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好的感情,都拎得清這3件事

好的感情,都拎得清這3件事

好的感情,都拎得清這3件事

「我有時候好喜歡你,有時候又好想換掉你。」

01

不與父母過多地糾纏

最近,一檔叫做《我家那小子》的綜藝節目,讓很久沒出現在大眾視線的朱雨辰又火了一把。

原因是他的媽媽在節目中散布了一些「驚人」言論:


「男女分工不同,女人就該做賢妻良母。」

「我是用我的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我完全沒有自我,我一個人頂兩個菲佣。」

她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無論朱雨辰去哪拍戲,她都會跟著,給兒子做飯。

節目里,朱雨辰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隨手就是一桌佳肴。

觀眾們驚嘆於他的廚藝時,朱媽媽一語戳破:「都是半成品!」

打開冰箱,可以看到裡面滿是焯好的排骨,洗好的青菜,切好的肉絲,還都按照一頓飯所需的分量放好,只要稍稍加工一下就可以食用。

如此「事無巨細、體貼入微」的掌控,年近四十的他,至今單身便不足為奇了。

從朱媽媽的言論中得知,對於朱雨辰的感情生活,她也沒少介入,她坦言,兒子的每段戀情她都知道,並且都會干擾。

朱雨辰的戀情,為人所知的兩段,一段是和國民女神湯唯,另一段是和宋丹丹的乾女兒姜妍。

兩段戀情都以失敗告終,大概都有朱媽媽的功勞。

好的感情,都拎得清這3件事

節目播出後,朱媽媽的教育方式遭到了炮轟。

但現實生活中和她一樣的父母,其實不在少數。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在親密關係的相處中出問題。

比如,你的母親從小對你管頭管腳,碰巧遇到自己的伴侶是一個細節控,你就會變得相當敏感,此時兩人的關係就會立刻緊張起來。

一個人與父母之間的功課若沒修完,便需要在其他親密關係中去完成,逃也逃不掉。

因此,要發展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就應該在心理上,先與父母「離婚」。

這裡說的「離婚」,除了生活上的斷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不再過多地與父母糾纏

你可以告訴他們:謝謝他們的關心,自己已經成年,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希望搬出去住,也希望他們能理解。

一次這樣的溝通達不到目的,你就要持之以恆地肯定他們對你的愛,並表達自己的訴求。

當他們接受了你的訴求,你才能真正成長起來,你的愛情之路自然也會順利起來。

好的感情,都拎得清這3件事

02

不爭對錯,只講情緒

一段感情中,很多人都經歷過「三個月死」的愛情魔咒。

朋友花花就是這樣,她坦言,從高中到現在,除了初戀的時間久一點,其他的都沒超過三個月。

分手原因無非都是「一開始很喜歡,但三個月後問題暴露了,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最初喜歡的那個樣子。」

這大概是每個戀愛中的男女都有過的困擾。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戀愛初期因看到優點而相愛,卻在三個月後由於缺點而分手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終身成長詞典里的《263:首因效應》,也就是先入為主的效應。

比如,對於具備以下特點的人,你願意讓他做你的伴侶嗎?

好的感情,都拎得清這3件事

答案是否定的,對嗎?那如果是下面這個人呢?

好的感情,都拎得清這3件事

印象是不是好多了?這個人雖然不完美,但是他的聰明和上進吸引了你。

事實上,圖中的兩種描述只是以不同的順序提供了相同的信息而已。

我們對伴侶的初始判斷,會由於這些心理效應的影響,忽略我們對其他信息的獲取。

但隨著感情的深入,這些心理效應會慢慢失去作用,繼而發現更真實的對方。

心理學上有一個這樣的公式:


值得擁有的程度=吸引力×被接受的可能性

如果你對一個男生從一開始的投入到三個月後的失望透頂,或多或少會有行為上的表現。

當對方收到你的語言或非語言的「失望信息」後,也會相應地對自己做出評價。

如果意識到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不大,也許會主動放棄或者在行為上有所退縮,用以保護自己。

