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物流機器人的誕生掀起了物流行業的智能變革

物流機器人的誕生掀起了物流行業的智能變革

作為供需對接的最後一棒,無論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都離不開物流。

雖然經歷了數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中國製造業、服務業飛速發展的時候物流業也同步升級,然而社會物流總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儲存」、「搬運」、「分揀」這些物流最基礎的三大部分,在過去幾年裡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成本,工作特性瑣碎單調卻又不可或缺。

如何降低成本?

「機器服務於人」成為很多人的一個希望。

如今,伴隨自動駕駛、機器視覺等技術的成熟,無人物流車作為自動駕駛落地的場景之一,長期受到阿里、蘇寧、京東、順豐等電商及物流巨頭的關注。

比如京東的無人物流機器人,菜鳥物流、深藍物流機器人開始出現在現代人們的視線中。

部分機器人研發企業簡而言之,這就是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的爆發

近年,在網路購物的帶動下,智能物流開始大幅度提升。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自2010年起我國物流總額的複合增長率為10.53%,2017年達到252.8萬億元。其中,智能物流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不足800億元迅速增長至2017年的3380億。

而在物流這麼大的市場規模當中,人工成本明顯。

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布的《2016年度物流企業負擔及營商環境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人力成本占重點物流企業主營業務成本的19%,是企業重要的成本支出之一。與此同時,企業招聘員工難度在逐年增大,特別是操作型員工流失現象日益普遍。

總而言之,物流行業最大的痛點就是人工成本。

彼時,自動化機器人的出現正合時宜,不僅能提升物流作業效率,減輕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還有助於優化資源、降低成本。

Geek+就是這樣一個公司。

不過由於人工成本、市場環境等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在智能機器人問世最初,只有極少數公司願意做戰略上的嘗試,市場拓展進程非常緩慢。

「這個行業里的人很接地氣,可以說是摸爬滾打上來做實業的,他們不會對所謂的高科技機器人盲目追崇,還是得幫他們解決問題,對他有直接的幫助才有價值。」Geek+CEO鄭勇說,「任何一個新事物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會被質疑」,極智嘉科技深刻感悟到了這句話的意義,即使已有亞馬遜收購自動化物流提供商Kiva作為背書,但是——那只是國外。

在鄭勇看來,物流系統不單指改變一個倉庫,更在於對管理方式、運營模式的改變,只有深入了解倉儲物流和業務需求,才能根據已有的智能機器人技術進行優化,並且最終引領物流行業的智能變革。

於是,研究物流倉儲系統,並且通過演算法真正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則成為Geek+最初創立的出發點。「客戶要的是物流系統,而不是一堆機器人。」

他把這個構想深入落實到了天貓「雙11」,唯品會「雙12」的實踐當中,作為細分領域的早期入局者,越早進入實戰意味著能越快摸清客戶需求,並及時優化產品和系統演算法,調整戰略方向。

鄭勇的判斷是正確的,時間不會等人,或者說是物流機器人的發展這是確定無疑的。

當智能物流自動輸送系統這一模式被市場逐步認可後,不斷有競爭者出現,試圖在這千億市場中分一杯羹,而此時的Geek+已完成6000萬美元B輪融資,加上此前的1億元A輪融資,它已是目前全球在這一細分領域融資最多的企業。

「重度資金的投入」、「行業最早期的探索者」,Geek+在無形之中建立了自身的競爭壁壘,也在不經意之間成為國內智能物流機器人系統的領軍者之一。

投資人轉身創業者:一個創業者的故事

相比很多人羨慕投資人的工作,由創業者轉身投資人,鄭勇似乎有點另類。

作為清華工業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鄭勇先後在ABB集團機器人部門、新天域資本投後管理和機器人行業研究等相關部門工作。

隨後,他由投資人轉身創業者。

相比投資人的身份,他覺得干實業更有意思,「我希望在一個市場空間大的行業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然後去變革這個行業。」這種想法並非一時衝動,對於機器人製造業,他有特殊的情感。

