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風性善變 祛風八法

風性善變 祛風八法

風性善變 祛風八法

□ 戴方圓 北京中醫藥大學

風性善變 祛風八法

《內經》有云:「風為百病之長」。長者,排行第一也。在「病機十九條」中,「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乃是第一個病機。《金匱要略》開篇即有對「風」的論述:「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第一個風氣乃生生之氣,第二個風氣則為六淫邪氣。「有諸內則形諸外」,風不僅僅是病因的概念,也是一類癥狀的高度概括。

風,就是氣流或是流動的空氣。人體精微物質的氣,與空氣有相通之處,或是空氣之氣的擴展義,所以有「內風」之說。從氣象學角度分析,自然界之風是指空氣相對於地面的水平運動。當空氣發生對流和亂流時,其熱量交換、傳遞的空間也更大。風速的大小影響著空氣熱量交換的快慢和程度,風還影響水分蒸發的速率和規模,風又影響水相熱交換的速率和規模。得出的結論是,風是影響乃至決定空氣熱量交換的重要氣象因素,也是影響空氣中水汽的含量及其傳遞狀態的重要因素。而六淫中的暑、濕、燥、寒、熱證候的出現及病因都受風這一氣象因素所影響。六淫中風邪為首,此即構成了外風之說。由此,風邪分為外風和內風。

外風學說較內風學說誕生得更早。宋元以後內風學說興起。隨著近現代醫家對心腦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認識的逐步深入,發現該類疾病具有易為外感誘發、反覆發作、纏綿頑固、變化多端等特點,其與中醫風邪的致病特點相符。那麼風邪作為病因病機為臨床治療這些反覆發作、久治難愈的重病、頑症、痼疾又提供了一種思路與方法。

風邪致病特性

風為百病之長

「風為百病之長」乃經中之經。一則說明了風邪為外邪致病的先導;二則闡述了風邪常與他邪兼夾作亂。《溫病條辨》亦說:「五運六氣,非風不利,風也者,六氣之帥也,諸病之領袖也。」由此,風邪所致的病證廣泛。從「外風」角度講,《內經》中的「六淫」在現代科學看來包含大氣溫度、濕度和風三個氣象要素。寒、熱是溫度的兩極,濕、燥是濕度的兩極。在太陽輻射的前提下,影響和決定空氣溫度和濕度高低的因子是空氣的流動,即風。從這個意義上講,《內經》強調的寒、熱、濕、燥協同風氣入侵人體,「風者,百病之長也」的論述是中醫氣象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從內風角度看,熱極生風,氣、血、陰、陽虧虛皆可郁而成熱,痰瘀阻滯亦成鬱熱。內風夾帶著痰瘀等病理產物穿行於人體,無處不及,或於皮膚,或於脈絡,或於臟腑,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故風邪為病變化多端。

風勝則動

自然界的風是大氣流動,運用取類比象,先賢在《內經》中已提出「風勝則動」「風勝乃搖」,為後世醫家提出「風性主動」奠定基礎,風邪致病多以振動、抽搐、搖動為特點。內科疾病中顫證屬風邪作祟。延伸到心血管疾病中,心房顫動等亦屬動象,為風邪夾帶痰火瘀客於心之脈絡所致。

風為陽邪

風為陽邪,其性上升,易襲陽位。而陰陽的概念是相對的,此處的陽位亦是相對概念。上為陽,下為陰;前為陽,後為陰。總體來看,頭面、前胸皆為陽位。但風邪夾雜其他邪氣時不一定侵襲陽位。比如在痹證中,風寒濕痹多侵襲下肢,此時寒濕佔主導地位,風邪憑藉其善行之性夾帶寒濕之邪遊走於下。

