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科舉考試如兒戲,考生帶書進場考官視若無睹

清末科舉考試如兒戲,考生帶書進場考官視若無睹

原標題:清末科舉考試如兒戲,考生帶書進場考官視若無睹


科舉考試作為隋唐以來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備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然而,有考試就有作弊,為了防止作弊,皇帝們也是絞盡了腦汁。


清朝前期,科舉考試實行嚴格的搜檢制度。進入考場的考生,「皮衣去面,氈衣去里」。春寒料峭,士子們只能穿著掉線頭的衣服,在考房中哆哩哆嗦地答試卷。


清朝參加科舉考生所帶的小抄。


考生們帶的籃子里只允許帶最基本的書寫工具和吃食,不許夾帶片紙隻字,書籍更是違禁之物。悲催的是,籃子中饅頭、餑餑、包子之類的食物,還要被搜檢人員用刀切成好幾瓣,以防裡面有小抄。


不僅如此,考生還要寬衣脫鞋、散發張口,接受搜身。更有甚者,連內衣內褲都要接受檢查,如果你的內衣內褲是雙層的,可能就會被無情地轟出去。這可真是讓讀書人臉紅害羞的事。

在嚴格的搜檢之下,作弊概率大大降低。



清朝科舉考生所帶的小抄。


到了同治、光緒年間,由於在位皇帝的年齡普遍偏小,負責考試事宜的諸王大臣責任心大減,對夾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很嚴肅的科舉考試作弊成風,差點變成了開卷考試。


入場考生有的帶石印小書,有的將小抄藏在食物、衣服、鞋帽或者硯台底部,只要給官差上足「菜」,搜檢便能順利通過。

據記載,光緒壬午科(1882年)考試時,順天府考生有一萬六千人,入場時熙熙攘攘,只聽到官差高唱搜過。從此之後,搜檢基本名存實亡。到了光緒後期,考生們堂而皇之地拉著滿載書籍的四輪藤箱進考場。



清朝進士發榜聖旨。


入場搜檢既已廢弛,監考就更形同兒戲。同治四年(1865年)會試,考生的書居然掉在了地上,差吏撿起來交給主考官,主考官不僅沒有處理作弊考生,還揣進袖子,回護道:「怎麼把賬簿帶入考場了」,說完,還將書遞給該考生,然後揚長而去。


同治十二年(1873年)鄉試,一考生籃子裡面的書紛紛掉在地上,主考官裝出一副看風景的姿態,視若無睹。

不僅鄉試、會試作弊成風,就連殿試,也有考生將書籍夾帶入殿,擺在桌案上,對此,無人過問。監考的大臣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將抽煙的人叫出殿外。



同治年間參加科舉考試考生的具結書。


除了搜檢廢弛、考場紀律敗壞之外,找人當「槍手」也在清末愈演愈烈。據記載,廣東有一觀察使,做諸生時,最愛當替考。進入官場多年,仍不改舊習,凡是縣試、府試、院試,他必去賣文章,或充當替考。由於他每年都會改名換姓當替考,所以被當地人稱為「一棵蔥」、「一條鞭」。

考試作弊,自古有之。然而,像清末這樣明目張胆的,還是少見。對於一個社會而言,最做不得假的就是教育機制,尤其是育才、選才的機制。但是,科舉作為當時選拔人才的主要機制,被人為地破壞,難怪當時官員的素質江河日下。


參考資料:劉體仁《異辭錄·卷三》,徐珂《清稗類鈔·考試類》


(「小歷史」作者顧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鐵路交通事故頻發 老照片記錄的現場很慘烈
晚清老照片: 官府派人保衛外國婦女, 一個洋娃娃有倆僕人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