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談金瑬一族與丙子之役

淺談金瑬一族與丙子之役

原標題:淺談金瑬一族與丙子之役


按:本文算是我的一個閑來之作以應付學校考核,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實在無法進行細緻討論,故而此文還相當膚淺。由於近來公事私事甚為繁多,公眾號長期無法打理。此次發文主要是為了證明我的公眾號還沒有沉掉,還在誓死掙扎;還有,考研複習還在進行,我的畢業(或者投稿)論文資料搜集大致差不多,相信過一段時間就可以開始正式撰寫。總之,生活不易,大家且先看一個樂子。


淺談金瑬一族與丙子之役

摘要:金瑬與其子金慶徵是清鮮丙子之役中兩個重要人物,他們分別對南漢山城與江華島防禦失利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定程度上說明著在戰和之間反覆遊走的中間派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並非真心尊明抗清。


關鍵詞:金瑬,金慶徵,南漢山城,江華島,中間派


關於丙子之役的前前後後,到目前為止,學界已做了充分的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成果,大致有兩類,其一,是關於丙子之役前後的明、清、鮮關係[①];其二,則是圍繞清兵入侵而引起的「主和」、「斥和」之爭[②]。然而,在主、斥和兩派之外,仍有不少的所謂中間派——政治投機派,他們為了保住個人權勢與利益在戰和之間反覆搖擺。在戰爭進行時,又庸碌無為、誤國誤民,其中代表人物便是時任領議政的金瑬。目前,學界對金瑬一族為代表的政治投機派的研究尚不充分。而這些政治投機派又不在少數,分析這些政治投機派,有利於進一步探明丙子之役前前後後朝鮮朝野上下的應對姿態。筆者以金鎏家族為切入,力圖對此問題有所突破,其偏頗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南漢圍城時期金鎏之作為

1636年,後金可汗皇太極進位為大清皇帝,在名義上與明王朝正式分庭抗禮。同時,清政權也著意將明朝最近親藩朝鮮正式拉入自己的陣營,使之稱臣納貢。儘管1627年丁卯之役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然而,朝鮮舉國上下仍舊慕明尊朱將後金視作夷狄。這一問題到1636年4月皇太極登基而朝鮮春信使羅德憲與回答使李廓拒絕行叩頭之禮進一步激化,此後,由於雙方國書交涉中的種種問題,這一矛盾徹底激化,並導致了1636年12月丙子之役的爆發。


是役,清軍一路勢如破竹,僅十餘日漢陽便告失守,仁祖國王倉皇避亂於南漢山城,同時,仁祖的妃嬪、王世子及大批官員避難於江華島。清軍隨即進圍南漢山城、江華島等地。


困守南漢山城的朝鮮君臣,以崔鳴吉為代表的主和派和以金尚憲為代表的的斥和派進行了激烈的辯爭。除這兩派外,以金鎏等人為代表的一些「中間派」也不可忽視。


金瑬,時任朝鮮王朝領議政,又是掌管軍務的體察使。仁祖退入南漢山城後,情勢危急。由於清軍凌厲的攻勢,南漢山城所能募集到的守兵極為有限,而圍城清兵數量遠遠高於守軍。此外,退入南漢山城的軍民老小人心惶惶,據載,「是時,變出倉卒,侍臣或有步從者,城中人父子、兄弟、夫婦相失,哭聲震天」[③]。而金瑬等人認為南漢山城「孤城駐蹕,外無所援」[④],力主移駕江華島,但卻不能提出可行的方案。避走江華之論一經拋出,便在留守南漢山城的大臣之間產生了激烈的反應,爭論不休,最後只得隨著清軍包圍更加嚴密而不了了之。此避走江華的建議,不但沒有改變仁祖一行人的險惡困境,反而加強了臣僚之間的唇槍舌戰,使得臣民人心惶惶。數日後,金瑬、洪瑞鳳等人一改丁卯年間斥和的態度,向仁祖國王請示道,「事已急矣,不可不請和」[⑤]。十數日後,朝鮮軍與清兵戰於南漢山城北門外,全權負責的金瑬竟拒絕親臨戰陣而獨自站於北門之上坐鎮,命士兵出門迎敵,朝鮮軍未發現清兵只得回撤,結果「賊自後掩之,別將申誠立等八人皆死,士卒死傷甚多」[⑥]。仁祖對金瑬竟未給予任何實質性的懲罰。另外,李回寶《丙子南漢日記》記載了此戰的詳細情況:


二十九日。往守城堞。日氣暫暖。士有人色。飯後。聞大出兵擊賊。登城以觀。則北門外。我兵集於山麓。賊陣五處。合百餘。退陣於古郡四五百步許。我兵稍下。團聚一處。賊兵突入。我軍散亂。死者幾二百人。胡死者只二人。不勝痛哭。大抵我國將帥。皆在城內。獨使軍士出戰。故不為成陣。且賊之引去。蓋欲誘引我軍出平地。為蹙踏計。而我將不知。驟使下山。猝遇突賊。而我軍先鋒。與賊接戰。城內體府。見而使軍官。以手揮招退軍。軍士纔退。賊騎四集城外。體相見先鋒被圍。旣使退軍。而又使進軍。以救被圍之先鋒。賊乘勝。我軍退不得進不得。放一炮以致此敗。極可痛嘆。又其當初不設左右伏兵。接戰之後。始招旗士。書生用兵。可為寒心。[⑦]


可見,身為領議政的金瑬實在沒發揮出什麼積極作用。環顧整個丙子之役,金瑬先是一改此前主戰腔調而極力主和,繼而在北門之戰中,身為統帥不僅沒有用兵之法,而且偷生於城頭,恰如李回寶所抨擊的那樣,「書生用兵,可為寒心」。


其實,又何止金瑬一人,丁卯之役中極力斥和的尹煌,此時卻告病不出家門,每日詢問家人議和之事進展如何,遭到後世諸多恥笑。可見,對於金瑬、尹煌等人來說,尊明抗清一定程度上只是自己的政治招牌,並非是應捨生捍衛的大義。一旦自己的政治底線和利益受到威脅時,所謂的義理在他們眼裡就變得不名一文,斥和也自然變成了主和。此中,我們也能看到,針對後金(清)的軍事進攻,朝鮮王廷內部確實存在著激烈的「主和」、「斥和」之爭,然而更多的官員所關心的很難講是尊明抗清的義理,他們更希望的是通過這種變態的黨爭維護加強自己的權勢與利益,而一旦外部的壓力切實威脅到自己,他們所尋求的便是求生之路了。


二、江華易手與金慶徵


丙子之役中,仁祖快速的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江華島失手。江華島上的妃嬪、世子、百官公卿皆為清軍俘虜,故而,南漢山城的抵抗也已經失去了意義。而江華島之所以如此之快的易手,與當時負責防務的江華檢察使金慶徵脫離不了干係。此人正是領議政金瑬之子。

金慶徵早年時由於其「不文無識,貪橫是事」而被時人譏諷為「敗家子」[⑧]。金瑬卻力保他去守衛江華島,而與之同行的李敏求、洪命一等人也同樣是紈絝子弟,不識兵事。據記載,此三人單是自己享樂的物品就「連絡於十里」,而到防江華島後,三人「謂敵兵無飛渡之勢,日以沉醉為事」。[⑨]而當清軍大舉進攻時,他們卻毫無退敵之策,很快便出海投降。將戰略意義非同小可的江華島交予如此將帥統領,不得不說朝鮮王廷實在昏聵難當。此外,作為守將的金慶徵不僅玩忽職守,甚至連自己的親眷也置之一旁。清兵渡過甲串津,金慶徵竟然將自己老母和家人扔在一旁只顧自己逃命。對於這樣的將領,朝鮮王廷竟聽之信之,愛之用之,殊為可嘆。


