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陳炯明為何炮擊孫中山

馮學榮:陳炯明為何炮擊孫中山

1922年6月16日凌晨,廣州,天還沒亮。

在曉色之中,陳炯明的粵軍一部,由葉舉帶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圍攻、並炮擊了孫中山位於觀音山(今廣州市越秀山)的總統府。

所幸,孫中山事前已經得到通知、並及時撤離了。此事之後,孫中山與陳炯明,這對昔日的親密戰友,從此反目成仇、成為死敵。

陳炯明身為一個追隨孫中山多年的老部下,為什麼和孫中山翻臉了?為什麼會炮轟孫中山?

總的來說,就是在和北洋政府對峙的過程中,陳炯明主和,孫中山主戰,二人在政見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因而反目、進而演變成軍事對抗。

具體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通過史料,探個究竟。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事發之前的中國政情。

先看北方。

1922年初,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在打贏了"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控制了北洋政府,兩人進而指責當時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是"非法總統"、並逼迫他辭職。

曹錕、吳佩孚指責徐世昌為"非法總統"的理據是:徐世昌這個總統,不是由第一屆國會(合法國會,又稱"民元國會")選舉出來的,而是由皖系軍閥段祺瑞的御用團伙 "安福國會"所炮製出來的,這並不符合法律程序,因此,曹錕、吳佩孚指責徐世昌是"非法總統"。

同年4月,曹錕進一步宣布:恢復1912年由孫中山主持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曹錕當時提出這個政治口號,一時很得民心,此事史稱:"法統重光"。(註:《臨時約法》此前多次被其他北洋軍閥廢止)

好了。我們再看南方。

此時的廣州,有著另外一個"中華民國政府",時稱 "護法軍政府",它是由孫中山和他的支持者陳炯明等人所控制的。

孫中山當時號稱 "非常大總統",為什麼稱"非常大總統"呢?這個"非常",是不是"非常厲害"的意思呢?不是,這個"非常",是"不正常"的意思。

因為:選舉孫中山為總統的廣州國會議員,不足法定人數,因此,這個"總統"選舉,在法律程序上有一定的瑕疵。但是,當時的南方革命陣營認為:這是在"非常時期" 所採取的"非常舉措",選出來孫中山這麼個總統,遂稱為"非常大總統"。

那麼,孫中山為什麼要在廣州另搞一個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公然與北京那個世界公認的"北洋政府"搞軍事對抗呢?

因為,孫中山一直宣稱要 "護法",護哪個法?孫中山要"護"的,正是1912年他自己所主持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換言之,北洋軍閥早年廢除了代表中華民國正統法理基礎的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而孫中山認為:北洋軍閥那樣做,是"踐踏共和",所以,孫中山要在廣州鬧革命、要打倒北洋軍閥、推翻北洋政府。

這就是當時南、北兩個政權武力對峙的特定歷史背景。

在不久以前,孫中山對中國社會各界,發表過這樣的聲明:

"只要北京的非法總統徐世昌辭職下野,我孫文也立即辭職下野。"

孫中山是想給全體人民做出一個這樣的姿態和形象:我孫文鬧革命,是為大家爭共和,因此,只要破壞共和的非法總統徐世昌下台,我的革命目的就達成了,那麼,我孫文也可以立即下台。

可是,令孫中山始料不及的是:1922年6月2日, 徐世昌竟然果真辭職下野了。由黎元洪復職。

(在總統寶座上呆了四年的徐世昌)

這時,孫中山的頭疼事兒就來了:由於徐世昌的下野以及孫中山之前對大眾公開發表的聲明,社會各界於是開始冒出了不小的聲音:孫中山也應該兌現諾言、立即辭職下野。

這些民間呼籲者,有胡適,有蔡元培,還有其他的一些社會知名人士。

為什麼那麼多知名人士要呼籲孫中山下野?

