參,紅花以活血通絡;若心悸,加桂枝、炙甘草以溫通經脈;失眠,加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5.濕邪困脾證

【主症】眼瞼下垂,眼胞腫脹,肢體困重,倦怠無力,胸膈痞悶,脘腹脹滿,或納呆便溏,或面晦污垢,舌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或滑。

【治法】醒脾化濕。

【方葯】藿朴夏苓湯加減。防風、白芷、廣藿香;厚朴、半夏、茯苓、豆蔻、薏苡仁、陳皮、澤瀉等。

若兼頭暈頭昏,脈弦滑,加鉤藤、白蒺藜、白僵蠶以散風平肝;若肢體沉重,足脛微腫,加防風、澤蘭、益母草以祛風勝濕,益腎活血通絡。

若症見呼吸困難、痰涎壅盛、氣息將停、危在頃刻等肌無力危象,治標為先。應及時採取搶救措施。加強吸氧、吸痰、鼻飼中藥,辨證使用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點舌以及其他中成藥除痰、保留灌腸等。

【臨證備要】

一、注意觀察患者的肌肉受累狀況,儘管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是腦神經支配的肌肉較脊神經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特別是出現呼吸肌受累,出現咳嗽無力,呼吸困難,提示病情危重;此外,心肌也可以受累,可引起突然死亡。

二、治療期間,要注意辨別病情的順逆,注意辨別有無以下危象:肌無力危象(抗膽鹼酯酶藥量不足引起)、膽鹼能危象(抗膽鹼酯酶藥物過量引起)和反拗危象。

叄、感染、情志不遂、疲勞等因素是本病的常見誘因,所以治療上可以酌加調達肝氣和固護肺衛。此外,本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健運脾胃應貫徹治療的整個過程,這樣既可以使水谷精微生化不斷,又可以祛痰除濕,使患者服藥後無滋膩礙胃之弊而停止治療。

四、部分藥物有加重神經肌接頭傳遞障礙的作用,如氨基甙類抗生素、心得安、普羅卡因醯胺、氯丙嗪和各種肌肉鬆弛劑等葯不宜使用。

五、本病臨床須於痿病中之肌病、肌萎縮伴側索硬化等鑒別。肌病之乏力以近端肌肉乏力為主,可伴有肌肉的疼痛,早期就可出現肌肉萎縮,血肌酶譜檢查提示異常增高;肌萎縮伴側索硬化,起病緩慢,首發癥狀常為手指活動不靈,握力減退,繼而出現一側手指指間的肌肉萎縮,舌肌的萎縮,單側肢體肌肉的萎縮,肌電圖檢查提示神經源性改變。

【驗案舉偶】

驗案一

張某,女,18歲。2014年3月20日因雙眼瞼下垂、復視6個月,加重伴四肢無力2周就診。患者感冒後,出現雙側眼瞼輕度下垂、復視,晨輕暮重,休息後減輕,勞累後加重。於外院眼科就診,建議進行「雙眼瞼整形」手術。患者遂來我院就診,行新斯的明試驗陽性,診斷為「重症肌無力」。入院時見雙眼瞼下垂,眼球活動不靈活,復視,雙上肢抬舉費力,神倦懶言,納可,夜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白,脈細數。入院後查體:雙眼瞼下垂,眼球活動不靈活,瞳孔正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雙側咬肌及顳肌力可,雙上肢肌力Ⅲ級,肌張力可,肘腱反射(+),Hoffmann sign(-)。雙下肢肌力Ⅴ級,肌張力可,跟、膝腱反射(+),Babinski sign(-),深淺感覺未見明顯異常。行肌電圖示:低頻電刺激衰減明顯,高頻無遞增;新斯的明試驗陽性;肌疲勞試驗陽性;胸腺CT示:未見異常。辨證乃脾胃氣虛所致,治擬鍵脾益氣為法。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葯為炙黃芪30克、党參30克、炙甘草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丹參20克、桑枝10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豨薟草30克、水蛭10克。結合溴吡斯的明60 mg,每日叄次口服,並囑禁食辛辣之品,保持大便通暢,調攝情志等。

