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清平福來,道藏萬物間——齊白石筆下的道教世界

清平福來,道藏萬物間——齊白石筆下的道教世界

1954年,北京故宮承乾宮舉辦《齊白石繪畫展覽會》,展出作品121件。2018年7月17日,故宮博物院與北京畫院合作舉辦的「清平福來——齊白石藝術特展」,展出200多件。

這是時隔半個多世紀之後,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的規模最大的齊白石個人展覽。本文通過對部分藏品的賞析,帶大家走進齊白石老人筆下的道教世界。

展品:清平福來 (資料圖)

清平福來

齊白石晚年,喜以「清平福來」為主題作畫。畫中,老者手握青瓶,招來一隻紅色蝙蝠。在中國文化里,蝠與福同音,其形象在繪畫、雕刻、建築中廣泛應用,表達出中國人對福文化的熱衷。

清平,是齊白石對生活閑適狀態的追求。畫中,青色的瓶子來表達「青平」。蝙蝠的顏色為紅色,意思為「洪福(紅蝠)齊天」。

清乾隆·黃色緙絲雲蝠壽袷袍 (故宮博物院)

洪福(紅蝠)在故宮博物院的其他藏品中也有體現,如清乾隆·黃色緙絲雲蝠壽夾袍,雖然是皇帝所穿,卻無龍紋,都是紅色的蝙蝠為象徵的祝壽紋。

不識神仙

在所有神仙之中,齊白石酷愛鐵拐李。鐵拐李,是八仙之一。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云:「拐仙姓李,有足疾,西王母點化升仙。」《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云:「李鐵拐或雲隋時峽人,名洪水,小字拐兒,又名鐵拐,常行乞於市,人皆賊之。後以鐵杖擲之,化為龍,乘龍而去。」

展品: 李鐵拐 (故宮博物院)

此次展出的齊白石作品,李神仙坐姿,手持丹砂,並題有:「盡了力子燒煉,方成一粒丹砂。塵世凡夫眼界,看為餓殍身家」。肉眼凡胎,不識神仙面目,成了世人眼裡的「餓殍」,是一種隱喻,是對自己的藝術成就不被理解的一種嘲諷。

與齊白石該類的其他作品對比,可以看出齊白石的創作之路和精神發展歷程。

背葫蘆的鐵拐李 齊白石 (藏處不詳)

畫中李神仙拄拐,站姿,酒葫蘆不離身。題識:「形骸終未了塵緣,餓殍還魂豈妄傳。拋卻葫蘆與鐵拐,人間誰識是神仙。」

此畫的題識中,再次出現「餓殍」和「誰識是神仙」的話題,和上圖一樣,表達一種對自己藝術不受世人接受的憤懣。

元代顏輝的《李仙像》,是鐵拐李的民間傳說為藍本刻畫出的神仙形象,大家可以看出李神仙表情凝重,看起來十分肅穆,一看便不是凡人。

和齊白石所畫的形象對比之後可以發現,齊白石在藝術創作中將李神仙「凡人」化,從而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擺脫了早期的神仙題材作品的單一性。

正如黃賓虹在齊白石另一著名李神仙畫作《李鐵拐像圖軸》的題跋中稱:「獨出心裁,不逾矩矱」。

李仙像 元代 顏輝 (北京故宮博物院)

道藏萬物間

齊白石善畫蟲魚、花鳥、山水、人物,所畫魚蝦,別有滋味。所謂「萬物有靈」,齊白石作品之中體現出了「道藏萬物間」的思想境界。

展品: 草間偷活 (資料圖)

《莊子》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西升經》云:「道非獨我,萬物皆有之。」《太平經》中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齊白石作品之中,小魚小蝦看似平凡,但讓人看到其靈氣,表達出齊白超凡脫俗的心境。

葛洪曰:「山水草木,井灶洿池,猶皆有精氣。人身體亦有魂魄,況天地萬物之至大者,於理當有精神。」

齊白石筆下的蟲魚花鳥,無不帶有鮮活的美感,帶有一種「精氣」

我最知魚 (藏處不詳)

在齊白石在其作品《我最知魚》,題款曰:「予少時作慣之事,故能知魚。」莊子與惠施的對話,時隔千年,八旬老人通過畫作回答道「我知魚之樂」,也是一種超脫。

「清平福來」系列展覽分「天道酬勤」「扶夢還鄉」「老當益壯」「白石篆字」四部分,是一次文化盛宴。還有諸如「祝壽」「天道酬勤」題材的作品,涵蓋繪畫、篆刻等多類作品。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功行福報」修行論:若非累世積德,動有諸魔纏身(下)
大明張天師評傳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