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大餅、剝雞蛋和語文學習

吃大餅、剝雞蛋和語文學習

有兩個故事,我覺得都跟語文學習有關。

一個是大餅的故事。說古代有個很懶很懶的孩子,他每天過著飯來張口的生活。有一天,媽媽要出遠門。這個媽媽是個很細心的媽媽,她考慮到自己出遠門期間,孩子沒有吃的,擔心孩子會餓死,於是就給孩子烙了一張大餅,並且在大餅中間挖了一個洞,然後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她想,這樣做,孩子就不會餓死了。

可是,結果她回來一看,天啊,孩子仍然餓死了。是因為這個大餅不夠吃嗎?不是。這大餅才吃了一口,其餘的動都沒動。原來,這個很懶很懶的孩子因為太懶了,只吃了嘴邊上的一口,其它地方的,他因為懶得扭動一下脖子,所以沒有吃,結果他硬是活活把自己餓死了。

我小時候看這個故事,覺得太荒唐了,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麼懶的人啊?現在,當我把這個故事和語文學習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我發現,這個故事不但不荒唐,相反,它還很真實。像這樣的懶人實在是太多了,而我自己也可能隨時變成這樣的人,不可不警醒啊!

這張「大餅」好比是書籍或者知識。

有多少家長,苦心給孩子買了大量的書,孩子們願意看嗎?

老師要求學生將資料帶回去讀或者背誦,並且威脅學生說,這些考試的時候肯定會考到的,但是,學生願意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嗎?

今天的這個社會,無論在網路上,還是在書店裡,大量的圖書、資料,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激活我們的思維,豐富我們的生活,如果把這些精神食糧比喻成一張大餅的話,這些大餅就如同掛在我們的脖子上一樣,一伸手就可以獲取,(並不費力)然而,主動去學習的人有幾個?而很多人,「脖子上掛著大餅」,卻活活餓死了。

看來,教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他們勤於動手、主動求知。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掉的話,依然還會有很多學生會被「餓死」!

第二個故事,是我以前聽到過的。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中日兩國舉行夏令營聯誼活動。結果我們發現,日本孩子自理能力很強,而中國的孩子,有不少人居然不會剝雞蛋。報道說,很多中國孩子平常雞蛋都是父母剝的,在這次夏令營當中,他們是第一次見到沒有剝殼的雞蛋,因此感到無從下手。

這個故事,當時在輿論上引發巨大的震動。多年以來,有關小學生(甚至中學生)不會剝雞蛋,不會剝蝦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一些報道,層出不窮。

我要說的是什麼呢?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把這些知識和信息比喻成眼前的雞蛋。我們這個時代,這樣的「雞蛋」已經大大地豐富了。但是,你必須要學會自己剝蛋殼,這個知識才屬於你。然而很多人是沒有這個能力的,他們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成了知識不多的人,他們在這個信息時代,成了閉目塞聽、與世隔絕的人(哪怕他們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他們因為不能融入到社會主流當中,而逐漸被邊緣化。

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問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何教育好我的孩子?」蘇氏回答:「先教你的孩子剝雞蛋。」

所謂「剝雞蛋」,我想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它是指一種獲取知識、處理信息的行動力。很多學生缺乏這種能力。

比如,他(她)也想讀書,但是,不知道好書在哪裡,因為找不到好書,於是放棄了閱讀。或者,他(她)拿到了一本好書,沒有耐心去閱讀,從而與書中的精華失之交臂。再比如,他(她)也想解答好一道題,不知道方法在哪裡,於是隨便寫寫畫畫,交差算數。再比如寫作文,他(她)也想把作文寫好,可是,即便是開卷作文,他(她)也不會查資料,不會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用詳實的事實、數據去論證某一個觀點。文章顯得淺顯、平淡。

找不到好的方法,做出的成績總不如人意,結果越學越沒信心,然後感嘆,我不行啊,我就這樣了啊。

以上兩個故事,一個關於大餅,一個關於雞蛋。

吃大餅的故事告訴我們,內在的求知動力是很重要的。它是學習的基礎。沒有這個動力,你就會變成一個懶漢或者惰女,其結果就是,哪怕我們處在一個獲取知識很容易的時代里,也會在知識上自己餓死了自己。

雞蛋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行動能力和求知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在知識的領域,也會過得饑寒交迫。

相反,我們有內在的強大動力,又經過老師家長的引導或者訓練,具備了方法和強大的行動能力,那麼,你在知識領域就會成為一個富有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雞蛋 的精彩文章:

一塊豆腐,4個雞蛋,筷子一攪,兩手一翻,大人小孩搶著吃
贏了還被砸雞蛋?韓國球員做出這樣一個動作回應,引中國球迷心疼

TAG:雞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