二診:經服前方30劑,患者癥狀好轉。眼瞼下垂消失,復視消失,眼球靈活,雙上肢力量基本正常,勞累後仍感輕度乏力,無噁心、嘔吐、頭暈、心慌等不適癥狀,二便、飲食及睡眠均正常。原方去炙甘草,改合歡花10克、合花皮15克。續服30劑。

按語:

縱觀本證,病乃屬脾胃氣虛,絡脈失養所致。脾虛氣陷,則升舉無力,上瞼屬脾,故提瞼無力而下垂;脾主肌肉四肢、氣虛濡養不足,故則肢乏力而不得用;舌淡紅,苔白,脈細數乃脾胃氣虛之貌,故治療宜健脾益氣為法。黃芪和党參為君葯補益脾氣;柴胡、升麻調達氣機,升舉下陷之氣,使提瞼有力;丹參、當歸養血活血,配以桑枝、桂枝和水蛭溫經通絡,引葯上行。

驗案二

婁某,男,15歲。初診:2015年12月7日。病史:患者於3月前感冒發熱後,突然出現左眼瞼下垂,早上輕,晚上重;繼則眼球運動不靈活,上、下、內、外運動範圍縮小。約經月余,右眼瞼亦下垂,並有復視現象。經某醫院檢查,X線片示胸腺無增大。用新斯的明試驗確診為「重症肌無力」。經抗膽鹼酯酶藥物治療無效而來就診。刻診症見眼瞼下垂,眼球運動不靈活,運動範圍縮小,復視,身體其它部位肌肉未見累及,飲食、睡眠、呼吸、二便、肢體活動均正常,僅體力較差,舌嫩無苔而有裂紋,脈弱。辨證屬脾腎兩虛,以脾虛為主。治法:以補脾為主,兼予補腎。處方:為黃芪10克,升麻9克,白朮12克,菟絲子9克,党參15克,桑寄生18克,當歸12克,石菖蒲9克,柴胡9克,首烏9克,橘紅4.5克,紫河車15克,大棗4枚。每日服1劑。另每日開水送服六味地黃丸18克(1次頓服),並配合針刺脾俞,腎俞,足叄里等穴。

二診:經上述治療3個月後,病情稍有好轉,原晨起後約半小時即出現眼瞼下垂,現眼瞼下垂時間稍推遲,余症同前。上方黃芪倍量,每周服6劑,每天1劑。另每周服後方1劑,處方選党參9克,雲苓9克,白朮9克,炙甘草6克,當歸6克,熟地15克,黃芪12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肉桂心1.5克,麥冬9克,川芎6克。補中益氣丸12克,另吞服。上法治療月余,癥狀明顯好轉,晨起眼瞼正常,可維持至下午3時左右,兩眼球活動範圍增大,復視現象消失。

叄診:服前方葯3個月,除左眼球向上活動稍差外,其餘基本正常。舌嫩苔少有裂紋,脈虛。治守前法;處方選黃芪60克,白朮12克,党參15克,當歸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杞子9克,大棗4枚,阿膠3克,橘紅3克,紫河車粉6克(沖服)。每周6劑,每日1劑。另每周服下方1劑。,處方:杞子9克,雲苓12克,淮山藥12克,丹皮9克,山萸肉9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巴戟天6克。四診:2016年3月。服前方葯半年多,兩眼球活動及眼裂大小相同,早晚無異。囑服上方葯2個月以鞏固療效。今年回訪,病無複發

按語:運用中醫中藥治療重症肌無力,是當前很值得研討的課題。中醫眼科雖有「瞼廢」之證及《北史》有「瞼垂複目不得視」 的記載,近似於眼肌型重症肌無力,但尚未能形成對本病較完整系統的理論和臨床驗證。筆者根據臟象學說,以脾主肌肉,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先天、後天互相關聯等理論,治療本病收到一定的效果。

