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治沒有子嗣,去世後慈禧給出一個大臣無法反對又居心叵測的建議

同治沒有子嗣,去世後慈禧給出一個大臣無法反對又居心叵測的建議

文|馬勇

同治沒有子嗣,去世後慈禧給出一個大臣無法反對又居心叵測的建議

慈禧太后是清帝國實際掌門人,她繼承的這份遺產來自其亡夫咸豐帝。咸豐為道光帝第四子,也是清帝國第九位皇帝。道光二十六年(1846)被立為儲君,三十年(1850)接替乃父繼位。

被史家稱為「苦命天子」的咸豐生不逢時。清帝國剛剛度過中英交涉的困難期,不久即迎來席捲東南半壁的太平天國起義,動蕩經久不息,而且英國等西方國家不滿足於1842年開放五口,反因開放五口看到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希望清帝國進一步開放市場,能夠與西方國家建構平等的外交關係。但此時的清帝國知識精英、政治精英還沒有充分意識到西方工業革命的意義,還在固守農業文明的寧靜、悠閑與老死不相往來,於是清帝國與英法在咸豐十年(1860)因換約等矛盾爆發衝突,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咸豐帝倉皇出逃,並最終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年僅31歲。

同治沒有子嗣,去世後慈禧給出一個大臣無法反對又居心叵測的建議

咸豐病逝,只留下一個年僅6歲的獨苗和慈禧、慈安兩位太后。按照咸豐的安排,這棵獨苗不僅由兩宮太后照料,而且有「顧命八大臣」輔佐,襄贊政務,直至小皇帝親政。但是,咸豐去世不久,六皇叔恭親王奕?聯合兩宮太后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或被殺,或充軍,恭親王與兩宮太后聯合執政,因而小皇帝的年號也更名為「同治」,即共同治理的意思。

同治是慈禧太后的親生子,也是慈禧太后的全部希望。兩宮太后在小皇帝幼年時代勉為其難垂簾聽政,支撐一個大帝國的運行。作為母親,慈禧太后理所當然希望他的兒子親政後讓她有機會歇肩,頤養天年。

然而對於慈禧太后來說,人生的大不幸,還不僅在於青年喪夫,更在於中年喪子。她的獨生子同治帝生於深宮帝王之家,自幼就表現極不尋常,任性、固執,遠君子近小人,染上了君主不應該有的惡習,從來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18歲的小皇帝親政。不到兩年,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初五,小皇帝駕崩。

同治沒有子嗣,去世後慈禧給出一個大臣無法反對又居心叵測的建議

同治去世是對慈禧太后重大的打擊,「哭不能詞」(《翁同龢日記》,1086頁),但因清帝國的整體利益,她迅速從個人悲傷中走出,建議為咸豐帝——而不是同治帝——選擇一個新的接班人。她的理由是,天下畢竟是咸豐帝的天下,咸豐傳給了他的兒子同治。同治沒有兒子,現在所要選擇的皇帝,只能是繼承咸豐帝的祖業。

對於慈禧太后的建議,與會皇親國戚就其總體而言無法反對。畢竟同治帝沒有兒子,現在必須從與咸豐帝血緣關係最緊密的後人中選擇,有大臣鑒於同治帝的教訓,「有言以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這個建議的潛台詞是,從幼童培養太沒有把握了,大行皇帝就是一個例子。為大清江山社稷前途計,既然沒有辦法讓皇子們順位繼承,既然只能從宗室成員中選擇,為什麼不優先考慮選擇一個稍微成年的「賢者」為繼承人呢?這與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並不矛盾。

對於這個建議,慈禧太后是這樣回答的:「文宗(咸豐)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易,我二人(慈禧、慈安)同一心,汝等敬聽。」(《翁同龢日記》,1087頁)太后這段話很好理解,天下是咸豐皇帝的,咸豐沒有第二個兒子,現在如果選一個成年的繼承人,她們姐妹倆作為咸豐未亡人實在不願意接受,只有選擇一個幼童,才有從頭教育的可能。慈禧太后言下之意,即便同治帝的教育是失敗的,也可以在新皇帝成長過程中予以矯正。

針對慈禧太后的方案,皇親國戚、各位大臣該討論的也討論了,但在權衡利弊後,大家還是接受了慈禧太后的動議,決定由兩宮太后作主從與皇室血緣關係最親近的血親中選擇皇位接班人,於是找到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欽奉懿旨,立醇親王奕譞之子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光緒朝東華錄》,2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猶太復國計劃:巴勒斯坦並非猶太人建國計劃的最初選擇和唯一選擇
西班牙國王曾強行兼職葡萄牙國王,處處都弱的葡萄牙如何逆襲的?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