他們是這樣認為的:現在,既然「法統重光」了,政府開始尊重《約法》了,既然如此,誰還願意打內戰呢?誰不希望國家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呢?在這種情況下,誰如果還要鬧革命,那就是無理取鬧了,因此,他必然要失去社會輿論的支持。

可是,也是相當的出人意料:孫中山沒有理會這一批知識分子的呼籲、而拒絕辭職下野。

公開食言了。

頓時,一些媒體嘩聲大起。

孫中山在當年為了鬧革命、為了反對北洋軍閥集團,各種招數都使過了,這次,是話語稍微說得欠圓滑了一點,本不應該把話說死,而應該給自己留有一點迴旋的餘地,這樣,也許才不至於陷入這樣被動的境地。

也就是說,孫中山這次是海口誇大了,事後自己無法兌現,實在是尷尬。

曹汝霖在其《一生之回憶》裡面回憶道:有一次,段祺瑞對曹汝霖說:

"以前,孫文以《臨時約法》被蹂躪為旗號,鬧革命,可是,現在《臨時約法》已經恢復,孫文卻還要堅持造反,從今以後,就變成是他不對了。"

孫中山拒絕下野之後,他的追隨者陳炯明,也逐漸對自己的領袖產生了不滿。陳炯明對孫中山表示異議,他說:

"我們之所以一直鬧革命、試圖武力顛覆北洋政府,無非是因為北洋軍閥廢掉了《臨時約法》、蹂躪了共和。現在,既然《臨時約法》已經恢復了,我們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同時,陳炯明主張:應該先在廣東搞好共和,仿照美國的"州自治"制度,逐步走向全國的和平統一,這個主張,史稱 "聯省自治"。

孫中山不同意陳炯明的主張,他仍然堅持認為:必須要武力北伐、堅決打倒北洋政府,革命奪取政權,孫中山認為,陳炯明所主張的所謂「聯省自治」,不過是書生之見,如果聽陳炯明的辦法,國家就會四分五裂。

兩人在這一點的政見之上,達不成一致,於是,二人的矛盾越鬧越深,鬧到了 1922年6月12日,終於,失去耐性的孫中山向陳炯明攤牌,說:

"你的部隊(粵軍)必須給我撤出廣州周邊三十里地之外,否則,我不跟你客氣!"

1922年6月14日,不服氣的陳炯明,也針鋒相對地、示意他的部下們發表正式通電,呼籲孫中山辭職下野。

在這篇名為《粵軍全體官兵請孫中山下野電》的通電中,陳炯明大概是這個意思:現在,北洋政府的非法總統徐世昌已經下野了,國會可以恢復了,我們的"護法"運動,目的已經達到了,沒有必要再打內戰了,既然你孫中山先生堅持要打內戰,那麼請你兌現你此前對大家的諾言、果斷下野。

這份《粵軍全體官兵請孫中山下野電》的全文如下:

廣州總統府各部總次長、非常國會、海軍溫總司令、伍省長、魏衛戍總司令、省議會、總商會、全省商會聯合會、教育會、報界公會、學生聯合會、惠州陳總司令,南雄轉送李部長、許軍長、梁師長、朱總司令、彭總司令、李梯團長、賴梯團長、黃司令,暨前敵各旅團長、各區善後處、各縣長、各縣會、北京總統府、參眾兩院、國務院、各巡閱使、各省督軍、省長、省議會、各特別區都統、海軍杜總司令、各護軍使、鎮守使、各軍師旅長、雲南唐總司令、四川劉總司令、湖南趙總要不、貴州袁總指揮、梧州馬省長、廉州探送劉督辦、欽州黃司令、北京蔡孑民先生、上海章太炎先生、香山唐少川先生、各省各法團、各報館均鑒:

民國十稔,禍亂侵尋,袁氏稱帝而有靖國之役,張勳復辟逼散國會而有護法之役,孫中山先生率海艦南來,以護法相號召,西南六省相繼宣布自主,以護法相感應,六年以來,兵士亡於鋒鏑、人民轉於溝壑,屢躓屢起,百死不悔,惟護法故也。八年海上和會,以北廷不克恢復法統之故,和議垂成而不成,當時唐代表即有和議唯一條件為恢復國會之宣言。九年岑氏取消自主,護法幾瀕於危殆,粵軍回粵,重組護法政府,宣布對徐,孫中山先生又有徐氏退位,當同時下野之宣言。今幸天心厭亂,舊國會已自行召集,徐氏復引咎退位,南北用兵累年,所志無非護法,今目的已達,自無用兵之必要,況粵自桂莫入據,民ZHU已慨凋殘,自主已還,以一省當西南之重,財力更形竭蹶,黃台之瓜,何堪再摘!舉等同屬國民、同隸粵軍、為國為粵,不忍因一人以禍天下,為此合籲請孫中山先生實踐與徐同退之宣言,敝屣尊榮,翩然下野,我海內明達,救國同具熱心,望治當無二致,應懇一致敦勸,同抒國難,我海陸軍前敵同胞,愛護國家,尊重法治,亦懇即日罷戰,共表同情,銷兵氣為日月之光,尊國本於苞桑之固,民國前途,實嘉賴之。