《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精。」並指出:「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後世醫家據此發展為「五輪」學說,指出目部與臟腑的有機內在聯繫。其中「肉輪」——眼胞(眼瞼)屬脾,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為約束。筆者根據前人這一理論,認為眼瞼下垂主要是脾虛氣陷,脾陽不足,清氣不升,故提瞼無力。治療大法宜以大補脾氣,使脾陽健運,清陽上升,則眼瞼活動可復常。要升發脾陽,應首選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通過反覆的臨床實踐,余體會使用此方要重用黃芪、升麻和柴胡。本病的形成除與脾有關外,尚同肝腎相關,因除眼瞼下垂外,還有眼球運動障礙,引起複視、斜視等癥狀,並多有腎虛或陰虛的脈象、舌象。所以治療上除大補脾氣外,還應根據肝腎同源、肝虛補腎之原則,同時補腎,即既補脾又補腎,使先天(腎)與後天(脾)同補,以圖根治。

從脾與腎的相互關係來看,本案患者舌嫩無苔兼有裂紋,脈弱,都是腎陰不足的徵象。治療「以補脾為主,兼予補腎」,用補中益氣湯(黃芪、党參、白朮、升麻、柴胡、當歸、大棗、橘紅)補脾益氣;加首烏、菟絲子、桑寄生、紫河車補腎;石菖蒲化痰開竅。服藥3個月後,「病情稍有好轉,原晨起後約半小時即出現眼瞼下垂,現眼瞼下垂時間稍推遲,余症同前。」葯證相投,上方黃芪倍量,加強補氣之力,恐補脾陽太過傷陰,故每周服6劑,每天1劑。再另每周服補脾陰方1劑(党參、雲苓、白朮、炙甘草、當歸、熟地、黃芪、白芍、五味子、肉桂心、麥冬、川芎)。

此法治療4月余,「除左眼球向上活動稍差外,其餘基本正常。舌嫩苔少有裂紋,脈虛。」療效滿意,因為「脈虛」、「舌嫩苔少」,因此患者氣血兩虛表現依然明顯,故在前方基礎上再2倍黃芪用量,增強補氣之力;用血肉有情之品阿膠替代首烏以增強養血之力;以杞子易菟絲子、桑寄生不但補腎,還能養血。仍然每周服6劑,每天1劑。再另每周服六味地黃丸加減方1劑。治療半年多,「兩眼球活動及眼裂大小相同,早晚無異。囑服上方葯2個月以鞏固療效。」追蹤觀察13年,病無複發。

本案奇妙之處在於治療採用6天補脾陽,1天補脾陰之法,補脾時兼予補腎,養腎時兼予補脾,一法到底,直至治癒。

驗案叄

黃某,女,25歲,已婚,住四川省黔江縣馮家區蓬東鄉,2014年8月25日來診。患者生小孩叄個月後,患重感冒,高燒,寒熱交作。經當地鄉醫院注射青、鏈黴素,服解熱藥物後治癒。但半月後患者自覺全身無力,軟弱,上瞼下垂,眼珠轉動較困難。20天後張合嘴費力,咀嚼無力,直至吞咽困難,飲水反嗆,家長急送區、縣醫院診治。經用新斯的明試驗,確診為重症肌無力。用強的松、溴吡新斯的明治療無好轉。現患者每天需注射新斯的明4次,也只能維持短暫時間,患者卧床不起,上瞼下垂蓋眼,用手翻開眼皮見目光昏暗,轉動目珠困難,視物不清,頭重而痛,頸部軟,嘴張合困難,飲水反嗆極快,語言低微,精神極痿弱,臉色白光白。舌質淡苔白,脈象沉弱,並見臀部打針部位已感染化膿。辨證屬中醫痿證範圍(重症肌無力);其病因病理:產後失養、氣血虧損,外邪入侵耗其元陽,乃致肝、脾、肺、腎虧虛而致病;治以調補氣血,養肝益腎,益氣升陷;方用五龍榮肌湯加減,每天1劑連服60劑,逐步停用西藥。對打針部位感染化膿處用淡鹽水清洗,外擦生牛耳大黃汁。鼓勵患者提高戰勝病魔之信心,以配合藥物療效。

60劑中藥服完,患者的丈夫敘其服藥後癥狀好轉,病人頭重痛減輕,眼瞼上升至瞳仁處,飲水反嗆比原輕微,全身四肢力增,精神漸好,目珠轉動困難有所改變,視物較清,但咀嚼仍無力。對此將原方加減連服叄月。

