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小時挑42處錯,諾獎得主「打臉」老家科技館: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

3小時挑42處錯,諾獎得主「打臉」老家科技館: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

「重要的物理觀念不能錯,即使是在模型上。」

「不要讓學過物理的人看到這個,當成笑話!」

一位82歲的老人,在3個小時內,給一批世界頂級設計師糾正了42處技術性錯誤……

7月12日晚,在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發生的這一幕,讓在場的科技工作者們深受震撼。而這位老人,正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丁肇中。

丁肇中祖籍日照,當天,日照市科技館展出了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的實驗模型,而且是不惜重金邀請全球知名模型製作工程師和展陳設計師前來打造的,沒想到,在丁肇中眼中卻是問題重重。

在聽取設計師彙報過程中,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挪到大屏幕旁邊,眉頭緊鎖,緊盯PPT上的每一處細節。當屏幕上出現一組實驗效果圖時,他馬上表示有幾張「看不明白」,追問設計師這些圖是在哪裡找到的,誰提供的。

當設計師回答是「網上找的」時,丁肇中立馬嚴肅起來:「這個不是實驗效果該有的樣子,這些圖連我都看不懂,讓別人怎麼理解?」

後來,在審查國際空間站的設計模型時,丁肇中又發現了錯誤,並要求馬上糾正。這難住了設計師:「設計和製作國際空間站的模型存在一定難度……」

丁肇中反問他:「你們跟國際空間站那邊有聯繫嗎?」

設計師回答:「沒有。」

丁肇中便直接拿起電話和國際空間站工作人員溝通,而當時已是深夜。

日照市科技館當天展出場景。

彙報直到晚上10點才結束,當大家以為任務完成、可以回家休息時,丁肇中又給出新的指示:「明天上午,我還要聽修改後的設計方案。」

第二天上午,設計師進行第二次彙報,丁肇中依舊緊盯每一處細節不放。3個小時的時間裡,年過八旬的丁肇中沒有休息,沒有喝水,感到累了也只是變換一下坐姿。發現問題時,依舊毫不留情地指出來。

看著如此嚴謹的丁肇中,你很難想像,他小時候居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於美國,兩個月大時隨父母回國。由於中國當時正值戰亂時期,他從小就跟隨父母到處避難,在一個地方生活最多不超過3個月,根本沒辦法安頓下來好好念書,考試拿最後一名是常有的事。

雖然那時的丁肇中不上進,但開明的父母從不責怪他,而是想方設法去激起他對學習的興趣。父親給他講牛頓、法拉第、愛因斯坦等大物理學家的故事,聽著聽著,沒怎麼念過書、做過學徒、自學化學和電學、最終發明了發電機和電動機的法拉第,就成了他兒時最喜歡的物理學家。自然而然,他也愛上了物理。

丁肇中(中)與家人的合影。

後來,丁肇中隨父母遷居台灣,他對學習的態度漸漸也有了變化。

他開始沒日沒夜地補習之前落下的功課。父親怕他太累,想帶他去看電影放鬆一下,丁肇中卻拒絕了。因為當時影院放的基本都是美國的色情片和打鬥片,他覺得「看這種電影,是金錢和時間上的浪費,尤其是時間,那是最浪費不起的」。

中學時期的丁肇中。

很快,丁肇中的學習成績有了大幅提高,最後還被保送到了大學。

20歲時,他隻身一人到美國密歇根大學進行深造,只用6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被美國同學稱為「奇人」。

1972年,丁肇中提出了「尋找新粒子」計劃。但是,他的實驗計劃幾乎被世界上所有的實驗室拒絕了。

丁肇中不願放棄,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上。經過兩年多的不斷實踐,他的團隊終於向全世界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

而正是因為J粒子的發現,改變了物理學界長期認為世界上只有三種夸克的觀念,也改變了人類對於物質基本結構的認識。

不論做實驗,還是日常看書,丁肇中始終走在挑戰權威的路上,他認為科學的發展就是推翻現有的常識、挑戰看似不可能的事。「做基礎研究要有信心,你認為是正確的事,就要堅持去做;不要因為多數人的反對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麼看。

在課題研究方面,與別人離不開書本上的內容不同,丁肇中很少依靠書本。他覺得,書本里都是別人在講已有的知識,而自己要做別人不了解的、沒做過的、全新的研究。因此,在大部分時間裡,丁肇中都是在反覆思考實驗的每個細節。

我做的幾乎每一個實驗都受到大量科學家的反對。但科學的發展,是多數服從少數,當少數人把大多數人的觀點推翻了以後,科學才能向前走。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成為第一位用中文做演講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丁肇中看來,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名科學家最大的榮耀,同時,他希望能藉機向中國青年們強調實驗的重要性。

丁肇中領取諾貝爾獎。

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讓很多中國青年傾向於理論研究,避開實驗工作。然而,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科學也必須建立在反覆的實驗工作上。丁肇中就是物理學界最好的先驅者。

從1994年起,58歲的丁肇中著手建造世界上第一台阿爾法磁譜儀(簡稱AMS)。4年後,它被帶入和平號空間站,其中主要部件永磁鐵由中國設計和製造。丁肇中要求永磁鐵的質量、精度要做到世界第一,他告訴中國同行們:「在科學研究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第二就意味著最末。」

為了把AMS做到世界最好,對研究問題堪稱苛刻的丁肇中,一做就是18年。這18年來,他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沒有周末,沒有假日,日復一日。「人的能力有限,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因此我絕對不同時做很多實驗,這一個就夠我做40年了。」

AMS在太空中每天都會發回海量數據,其分析過程繁瑣,但對丁肇中來說,「去偽存真」,正是科學精神的重要一環。

丁肇中對科研工作向來一絲不苟,他堅信「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

為了力求數據的準確性,他通常要組織多支國際隊伍分析同樣的數據。分析討論結束,他找來所有人到辦公室,再親自做投影,一句一句地念,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都要再次和團隊進行討論。以至於一篇文章,他最少要討論3個小時。

而從討論到更改、再討論、再更改,一篇文章正式發表前,要如此反覆20遍。如果在討論過程中發現有任何的懷疑,文章絕對不發表。

有一次,在聽取技術負責人夏平疇彙報時,丁肇中發現有個數據不準確,嚴厲提出:「科研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差錯,一個數據不準確,就可能造成整個實驗的失敗,你這樣大年齡的科學家難道不懂這個道理嗎?」讓年過花甲的夏平疇無言以對,難過得連午飯都沒吃……

對待科學,丁老的眼中從來沒有「寬容」兩個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傾盡全部心力,也正是幾十年這樣的堅持,才有了最終站上諾獎領獎台的那一刻。

從初出茅廬的年輕學者,到物理學界赫赫有名的權威人物,丁老已享譽無數,但他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模樣,踏踏實實彎下身、認認真真做研究。

如今,丁老已經82歲了。但看著他這依舊夠倔夠拼的勁頭兒,依稀還是那個活力滿滿的少年。

作者:齊欣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人物雜誌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是新加坡?「金特會」背後的秘密,看這裡全知道
多少人因為內馬爾哭了,但對面的這堵「牆」更讓人敬佩!

TAG:環球人物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