粵軍總指揮葉舉,第二師師長洪兆麟、第四師師長關國雄,第一獨立旅旅長李炳榮、第二獨立旅旅長熊略、第三獨立旅旅長鄧本殷、第五獨立旅旅長陳德春、第六獨立旅旅長翁式亮、第三旅旅長尹驥、第四旅旅長李雲復、第七旅旅長謝文炳、第三支隊司令羅紹雄,第二路司令陳炯光、第五路司令鍾景堂,第六路司令胡漢卿、第七路司令黃強,指揮官何國梁、李蔭軒,司令楊坤如、陳小岳、丘耀西、陸蘭清、黃志桓、黃鳳綸、馮銘楷、蘇世安,副司令黃任寰、黃業興,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張醁村,副官長陳演雄,炮兵團長王惺庵,團長賀瑞廷、紀澤波、王昌期、鄧桂生、楊錦獻、呂春榮、饒壽平、許廷傑、陳己、林烈、蘇廷有、陳鳳起、林捷之、陳家威、王定季、黎生、張化如、陳紹鵬,統領李漢隆、林子超、嚴勝、譚啟秀、李子青、吳慶恩、袁帶、餘六吉、羅石平、余宏錦、鄧乃忠、鍾子廷、楊廷芳、陳漢洲、丘可榮、鍾作新、陳國華,獨立旅長翟銘祺等全體官兵同叩。

孫中山當然不會理會這份電報。

(陳炯明)

於是,1922年6月16日凌晨3點鐘,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突然帶兵包圍了孫中山在觀音山(越秀山)的總統府。可是,在此前的數個小時,孫中山實際上早就已經得到消息、並及時撤離了。

所以,葉舉等人炮轟的總統府,其實只是一個空巢,只有孫中山的一小股衛士在內堅守。

孫中山則化裝為一個醫生、成功轉移到停泊在珠江上的中山艦、離粵赴滬。

旋即,葉舉在廣州的街頭,貼出了以下的一份"安民告示":

"國會恢復,護法告終,請孫下野,表示大公,粵軍將領,一致贊同,諸色人等,安業無恐。"

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簡單地講,就是這樣。

梳理了這個事件的前前後後,我們理清了這件事發展的基本邏輯如下:

1.孫中山以維護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正當理由鬧革命,並放出承諾:只要非法總統徐世昌下台,他就不再革命;

2.不料徐世昌果真下台,不但如此,孫中山一直宣言維護的《臨時約法》,竟然被曹錕恢復,換言之,國家似乎有恢復共和的跡象;

3.孫中山不理會一些社會人士的呼籲,拒絕兌換諾言,拒不辭職,並主張堅持武力顛覆北洋政府、以建立革命政權;

4.孫中山出人意料的行為,令他的部下陳炯明大為不滿,陳炯明開始公開反對自己昔日的領導;

5.孫中山對背叛自己的部下陳炯明發出武力威脅,陳炯明決定先發制人、用武力將孫中山驅逐出廣州。

這才是"陳炯明炮擊孫中山"事件更加完整的敘事。

那麼,講到這裡,又一個問題來了:當時的廣州,在粵軍的控制之中,如果粵軍真的有心殺死孫中山,能那麼容易就讓他給跑了?粵軍部署這次行動的機密軍事會議,有誰會知道?又是誰,會將這個軍事機密泄露出去的呢?

於是,我們就有了合理的懷疑:在這次的"六一六事變"當中,陳炯明真的要殺死孫中山嗎?

