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城暴雨下,六百年歷史的故宮為何安然如故

全城暴雨下,六百年歷史的故宮為何安然如故

轉自:海綿城市

上周刷爆朋友圈的北京市剛剛過去的這場暴雨,被命名為「7·16」暴雨,據氣象局總結該場暴雨最大小時雨強僅次於2011年「6·23 暴雨」,已可躋身近八年北京市的極端暴雨事件。

從7月16號到7月17號,北京城區不少路段產生嚴重積水,地圖上顯示了大量「積水事件」。其中,上地東路、回龍觀育知東路、回龍觀建材城東路等路段因積水封路,另外,立水橋、霍營地鐵站、西二旗地鐵站、學院路機動車檢測廠附近也有嚴重的道路積水。

暴雨過後,大家都會反思為什麼在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也會存在暴雨後全城看海的窘境?其實原因也並不難分析:

管理機制分散

相比其他自然災害,內澇常常屬於「來得快去得也快,具有周期短的特點,使得大部分城市的應對機制以局部「修修補補」「被動應對」為主,無論是整個排澇系統的「硬體」還是「軟體」部分,目前都普遍存在政府財力、人力投入不足的問題。而且由於管理上的困難,政府對於老城區、老舊小區的地下管網數據掌握不完備;加之相關數據分散在城建、城市規劃、水利等多個部門,很難形成有效統一的資料庫。

而政府職能統一、相關法規條例的設立會對內澇治理起著決定性作用。城市排澇是一套完備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多個部門協同工作,但目前因部門職責分割、歸屬不同,排澇責任的劃分分散,沒有形成合力。因此,在管理上,我國還需要學習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形成針對雨水利用、排澇工作的統一法律法規,同時推進各部門之間形成協同工作機制。

灰綠結合理念貫徹不到位

在本次北京暴雨中,主要依靠北京市排水集團啟動特級響應,共出動大、中、小型搶險單元229組,累計出動防汛人員3173人,啟動73座雨水泵站,累計抽升雨水8.99萬立方米。

但是,除了這些地上排水措施、排水系統和地下渠道的『灰色設施』,『綠色設施』對於防洪抗澇也必要。雖然「海綿城市」對於內澇的調控相對溫和和長期,但「海綿城市」中的綠色植被、綠色屋頂等相關措施針對極端暴雨,綠化屋頂、下凹式綠地、儲水廣場等措施仍可以滯留部分雨水,減小洪峰壓力,從而實現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收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在乾旱缺水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其實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次北京大部分地區遭受了大雨襲擊,但城中還有一片區域並沒有受到暴雨的威脅,那就是故宮。在北京市中心,近600歲的故宮再次躲過雨水侵襲,憑藉古老卻有效的排水系統在暴雨中安然無恙。甚至還出現了只有在暴雨時才能看見的「千龍吐水」景象,引來遊人駐足觀看。

故宮排水系統有什麼奧秘

「高地勢-精密設計」

紫禁城建造之初,就對排水系統進行了精準測量、精密設計和精細施工。

整個地面順應北京地區地理環境,整體走勢亦呈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而且略有坡度,為自然排水創造了有利條件,使積水能緩慢排泄。

據史料記載,故宮內的水都要排到內金水河裡。內金水河與護城河相連,紫禁城排水系統是這個大排水系統的頂端,也是皇家地位的體現。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兩套系統。明排水是通過各種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暗排是通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到河裡,而這條河就是內外金水河。

內金水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大半個故宮,在故宮東南角流出,匯入護城河,護城河又與北京城水系相連,消化吸納故宮的雨水。故宮現有的排水系統是雨污分離的兩套系統,污水系統同北京市市政管網單獨相連,雨水系統還是採用原來的古雨水系統進行排放。

「傍水-藍綠結合」

故宮內的排水溝渠全部通向內金水河,河水匯入52米寬的護城河,護城河又與北京城水系相連,消化故宮的雨水。

故宮之所以傍水而建,為的就是將雨存入湖中。「北海」、「中海」和「南海」,三者連成片合稱「三海」。「三海」面積廣闊,一共有82萬平方米,可以容納周圍所有的雨水。

「挖溝-灰色設施」

故宮還設計了主次分明、明暗結合的龐大人工排水網路,疏通各個宮殿院落的排水系統有乾溝、支溝,有明溝、暗溝,有涵洞、流水溝眼等眾多排水設施。

在故宮建築群中,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

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坐落在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積2.5萬平方米,分為三層。在台基四周欄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還有一個雕琢精美的石龍頭,其口內為鑿通的圓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

三層台基共有龍頭1142個,在暴雨時,會呈現「千龍吐水」景象,蔚為壯觀。三台雨水逐層向下流,在台階下有石券涵洞接通乾溝,使流水順利通過,最後排入內金水河。

結語:城市降雨到了一定的程度,不可能僅僅依靠工程力量。在超大型城市中,綠色發展的涉水頂層設計,應該是一項保障城市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承載力的系統方案。而我們一直倡導的海綿城市要落實「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管控要求,做到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資源承載等各類保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ohas建築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生物技術+設計」的無限可能性|2018 Biodesign Summit
在全世界最高的美術館裡,幾乎展出了整個日本建築界,了解一下?

TAG:lohas建築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