因此,很多人在發現更真實的對方後,會選擇放棄。

為了破除「三個月魔咒」,心理專家提出2個建議:

①接納差異

除了信仰上的差異,對於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需要保持這種心態

比如,你認為男友應該每天給你打兩個電話,但你交往的這個他就是喜歡兩天打一個電話,你不能單憑這一點就做出「此人不值得交往」的論斷。

②給對方積極的肯定

許多人容易在關係深入後,將所有的喜好直接顯現在臉上,美其名曰真性情。

但誰也不喜歡一個總是對自己挑毛病的人,要讓對方喜歡你,你至少要多表達一些正向、積極的能量,包括真誠地讚美、認同、鼓勵對方

比如,平時不做家務的老公今天突然拖起了地,你對他說「老公辛苦了,地板拖得真敞亮」就一定比「太陽打西邊出來了」的諷刺要好。

最重要的是,給對方一個好的情緒

因為感情的世界裡沒有對錯,家是講感情的地方,而不是說理的法庭。

好的感情,都拎得清這3件事

03

不迴避心中的「壞小孩」

前段時間,結婚一年多的朋友木木跑來群里吐槽自己的老公:

「他現在的樣子和我當初預想的完全不一樣,我不喜歡這樣的他。」

「我們的相處模式讓我接受不了,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差異太大了。」

……

這和前面的「三個月死」的魔咒有點類似。

究其原因,除了首因效應的作用在逐漸減弱,更重要的,其實是不能和內心的「壞小孩」和平相處

《親密關係 : 在愛中找回自己》這本書提到:

小的時候,老師父母給我們立下規矩:我們只有安靜地坐著、認真學習、努力地拿好成績,才是大家眼中定義的好孩子。

當好孩子的結果就是可以得到更多的表揚和愛,以及相應的物質獎勵。

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把內心那個好奇、衝動、叛逆的「壞孩子」隱藏起來。

可是壞孩子不會隨著我們的成長而消失,而是跟著我們的身體一起長大。

一旦出現合適的時機,他就會竄出來,並且來勢兇猛。

所以,當雙方內心裡兩個「好孩子」相遇時,他們會甜蜜無比,覺得能夠遇到對方真是三生有幸。

如果是一方內心的「好孩子」和一方內心的「壞孩子」相遇,好孩子往往會讓著壞孩子,矛盾也容易化解。

而當雙方內心的「壞孩子」相遇時,兩個壞孩子就會打起來,彼此都覺得悔不及當年眼瞎,好想換掉對方。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好孩子和壞孩子的一面,有衝突才真正體現了人性。

這時候,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的壞孩子,同時接納對方的壞孩子,並學會和他相處,才是唯一的正解

當內心那個發怒的壞孩子衝出來的時候,我們應該嘗試著跳出當下的情緒,讓自己從衝突的環境中抽離出來,告訴自己:「停,冷靜一下再說」。

接著和自己的壞孩子走到一邊,找到他出來惹事的原因,慢慢地,那個壞孩子自己就會平靜下來。

因此,當你和你的伴侶因為兩個壞孩子而爭吵、冷戰甚至互相傷害時,先別急著做決定,試著和對方一起關注自己內心的壞孩子。問問他們:「嘿,你需要做什麼?」

彼此坦誠交流後,你會發現,你和伴侶兩人的壞孩子長得很像。

也正因如此,你們才能彼此吸引,走到一起。

既然如此,不如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的壞孩子,彼此接納對方的好孩子和壞孩子,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換掉對方。

感情世界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尋找更好的另一半。

事實上,我們只是一直在尋找醫治自己的良方

因為很多時候,伴侶的問題,恰恰暴露了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

與其苦苦尋覓,不如好好地守住當下的伴侶,讓他帶著你去看、去經歷、去突破。

在不斷加深感情的過程中去真正發現你自己,成就一個更好的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讀君 的精彩文章:

寫給二三十歲的你:年輕人,你一定要遠離這個「坑」
中國女人千萬不能碰的3樣東西,你碰了嗎?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