金慶徵之子金震標也同樣是酒囊飯袋,不堪大用。在清兵圍困江華島甚急時,金震標竟「脅迫其祖母及母,使之自殺」[⑩],而自己卻安然苟活。意義非同凡響的江華島竟由如此荒唐的將帥防守,在面對清軍鐵蹄時,又豈能不失?而江華島的失手事實上促成了南漢山城的降城,如此說來,金瑬一家罪莫大焉。同時,仁祖一干君臣同樣識人不明,所用非人。可見,除了客觀上清軍勢大的因素外,朝鮮君王的失察和臣下的無能是丙子之役中朝鮮快速戰敗的極其重要的內部原因。


三、餘論


如前所述,江華島與南漢山城命運相連,江華失,則南漢必危。而朝鮮王廷卻將這一重任託付於金瑬一家。南漢山城之圍,金瑬一變再變,指揮無方,貪生怕死;江華島之戰,金慶徵不修武備,耽於享樂。金瑬一家在丙子之役中的作為,對於朝鮮在此役中被動失敗的局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無論是金瑬,抑或是金慶徵,在他們本身無能或者荒唐的同時,其背後還有更為深刻的原因。正如前文所道,金瑬一族包括同時的諸多大臣,究其本質來言,很難將他們歸之於「主和」、「斥和」派,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更是中間派。即主和、斥和僅僅是自己謀取政治利益和名譽的手段,所謂的尊明抗清也並不是他們的政治理想和目標,他們真正的目的則是通過在「和戰」中間的「縱橫捭闔」維持擴張自己的政治權位,而一旦自己的權位受到切實威脅時,他們自然要選擇對外妥協,而把「再造之恩」拋到九霄雲外了。客觀的說,這類所謂的中間派應當是當時朝鮮臣子的主流。



通過對金瑬一族及當時「中間派」的探討,我們應該認識到,將丁丙之役前後的朝鮮廷臣單單分為「主和」與「斥和」是不明智也不科學的。我們更不應該忽視的是那些在戰和間反覆搖擺而意圖維護自己權位的大臣,他們的這種搖擺,也是一種變態的黨爭。而史學研究者對於這些中間派,應該加以更多的關注。此外,在關注不同利益集團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能夠將目光放到具體的歷史人物上,不可忽視關鍵人物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如徐凱:《論「丁卯虜亂」與「丙子胡亂」——兼評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的戰略》,《當代韓國》,1994年第3期;王臻:《後金政權與朝鮮王朝的政治外交關係述論》,《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議論文集》,2009年;唐烈:《後金(清)「不完全」征服朝鮮原因初探》,《學理論》,2014年第27期;桂濤:《「崇德改制」與「丙子之役」:朝中交往中的正統性問題》,《清史研究》,2017年第2期;崔峰龍、任君蕾:《淺析清初(後金)與朝鮮宗藩關係演進與確立——以「丁卯之役」與「丙子之役」為中心》,《大連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等。


[]如石少穎:《「名分外交」的困境——以朝鮮仁祖時期「斥和」與「主和」論爭為中心》,《蘭州學刊》,2010年第2期;石少穎:《「存亡歧路」抑或「話語權相爭」——「丙子斥和」及「三學士」事件述評》,《安徽史學》,2014年第2期;王臻:《朝鮮廷臣金尚憲尊明抗清活動述論》,《韓國研究論叢》,2015年總第29輯等。


[](韓)《朝鮮仁祖實錄》卷33,仁祖十四年十二月甲申,首爾:韓國國史編撰委員會影印本,1986年。


[](韓)《朝鮮仁祖實錄》卷33,仁祖十四年十二月甲申。


[](韓)《朝鮮仁祖實錄》卷33,仁祖十四年十二月丁亥。


[](韓)《朝鮮仁祖實錄》卷33,仁祖十四年十二月己亥。


[](韓)李回寶:《石屏集》,《石屏先生文集》卷5,《丙子南漢日記》,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刊:《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0年版,第182-183頁。


[](韓)《朝鮮仁祖實錄》卷35,仁祖十五年九月丙戌。


[](韓)《朝鮮仁祖實錄》卷35,仁祖十五年九月丙戌。


[](韓)《朝鮮仁祖實錄》卷35,仁祖十五年九月丙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聿文齋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聿文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