風善行而數變

《醫原·紀略》有云:「既動即是風,而屬陽,故曰風屬陽邪。燥動則曰燥風,濕動則曰濕風,熱動則曰熱風,寒動則曰寒風,濕熱動則曰暑風,故又曰善變,變即動也。予謂風無定體,且無專體也。」風邪致病具有遊走不定、變化多端的特徵。在臨床上很多遊走性發作的疾病往往考慮祛風治療。《素問·臟氣法時論》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冠心病心絞痛發病有反覆性、陣發性,其發作時疼痛或在心前區或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達無名指和小指,或至頸咽或下頜部,而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特點與中醫學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點相符,說明風邪與冠心病心絞痛有著內在的關係。

祛風之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這句經文為後世治風奠定了基礎。風邪有外風、內風之別,在治療上也有區別。治病求本,祛風時當注意祛除引起風的原因。治療外風,解表散邪即可。平息內風,門道不淺:氣血陰陽虛弱皆可致風;痰瘀等病理產物郁久亦可生風;熱邪蘊蓄不解成毒,亦能生風。祛風葯具有辛、散、溫、通、竄等多種特性,具有發散祛邪、通絡開竅、化瘀止痛的作用,從而達到多層次、多環節、多途徑地綜合治療風病的目的。

解表祛風 六淫之首風邪襲表而入,往往引起一些表證的癥狀:發熱、惡寒、全身疼痛,此時解表祛風即可解表證。正如《金匱要略·水氣病篇》所提及:「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用越婢湯。

養血祛風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血虛風燥常常為一些瘙癢性疾病的重要病機。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中,防己地黃湯,防己、桂枝、防風祛風邪,其量之和不過八分,生地養血,用量達兩斤,我們從這個方子學到的是,血虛風燥時應以養血為主而達祛風的目的。在疾病的發生髮展中,醫生當把握主次從而在臨床用藥中遊刃有餘。

滋陰祛風 大定風珠給我們的啟示是滋養陰液以祛風。驟然一看,全方似乎無祛風之品,通過潛陽滋陰以熄肝風。雞子黃、阿膠滋養陰液以熄內風,地黃、麥冬、白芍養陰柔肝,龜板、鱉甲、牡蠣育陰潛陽,麻仁養陰潤燥,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陰,諸葯合用共奏滋陰養液,柔肝熄風之功。

益氣祛風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之間互根互用,欲使血行必先益氣。金元時期,李東垣在補脾之中善用風葯,即「昇陽益氣」法中有所體現。

溫陽祛風 真陽不足時,鼓舞氣血生化之力欠缺,血虛風燥,故需溫陽以達到祛風的目的。此時溫補腎陽,不可用大辛大熱之品,也不可純用辛熱之品。此時可用桂枝等溫陽祛風之品。

解毒祛風 毒乃熱邪蘊結日久所成,熱甚生風,故毒邪亦生風。王三虎教授提出「風邪入里成瘤說」,腫瘤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如瘙癢、疼痛、多汗惡風、完谷不化、遠處轉移等都符合風邪的致病特點。他常單用白蒺藜、獨活寄生湯以緩解癌症患者骨轉移的疼痛。姚高升教授善用雷公藤以毒攻毒,治療皮外科的頑疾,屢試不爽。

活血祛風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張仲景用紅藍花酒主之。紅藍花,即紅花,紅花活血,以酒煎,其活血之力益強,該方通過活血之手段而達祛風止痛之目的,開「治風先治血」之先河。

化痰祛風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木土之間關係緊密。脾胃虛弱易生痰,肝木亢盛則生風,肝風夾痰上蒙清竅,可引起眩暈、噁心等。半夏白朮天麻湯中即有二陳湯的影子,也是化痰祛風的代表。

中國人有格物致知、取類比象的智慧。杜甫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筆者認為用這句詩描述風邪的特性再恰當不過。風為百病之長,為諸邪致病之先導,透過腠理侵襲人體。風者善行,風邪進入人體後,無處不及,或在皮膚,或在經脈,或在臟腑,為病變化多端。祛風葯也像風一樣,徐徐透散,有辛、散、溫、通、竄的特性,可達到多層次、多環節、多途徑地治療風病的作用。(戴方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三伏快到了,自製葯露清暑熱
「名醫名方」成肇仁:固表斂汗湯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