其實,史料顯示,陳炯明的粵軍在1922年6月16日發動兵變,志在"逮捕"或者"驅逐"孫中山,而並沒有要殺死孫中山的意思。

我們來看看這個事件親歷者的一些證人證言,事情自然就有分曉。

大家先跟我來看看林廷華的證言。林廷華的證言,收錄在《孫中山三次在廣東建立政權》這冊史料當中。

"林廷華"是誰?林廷華,是粵軍總部參謀處的一員參謀,是陳炯明的心腹之一,他參與了此次(六一六)軍事行動的決策會議。

林廷華的證言表明:粵軍僅僅是想要"活捉"或者"趕跑"孫中山,而並不是要殺死他。

林廷華的證言,原文是這樣的:

"……陳炯明當時人在惠州百花洲……我於1922年6月15日晚上七點鐘,參加了在廣州(粵軍)葉舉總指揮部旅長以上的軍事會議,到會人員,有翁式亮、軍長熊略、師長陳炯光(陳炯明的弟弟)等一系列粵軍要人,我和其他從惠州百花洲趕來的陳炯明的參謀也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是由葉舉主持的,葉舉說:必須除掉孫中山這個民賊,否則國無寧日。在會上,主張炮擊孫中山總統府聲音最大的,是洪兆麟、鍾秀南、陳炯光三位。而軍長熊略的意見則是:不一定要殺死孫中山,只要把孫中山趕跑、讓他去北伐、對我們粵軍也有好處。經過討論,後來作出了決議如下:推舉熊略為此次軍事行動的總指揮、炮擊孫中山總統府、活捉孫中山……但是,熊略被推舉為總指揮之後,他一面作軍事部署,一面卻派他的親信連長去通知孫中山的侍衛長陸志云:請立即轉報總統(孫中山),6月16日凌晨三點鐘,我們粵軍即將炮擊總統府,請孫總統迅速出走……"

此外,林廷華還回憶說:

"……事後,(孫中山的親信)陳策告訴我:熊略6月15日晚上給孫中山的密報,孫中山的確收到了,但是孫中山當時不相信,他以為僅僅是陳炯明的恐嚇手段而已……"

我們梳理林廷華的這份證言,可以得知,這次軍事行動的內幕,其實是這樣的:

1.陳炯明當時人不在廣州,因而,陳炯明並沒有參加廣州這次"倒孫"軍事行動的實際指揮工作;

2.是陳炯明的部下葉舉開會策劃指揮的"倒孫"軍事行動。其中,陳炯明的弟弟陳炯光以及陳炯明的一批親信參謀等人參加了會議;

3.這次會議的決議,並不是要殺死孫中山,而是要活捉孫中山,或者驅逐他也行;

4.會後,這次行動的具體執行指揮官熊略,故意將這個情報通報給孫中山的下屬、故意放孫中山一馬。

總之是一句話:作為事件親歷者和參與人的林廷華認為:陳炯明的粵軍,並不想殺死孫中山。

當然,我們探討歷史,不能僅僅聽林廷華的一面之詞。

好,讓我們來看看孫中山這邊人員的證言。

首先,我們來看看馬湘的證詞。

"馬湘"是誰?馬湘,是跟隨了孫中山十幾年的貼身衛士。馬湘在其所著《跟隨孫中山先生十餘年的回憶》一文中,對這件事,給出了與敵方的資料相互吻合的證言:粵軍的確有不少的人,將這個機密提前通報了孫中山的下屬、故意放孫中山一條生路。

馬湘的證詞,原文是這樣的:

"……(6月14日下午)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來報告孫中山先生:陳炯明的確要叛亂了,請先生好好準備對付……。(6月15日)陳策又向孫先生報告陳炯明謀反的事情……。接著,海軍陸戰隊司令孫祥夫、總統府秘書長謝持先後到來,報告陳炯明準備叛變的事情……。夜裡十一點,陳策、魏邦平再次連續用電話報告:陳炯明謀叛,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又有各方面的電話來,告知了同一情報,這些電話都是我親自接聽並轉告給孫先生的……到了夜裡十二點,林直勉、林樹巍和陸志雲三人,十萬火急地趕來、向孫先生報告,陸志雲說:他有個在(粵軍)熊略部下當連長的同鄉,告知了陳炯明軍隊即將在凌晨一點鐘開始攻擊總統府的消息……"

以上可見,馬湘的證言,和林廷華的證言,恰好是十分吻合的:正是粵軍高級將領熊略,派他的親信連長,把即將攻擊總統府的消息,提前告知了孫中山的侍衛長陸志雲。

在孫中山的陣營中,除了馬湘之外,蔣介石也有相關的證詞。

我們也來看看孫中山的心腹蔣介石,對於此事,又是怎麼說的。

蔣介石在他所寫的《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文中,也有相同的說法:粵軍有人提前通報了孫中山、故意放孫中山走的。