二診叄月葯服完,其丈夫代診言;下垂瞼基本上升恢復原位,頭重痛、視物昏花消失,目珠可以自動,吃喝不反嗆,並可自已起床穿衣,能步行10分鐘左右。現飲食差,大便數日1次而乾燥。吾將原方加減醫囑連服叄月。

2015年6月中旬,患者與丈夫同來我處複診,自述各種癥狀基本消失,包括打針部位感染化膿處已治癒。現自已能走動抱小孩玩耍,咀嚼還未正常,走動2小時後有乏力現象。其脈象四至有餘而無力,舌質淡紅無苔。吾用十全大補湯加減醫囑連服50劑。藥物服完患者基本恢復健康,並來我處照像存檔。筆者囑其繼服原方30劑後停葯。

2015年12月下旬患者的丈夫前來我門診報喜言;「我家妻子病癒後現又生產了第二胎,大人與小孩均完全正常,這次來的目地是怕原病複發,再服幾劑中藥,以補養身體。」我時感驚奇,忙問患者在妊娠間有什麼變化異常。他答到無任何病況出現。吾將最後開的處方加減後速服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該病複發,後隨訪至今無複發

按語:

重症肌無力現代醫學認為是由乙醯膽鹼受體抗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受體病,是較常見的神經肌肉疾病。以受累骨骼肌易疲勞和休息後有一定程度恢復為主要特徵的慢性疾病,也是目前世界性疑難病之一。其臨床上分為眼肌型、延髓肌型、脊髓肌型和全身型。臨床癥狀表現為四肢痿軟無力、頸軟頭傾、眼瞼下垂,眼珠活動受限、復視、視物昏花模糊、聲音嘶啞、咀嚼無力、吞咽困難、飲水反嗆、呼吸困難等。這些癥狀分別反映在各型中,危急者可因呼吸困難或痰涎阻塞而窒息死亡。

中醫學無重症肌無力此病名,類似癥狀卻記載於20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素問、玄機病原式·五運主病篇》曰:「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行也。」《素問·痿論》指出:「五臟使人痿」,並將痿證分為痿辟、脈痿、肉痿、筋痿、骨痿五種。其指出主要病理為「肺熱葉焦」。《靈樞、大惑論》記載有:邪斜精睛和視岐,及眼睛復視、斜視癥狀。《諸病源候論》稱:睢目。《目屋大成》記有:瞼廢及眼瞼下垂的癥狀。《叄因極一病證方論·五痿敘論》中明確指出:人身五體、內屬五臟,若隨情妄用、喜怒不節、勞佚兼并,致內臟精血虛耗,榮衛失廢……使皮毛、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辟。並指出「痿辟證屬內臟氣不足之所為也」的病機特點。《景岳全書、痿證》又指出痿證非盡為火證,是「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增營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衰敗,及土衰火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補充了痿證悉從陰虛火旺之所未各也。今王世龍主任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重在「脾虛、中氣下陷」為其關鍵。治則:「益氣昇陽舉陷,補血養精固腎」為主。

運用中醫藥治療重症肌無力,其臨床主要辨明病因病機,根據各型的癥狀,用中醫各家理論類似此癥狀的論述,隨證變化制定治療法則,確定證型基礎方葯,靈活加減用藥,方可獲效。吾臨床上治療20幾例患者中,黃芪用量達到150克左右,補氣養血,固腎藥物增加常用量數倍,升清舉陷、強筋壯骨藥物劑量增強2至3倍。因而臨床藥物劑量的多少,君臣佐使藥物的配伍至關治療效果。臨床上除了藥物治療,另外應注意心理治療,要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和決心,掌握好這些環節,此頑固性疾病是完全可用中醫藥治癒的。