「我在實業里曾呆過很長的時間,過去幾年每當自己的產品idea出現時,總是想一想就過了,看到別人做起來後,在肯定自己判斷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可惜。」鄭勇說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鄭勇注意到了Kiva機器人,它在美國2004年就註冊了公司,2008年就在亞馬遜開始真正應用。他很疑惑為什麼這個系統在美國運用了這麼多年,國內到現在還沒有人做呢,通過多年積累的機行業判斷,他認為未來機器人肯定會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決心把這一模式帶入國內。

在清華校友李洪波(現極Geek+的首席技術官)幫助下,目前Geek+的機器人已經更新到了第五代,運行速度是1.5米/秒,最大的舉升和載荷重量達1000千克,均可實現24小時工作。這些機器人聯結,組成一個團隊,在倉庫中自由「行走」,便可以完成搬運、處理訂單、揀選等工作。

揀選工人只需要站在工位上,不用隨意走動,通過後台管理系統就可以調度機器人自動搬運指定的貨架到揀選工位上,有效地提高了揀選效率,其約相當於3倍的傳統人工方式,揀選準確率達99.99%以上。

鄭勇對自家的產品非常有信心,毫不吝嗇地誇讚它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智能物流機器人之一。作為公司的CEO,他現在更擔心的是如何打開銷售渠道,讓營收規模在已有基礎上更近一步。

即使已經是全球細分領域融資最多的企業,但是,錢還是不夠燒。

一方面是研發的投入,另一方面根據業務的開展,需要不斷用重資產的方式去開拓市場,比如以租賃的形式將機器人賣給客戶,用以攤銷機器人成本;再比如建立Geek+自營倉庫,支持客戶進駐並進行運營。

這一切都是在為市場進入爆發期而準備。但是得先解決一個問題,市場何時進入爆發期?

「現在智能物流機器人系統已經渡過了最開始的啟蒙階段,大家相信它是有價值的,甚至有不少企業會開始主動找我們進行合作,可是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激活市場。」 鄭勇說。

這個爆發期有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Geek+最初耕耘的客戶能在全國各地的物流倉儲中進行應用複製,目前已有電商巨頭在開始嘗試,但需要耐心的等待——在這個行業,雖然物流機器人雖然在倉儲領域有京東等成熟的領先技術,但是在配送上,配送機器人的落地僅僅局限於居民小區、校園區、辦公區域等地,並不是真的實現常態化運營。

除此,配送機器人發展也遇到了對手,一些高校分別研發了爬樓機器人,雖然都是高校研發,企業並未投入使用,但從未來的發展需求來看,如果爬樓機器人的發展實現了常態化運營,相較於普通配送機器人,它會不會更勝一籌?

此外,在倉儲物流機器人快速發展的背後還是有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

資料顯示,在計算、視覺、語音、驅動等四個關鍵技術上,只有語音技術能跟國際領先技術不相上下,其它三個領域的差距比較明顯。技術上的差距,導致中國在核心部件上仍然依賴進口,從而促使中國機器人的價格居高不下,產品缺乏競爭力。技術與成本相互掣肘,已經成為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最大挑戰。

除了在技術上的缺陷外,缺乏統一標準是一項比較難解決的一點,因為缺乏統一標準,許多實力良莠不齊的企業蜂擁而入,這將對我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機器人產業化發展有待秩序化。

物流市場的諸子百家上下求索、破陳出新,一波科技落地浪潮正洶湧而來;傳統物流企業、智能製造企業、電商企業、智慧物流企業等模式的玩家皆是弄潮兒;一大批行業先鋒與產業創新者已鋒芒顯露,群雄並起,誰將是市場的執牛耳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創業官 的精彩文章:

以MapD公司為例看風險投資的投資標準

TAG:首席創業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