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1

2018-07-27(周五)晚8點

江海濤老師-《麻黃湯桂枝湯與表實表虛別解》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對於外感病的治療,為什麼無汗的患者要容易些,而有汗者要費些波折?

同樣是發汗,為什麼西醫發汗退燒只是緩解癥狀,中醫發汗得法往往病人就熱退而愈?中醫發汗和西醫發汗有何根本不同?

為什麼表實證發汗用麻黃配桂枝,表虛證發汗以桂枝配芍藥?

桂枝湯的作用其實是對體表進行「格式化」?

以上種種問題,也許你也曾有過思考,已然有了答案,也許至今仍心存困惑,疑霧茫然。

2018年7月27日,中醫家將邀請對藥性與方劑深有研究的江海濤老師做客中醫家官方直播間,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一場深入淺出而見解獨到的公開課。誠摯歡迎各位同道朋友報名收聽、前來交流!

江海濤,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博士,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喜歡研讀中醫經典著作,著有《藥性瑣談》、《傷寒瑣論》、《祛除濕熱毒 大病不沾身》、《一站一抖出健康》等,發表論文十餘篇,長期為《生命時報》撰文。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將公開課通知轉發至朋友圈,收集10個贊,截圖發給客服紅棗(kefuhongzao),可免費獲得聽課劵收聽本次講課!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2

下周預告

2018-08-01(周三)晚8點

雲鶴道長-《如何用道門太素脈突破中醫的脈診瓶頸》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醫界有一句古話:臟腑而能語,醫師面如土。意思是說,病人臟腑如果能開口說話,那麼醫生可能會被嚇得面色如土。為什麼呢?因為臟腑攻補錯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醫診斷的不足。

中醫診斷有四診——望聞問切,其中最讓人難以捉摸的就是切診中的脈診。流傳於世的脈診主要以功能性脈法為主,以瀕湖脈學為代表,用於把握人體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很難做到確切的定位疾病,而且二十七種脈象也常常難以分辨,所以不少中醫生臨床非常感慨地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

這也是目前中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瓶頸和挑戰!西醫能夠做到精微診斷,那麼我們中醫行不行?

其實中醫在微觀脈學方面也是有所建樹的!隱傳於道家的太素脈訣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太素脈訣是在道家思想指導下,以河圖、洛書為依據,推演八卦、九宮、陰陽、太極、五行為宇宙模型,建立的一套可定位、定形、定性、定量、定時空的道醫脈法診斷系統。太素脈訣認為只有脈診不會撒謊,病在脈存,病去脈消。脈先至,症後顯。所以只要三指一搭,不用病家開口,便知病在何處。

道門太素脈訣的顯傳於世,將彌補目前世醫脈診的不足,幫助突破中醫的脈診瓶頸!

經中醫家盛情邀請,道醫太素脈訣非遺傳人云鶴道長將於2018年8月1日作客中醫家官方直播間,為大家進行一場主題為《如何用道門太素脈突破中醫的脈診瓶頸》的公開課,歡迎各位同道朋友收聽學習。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雲鶴道長:現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脈象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專家顧問,中國道醫協會副秘書長、丹道養生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四川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廣元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道教協會會長、劍閣縣政協常委、劍閣普安鎮鶴鳴山鶴鳴觀當家、道醫太素脈訣非遺傳人。

雲鶴道長從小立志於道,四處訪師,曾拜多位高道大德為師,學習道家文化。多年潛心煉養及研修實踐太素脈訣,擅長太素脈訣、道門用藥、道門九宮針法、道門內丹術煉養與道家文化。

中醫家公開課|get外感發汗正確解法、太素脈訣突破脈診瓶頸

將公開課通知轉發至朋友圈,收集10個贊,截圖發給課程助理素素(zhongyijiaxiaosu),可免費獲得聽課劵收聽本次講課!

這將會是一場打破思維的公開課,期待與您一起突破瓶頸!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真傳一刻189期:張馳-《傷寒論》引《神農本草經》藥味評略(二)
析葯心得二則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