驗案四

張某,女,29歲。初診:2014年9月7日。病史:患者於3月前感疲勞乏力,3周前突然出現雙眼瞼下垂,早上輕,晚上重;繼則眼球運動不靈活,並有復視現象,聲音嘶啞,時感胸悶。經某醫院檢查,X線片示胸腺無增大。用新斯的明試驗確診為「重症肌無力」。經抗膽鹼酯酶藥物和激素治療,癥狀改善,在激素減量的過程中,自覺雙眼瞼作重,遂來就診。診查:症見眼瞼下垂,眼球運動靈活,身體其它部位肌肉未見累及,飲食、睡眠、呼吸、二便、肢體活動均正常,僅體力較差,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辨證:屬脾氣虛弱。治法:以補脾益氣為主。處方:為炙黃芪30克,升麻9克,白朮20克,党參15克,當歸12克,柴胡10克,橘皮10克,紫河車15克。每日服1劑。並配合針刺脾俞,腎俞,足叄里等穴。

二診:經上述治療1個月後,病情稍有好轉,現眼瞼下垂程度稍改善,余症同前,常畏風,時噴嚏,無寒熱。上方黃芪倍量,加荊芥5克,防風5克,辛夷6克,蒼耳子6克,每周服6劑,每天1劑。

上法治療月余,癥狀明顯好轉,晨起眼瞼正常,可維持至下午3時左右,兩眼球活動範圍增大,復視現象消失。

叄診:服前方葯4個月,除左眼球向上活動稍差外,其餘基本正常。脈虛依舊。治守前法。處方:黃芪60克,白朮20克,党參15克,當歸12克,柴胡10克,升麻9克,大棗4枚,阿膠3克,橘皮3克,紫河車粉6克、熟地黃12克(沖服)。每周6劑,每日1劑。追蹤觀察2月,病無複發。

按語:

重症肌無力,與脾有關,以脾主肌肉,脾為後天之本,眼瞼下垂主要是脾虛氣陷,脾陽不足,清氣不升,故提瞼無力。治療大法宜以大補脾氣,使脾陽健運,清陽上升,則眼瞼活動可復常。

重症肌無力從病程和癥狀上,可以劃分虛、損、衰叄層面:早期以氣弱為主,謂之虛,表現為肌無力癥狀時顯時隱,有異常的疲乏感,或無耐力,但能延時恢復,且癥狀較輕淺局限;中期,久虛不復則曰損,損則難復;後期,虛損極致而成衰,脾衰至腎損,甚則五臟衰,逆證危候。此患者病程短,癥狀相對輕,治療及時,辨治以補脾虛為主。

調補脾臟就要順乎其性,一宜甘溫滋養,不宜苦寒辛燥。補脾中振奮中陽,寓意於陽中求陰,使生化有常;佐以甘滋潤養之品,如熟地黃,使源流不竭。二宜升舉調暢,不宜瀉利破氣。補脾中強調升清調暢,則中焦樞機轉運,清陽四達,精微敷布。藥用升麻、葛根、柴胡等。叄宜醒脾運中,不宜膩補峻補。長期補氣填精的同時切不能忽略健脾助運,以礙生升之氣,當知虛不受補,反受其累,且胃氣一敗,預後堪憂。故強調在組方中加入醒脾運中之品,如橘皮等流氣助運。治療上除大補脾氣外,還應根據肝腎同源、肝虛補腎之原則,同時補腎,即既補脾又補腎,使先天(腎)與後天(脾)同補,以圖根治。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本案初診用五龍榮肌湯加血肉有情之品紫河車養血以加強補氣之力,治療1個月後,病情稍有好轉,但「常畏風,時噴嚏,無寒熱」,這是肺氣虛弱、衛表不固之表現,故複診時倍黃芪,加防風,與原方中的黃芪、白朮相合為玉屏風散;加荊芥、辛夷、蒼耳子祛風通鼻竅。又治療5月余,「除左眼球向上活動稍差外,其餘基本正常。脈虛依舊。」治守前法,加用阿膠、熟地黃,增強養血益氣之力善後,終獲痊癒。

病程中干擾治療、影響療效的因素很多,如.感冒、感染等,婦人月經期間也會誘發,可以通過防治感冒、感染(立足於防);調理月經;避免在患者特定反應季節或季節交替敏感時期變動治療措施、遞減藥物劑量等對策,把諸干擾因素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限度。這將有利於脾腎之氣的修復,在可能的範圍內避免病情波動,減少反覆,從而提高該病的療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茯苓姑娘 的精彩文章:

TAG:茯苓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