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解放軍是如何琢磨出「海上坦克海」的?

解放軍是如何琢磨出「海上坦克海」的?

【文/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作者 施洋】

過去的一周施佬幾乎處於斷更狀態,主要是去忙著迎接工作上跌宕起伏的新挑戰新時代去了,順便啃了些個厚書本,對一些個我軍歷史上的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與認識。從這周開始施佬要恢復更新啦,雖然一日一更看起來仍然是很難的目標(畢竟施佬是一根養雞是一team啊),但是還是盡量會聊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東西。

從何處開始呢?要不就從上回沒說盡興的解放軍90年代的兩棲機械化進程開始吧。

上世紀90年代我軍的兩棲裝甲部隊里,裝甲車輛比起坦克是很有限的

上回說到90年代的解放軍對於攻台其實是挺沒信心的,其中有一個水陸坦克營的推演,施佬翻了翻資料是記錯了……實際情況是我軍在計算機模擬中,我軍一個63式水陸坦克旅(賬面上就是百多輛63式水陸坦克了)對台軍一個加強營(就是說坦克部隊估計還是一個連的CM11/12/M60A3,多了幾個連的步兵部隊)的登陸作戰里,我軍是無法完成奪占登陸場這一基本任務的。

一個旅的63啊~~紅龍里20分一輛也有2000多分了!

至於打不上去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是63式坦克6節/小時的水上速度雖然在兩棲裝備里不算慢,但是確實並不是很快,對岸的坦克火控系統即使不好,也有充裕的時間對這些目標進行射擊;二來63式的85毫米炮威力也確實不足,加上火控系統的劣勢,很難在沖灘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打擊效果。

台軍這種現在看來愚蠢無比的戰法……上世紀90年代還真管用

這結果比之前施佬記得還要絕望,畢竟其實假想中的台軍守備部隊雖然是營級,但是坦克部隊並沒有增多,而解放軍的63式坦克旅搜遍全軍也是湊不出幾個。而搶灘登陸的時候,這已經是解放軍最強的作戰力量了。

就算能順利搶佔登陸場,當時還堪稱虎狼的台軍裝甲聯兵旅還要向你反衝擊呢

這其中固然有裝備的因素,這就是1995年解放軍開始對63式水陸坦克、63是裝甲車和86式步兵戰車進行改造的動因,也是部隊提出裝備更兩棲裝備的濫觴。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傳統兩棲裝備登陸上岸的流程問題。

登陸能有什麼流程?當然是諾曼弟式的流程啦

傳統的兩棲登陸中,兩棲裝甲車輛的泛水衝擊距離,一般離岸灘只有1-3公里,這個距離既是我軍裝備性能的需求,也是當時諸如蘇聯海軍步兵兩棲登陸時採用的戰法。這樣做的有點主要是一方面充分利用登陸艦比兩棲車輛高的水上速度,一方面則省去了登陸艦沖灘、退灘的時間。不過這樣做需要登陸艦艇代替兩棲車輛進行編波展開,讓車輛一下水就展開衝擊,所以就會在離岸灘3公里的地方出現兩棲車輛、登陸艦以及後續波次登陸艦擁擠的情況,而這一距離又正好處在台軍主戰坦克等多種打擊手段的射程之內(當時一般是按「陶」式反坦克導彈5公里的最大射程規劃),所以在實戰中難免會遭遇敵方密集火力的打擊。

想像一下,在這樣的攤頭上,再擠上水陸坦克、海軍登陸艦,後續批次登陸艦……

針對這一缺陷,施佬之前也說過,我軍在1996年9月在大連以東海域組織了多型經過改造的兩棲裝甲裝備的海上試驗。其結果就是我軍探索出了裝甲兵登陸作戰的新戰法,就是所謂的「中遠距離泛水」,說白了就是將原本距離岸灘1-3公里登陸艦放水陸坦克的行動放在10-30公里的距離上,坦克裝甲車輛在泛水後依靠自航完成編波展開,自主對岸灘發動衝擊。這樣做不僅提升了登陸艦艇的生存力,也簡化了登陸作戰的指揮協同。