蔣介石的證詞,關鍵文字摘錄如下:

"………(6月15 日)是夜十時,有某軍官以電話報告總統,言今晚粵軍恐有不軌行動,務請總統離府。總統以為謠傳,不之信………少頃,各處連來電話報告,皆言今夜粵軍必亂,務請總統遠離,總統不信,迨至二時許,有某軍官,自粵軍營中潛出,特來報告,言各軍各營,炊事已畢,約定二時出發……"

蔣介石的證言,白紙黑字,也很清楚地記載了:粵軍有人向孫中山提前通報炮擊行動計劃。蔣介石的這個證言,和林廷華、馬湘上述的證言,也是能夠互相吻合的。

而且,馬湘、蔣介石的證言還顯示:粵軍內部其實並不止一派人通知了孫中山,而是有好幾派人先後、各自、通過各種渠道、通知了孫中山同一個情報,其目的只有一個:放孫中山一馬、請他出走。

我們再來看看陳定炎是怎麼說的。

"陳定炎"是誰?陳定炎,就是陳炯明的兒子。

陳定炎對於此事的說法,與前述幾個證人的說法,也是一致的:是粵軍的高層,提前將情報通知了孫中山、故意放孫中山一馬、不想殺他的。

陳定炎在他的著作《陳炯明研究》里,有這樣的記錄:

"……《華字日報》1922年6月29日版、9月20日版均披露、報道了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受葉舉秘密指使、提前把粵軍即將捉拿孫中山的消息泄漏給了孫中山……"

這個在陳定炎的筆下出現的告密者"魏邦平",在當時是一個立場較為中立的人員。那麼,陳定炎所說的"葉舉" 又是誰?前文已經交代過了:葉舉是陳炯明的核心心腹人員之一、是部署這次"倒孫"軍事行動的重要指揮人員。

還有一個證人,名叫李潔之,他是(孫中山)大本營警衛團第二營的一個連長。李潔之,在《廣東文史資料》第25輯里,寫下了名為《陳炯明叛變炮擊總統府的經過》的一篇證詞。在這篇證詞里,李潔之寫下了同一件事:粵軍有人提前通報了孫中山、叫他出走,不想殺他。

李潔之的這篇回憶,摘錄如下:

"我回到總統府第五連不久,大約是傍晚七時左右,有一個駐在後樓坊陳家軍羅獻祥統領部的士兵、我的朋友叫做何雲生的,急急忙忙第來找我說:排長,你們警衛團第二營是不是明天早上開往西村,乘粵漢鐵路火車出發韶關?我說:是的,一切都已準備好了。他說:事情不好了!聽說我們統領部已經奉到粵軍總指揮葉舉的命令,明早要派部隊往西村去圍繳你們的軍械,請你好好注意!」

史料的舉證,暫且就舉到這裡吧。其實已經夠了。

我們大家一起梳理以上林廷華、馬湘、蔣介石、陳定炎、李潔之等人互相基本吻合的證言,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基本的事實:

1."六一六" 炮擊觀音山總統府一案前後,陳炯明人不在廣州,他沒有參與這次軍事行動的實際指揮和策劃;

2.這次軍事行動的目標,是要"活捉"或者"驅逐"孫中山,並非是要殺死孫中山;

3.事前,粵軍高層人員已通過多種渠道,通知孫中山、故意放孫中山一馬、使孫中山及時得以脫身。

讀到這裡,也許有的讀者會納悶了:粵軍一邊下令部下進攻孫中山總統府、一邊卻暗中派人通知孫中山逃走,然後又真槍實彈地攻擊總統府,這一連串互相矛盾的行為,難道不會讓人覺得怪誕么?

其實,一點也不怪誕。請聽我的分析如下:

1.粵軍必須下達正式的作戰令,演一場戲,而且必須要演得真,否則,無法對孫中山形成恐嚇;

2.在形成軍事恐嚇的同時,以假裝泄密的方式通知孫中山、放他一馬,不殺他,不把事情做絕,為舊誼留有餘地;

3.無論孫中山有沒有跑,攻擊總統府的實際戰鬥都必須真實進行,如果孫中山跑了,可以清除他的余部;而如果孫中山沒有跑,則可以活捉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馮學榮:孫中山為什麼在美國坐牢
歷史的真相,往往簡單而直接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