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王陽明:做事,是最靠譜的修行

王陽明:做事,是最靠譜的修行

授權圖片 | 滕首詩 攝

《宋史·朱熹傳》中有一句話說:靜時有動時無

這點出了一些讀書人和修行人的通病。只重視靜修、靜養,不注重在實踐中把握、體悟。

所以大多數人都是平時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一到關鍵時候大腦就一片空白。這就是靜時有動時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面對東吳群儒,他說出的「坐而論道無人能敵,臨敵應變百無一策」是對這類人最好的定型。

中華文化想來都是應變、求變的,這從《周易》就可以看得出來。「神無方而易無體」,一切都是變化的,不是一層層不變的,真正的修行就是要適應變化、把握變化。

王陽明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自己評定寧王判斷的時候,與寧王對戰時處於劣勢,王陽明向身邊的人發布火攻命令,那人無動於衷,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

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王陽明對著竹子「格竹」,7天7夜沒有一點收穫,反而大病一場。他反思這種修行是片面的,脫離實際的。

《傳習錄》記載了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樣一段對話。

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認為,人必須在做事上磨鍊,才能真正站得住腳;才能做到於靜中能安定,在動中也能安定。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王陽明所說的靜、寂、定,這些都不是純粹的靜止,無論是動還是靜都是我們磨練自己,追尋本心的過程。所以王陽明是不會同意那些一味強調虛靜的理論和做法的。

《傳習錄》中還記載陽明語錄: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若能收攝心神,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也是修行。

王陽明認為,只要處理好自己的內心,就連吃飯也可以當做修行。那就更不用說工作了。

王陽明從不勸人脫離工作去修行。人心只有與實踐結合,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他對一位官員說:

「你要斷案,就從斷案這件事上修行。當你判案時,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因為對方言語婉轉而高興;不因為厭惡對方的請託而存心整治他;不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屈意寬容他;不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案。」

這都是修行。

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為修行而修行,以為只有在遠離紅塵的古寺、道觀才能修行,認為只有靜坐才算修行。

這種修行的觀點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最普通最便宜的東西才最養人,驚醒千萬人
夏天,願你有一處小院兒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