理論上這樣一來,敵軍各種直瞄武器就沒有辦法發揮作用了

如果參考美國海軍陸戰隊所謂的「超地平線突擊登陸」戰法,不得不說二者在哲學上還是有點相似,就是將登陸部隊的展開距離遠離海岸,隨後利用高突擊速度展開兩棲登陸。

AAAV帶壞了好幾代解放軍對於兩棲裝備性能的想像

當然,這種戰法對裝備的要求也是自然而然的:一方面需要更快速度的兩棲裝甲車輛,另一方面需要的,則是我軍所稱的「步、坦、炮混合編群協同攻擊」,讓水陸坦克、機械化步兵、火炮和工兵同時泛水、混合編群、交替掩護、同步上岸。這其實就是將冷戰時期蘇軍完備的地面機械化突擊作戰體系「兩棲化」的翻版,我軍給這一編組的名稱也十分貼切——「兩棲裝甲突擊群」。

如果把這樣的裝甲兵團放到海上高速突擊……上世紀我軍就是這樣想的

在裝備上,這種協同攻擊與之前對水陸坦克速度和火力的要求結合起來,就成了我軍對2000年前後兩棲裝甲裝備的體系化需求。這其中,對水陸坦克的需求自然是最急迫的,在63海改方案之後,對整個炮塔和火力系統推倒重來,發動機功率增加了近一半,同時增加浮箱的63A水陸坦克,一方面具備了台軍裝甲部隊放手一搏的能力,另一方面水上航速也提升了大約1/4。除此之外,帶浮箱和操舟機的63C兩棲裝甲車和86B步兵戰車也作為這一體系的必備裝備,「相當湊合」地進入了部隊的裝備序列。

63A至少在火力和火控上和地方坦克已經差不多了,水上機動性也有一定提升

這些經過改進的裝備抗風浪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像63裝輸這種原本不具備還上使用能力的東西,改進後甚至能在3-4級海況下使用,航速也提升了一倍,具備了和63A水陸坦克協同衝擊的能力。

比起86步戰,上世紀末的63C成本低、改裝底盤來源容易,更適合批量裝備

至於支援火炮,當時我軍唯一的自行122毫米榴彈炮89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就成了唯一的選項,當然這傢伙的浮渡需要靠浮囊,水上機動也只有靠履帶划水,想要跟上「步、坦、炮混合編群」是不現實了,只能說好在122毫米榴彈炮並不急於在第一波突擊上陸,畢竟按照設定,這時候還有各種「船載炮兵」提供火力支援,自行火炮只要能被登陸艦送上灘頭就足夠了。

比起坦克裝甲車,「能浮著」是上世紀末我軍對自行火炮的唯一要求

而伴隨著這一波裝備體系化更新的部隊編製改革,就是2000年開始,解放軍改編兩棲機械化步兵師的過程。不得不承認,雖然我軍改編的兩棲機械化步兵師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遭,但是這兩個師的編製構成,倒是相當圓滿地貫徹了「將冷戰時期蘇軍地面機械化突擊體系兩棲化」的思路。接受改編的兩個兩棲機步師都編成一個水陸坦克團、兩個兩棲機械化步兵團、一個炮兵團和一個高炮團。和冷戰時期的蘇軍師相比也只差一個步兵團而已。

當然,改裝之後的63C上下人員都不方便,但是為了過海,將就著吧

作戰中設想的「兩棲裝甲突擊群」一般都是旅團甚至營一級的作戰部隊,當然,囿於我軍當時有限的合成水平,這種「突擊群」的合成水平還相當有限,仍然是以水陸坦克營或機械化步兵營為主體,在得到必要加強之後組成的戰鬥群;部隊在編製上也保持了我軍部隊一貫的團以下不搞合成化的傳統。

對於2000-2004年的解放軍,這樣的配置已經很不錯了

由於這種新部隊的水上機動能力增強,在演習和試驗中,兩棲機械化部隊不僅可以使用傳統的兩棲艦艇運載,還可以用滾裝船搭配舟橋碼頭進行卸載,在極端情況下,還可以使用小型船舶直接在水上拖航兩棲裝備進行機動;而在登陸階段,兩棲機械化部隊在我軍當時較高的機械化程度,可以保障部隊在行進間展開和發起衝擊,從而保證兩棲機械化部隊在進攻作戰中的連貫性。

考慮到解放祖國的戰鬥是分秒必爭,全程機械化突擊也就成了兩棲機械化部隊的主要作戰形式

當然,這一切基於的都是2000年前後解放軍現有的武器裝備,要是拿到今天來看,這樣的裝備……顯然距離理想還有很遠的距離。當然,差不多就是在2000年左右,「兩棲裝甲突擊群」的「終極解決方案」已經開始走上繪圖板,即將開始它不凡的經歷,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在球員雕像上刻「英格蘭」,英國球迷被俄羅斯警方拘留
這些奢侈品就算燒掉上億庫存,也不賣給你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