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時代而歌王坤
一縷陽光,掠過初冬的原野,輕輕地撒落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數不清的憧憬還在枝頭上醞釀,數不盡的夢想還在風中飄揚,說不完的故事還在耳畔縈繞。
一陣冷風,裹著小雨敲打著窗戶,在玻璃上留下了噼里啪啦的撞擊聲。在這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我擰亮檯燈,從書桌上取出楊天慶的《非洲兄弟》樣書,信手翻閱。本是無意閑閱,沒想到打開以後,被其牽引,整個晚上沉溺於書中的人物、情節,讀得不知疲倦。
這本紀實小說,是楊天慶對自己援蘇丹醫療隊生活的提煉。作者通過秦軍川、南蘇丹牧民奧斯曼、蘇丹恩圖蔓、中蘇醫院院長阿明、護士艾瑪等故事,弘揚了中國人民、中國政府大愛無疆、醫療隊員舍小家為國家、舍親人為病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全書分共為43章,布局精巧完整。開篇用南蘇丹在炮火中獨立,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的蘇丹。再用臨危受命拉近觀察距離——陝西衛生系統醫務人員火速抽組援非醫療隊,然後是隊員們克服重重困難,飛赴受援國,把愛灑向蘇丹大地,徐徐拉開帷幕。作者的視野是開闊的,宛如一部電影鏡頭,將第31批中國(陝西)援助蘇丹醫療隊在蘇丹的那段歲月,立體再現給讀者。隨著鏡頭的伸展,我們可以看到戰火未熄的非洲東北部、疾病肆虐的紅海西岸,一群優秀的三秦兒女,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在異國他鄉樹立起了陝西醫生形象,為陝西增添了光彩,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作者的文字是豐滿的、真誠的。筆下的人物眾多,有名有姓的就有40多個,這些人物特別是秦軍川、柳小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他們的愛與恨、情與仇、苦與憂,他們的拼搏、奉獻,讀者都可以感受和觸摸到,在這群人身上讀者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善良與溫暖。作者的文字是有厚度的、有深度的。他以自己特有的精到與成熟,對援外醫療隊生活的真實書寫,熱情、坦白、實誠,讀了蕩氣迴腸,寫出了三秦兒女胸懷大愛的情懷,寫活了三秦兒女醫者仁心這個群像。
《非洲兄弟》是一曲救死扶傷的國際主義讚歌。楊天慶用真誠的心、親身的經歷傾吐了自己對援蘇丹的醫療隊深沉的愛,用熱情的筆描繪出了一個個鮮活的援非醫療隊隊員的形象,為踐行國際人道主義的英雄們樹了碑立了傳,讓世人知道在異國他鄉的三秦兒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敬業奉獻、敢於擔當、救死扶傷的感人事迹。這是一本關於援非醫療隊隊員真實生活與心靈的書,值得一讀。
「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46年來,陝西省向蘇丹派出了33批醫療隊、近1000名隊員冒著感染埃博拉、瘧疾、傷寒的風險戰鬥在傳染病疫情的最前沿,在戰火未熄、疾病肆虐的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努力踐行中國援非醫療隊精神,奏響了一曲曲「大愛情愫、仁心仁本」的凱歌。
世界浮躁,我們該怎樣活?在這個物慾橫流極度喧囂極度功利的世界中,我們許多人迷失了自己,追逐的腳步太快,以至於丟失了自己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每一個晨曦微露的清晨和初月升起的夜晚,捫心自問:我該怎樣而活?
也許,你能從《非洲兄弟》中找到答案。
如今,互聯網發達,進入自媒體時代,寫博客、發帖子、轉微博、評新聞、聊QQ……文字泛濫,寫作還能恪守古老的文以載道,啟人心智,娛人娛己?
掩卷而思,繞開故事中繞不開的親情、愛情、友情的牽絆與糾葛,我看到的天慶的作品,能凈化人、使人恢復健全人格、生活得充實自信的精神力量。就像《聖經》中所說「只有通過靈魂的自救與救贖,才能解脫原生之罪的苦難,最終開啟天國之門」,進入靈魂的花園,享受平安喜樂和寧靜。我覺得,閱讀天慶的作品就像一次旅行,隨著作者敘述鋪展走進故事遇見風景。非常美妙的是,在別人的故事和風景中看了過去的自己,那個走在路上的自己,看風景的自己,修行中的自己……
我一直認為,人生要麼活成一個故事,要麼寫好一個故事。
活成故事的人比較少,莎士比亞是一個很會寫故事的人,然而,他的一生卻難湊成一個精彩的故事。比如,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戀愛中的莎翁》,儘管編劇動用了一切有關莎翁的材料,一切有關那個時代的細節,然而,莎翁戀愛這個故事還是失敗了。失敗的標誌就是:它沒有像莎翁筆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一樣,成為一種愛情故事模式。
在我的印象里,楊元慶是一個既能把自己活成一個故事,同時又能寫好一個故事的人。我與楊天慶是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的學友。作為學弟的他,在新聞上成就斐然。天慶有著軍人的胸懷,有著文人的情懷,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祖國在胸劍在手,文韜武略走在前,用心歌唱大愛,有筆歌頌和平,深刻表達自己的情感。他18歲入伍,當過班長、組織股長、副處長,寫過不少時效性強、反映部隊建設和發展的好新聞,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他激情如火,始終不忘初心、軍人的赤子之心、生活的真情實感、寫作的情懷,筆墨相隨,情愫相同,使之視野和胸襟為之打開,創作更是上了一層樓。他正直、正氣、正派,直率為文,有靈氣而不失原則,懷理想而不失沉毅,顯真情而不失練達,其文字和生活總是粘合在一起,可以說其文字就是生活的記錄。革命軍人應有革命軍人的情懷,軍事記者自有軍事記者的情愫。所以,天慶的作品給人的印象就是很好讀,人愛讀,讀之會使你有種酣暢淋漓之感;有種多姿多彩,讓人品味再三的真實和打動心靈的美感。他的作品,看上去是一本小說,實際上是一個團隊的編年史,是他在津津樂道講故事,講他的故事,講他看見的別人的故事。我從他的作品中,不僅讀到他這個人,而且讀到他這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對工作醉心如意的在乎:讀到他這個軍事記者出身的可能擁有的慣常而又別具一格的生活經驗和獨具慧心的發現;讀到他這個擔任隊長特定角色里的沉湎、奔突與年齡性格息息相關的命運展示;讀到他擁有的軍人本色、軍隊情結及其深刻的軍旅烙印。在他的作品裡,雖然沒有對自己軍旅生涯的種種回憶和感悟,但在其援外醫療隊生活的描述中,卻流溢出他內心的詩意和對軍旅的眷戀,流溢出回望歲月的快樂和悵然,有著陽光般的透亮,真可謂:半生軍旅,萬里江山歸筆底;滿腔熱血,一片真情報家國。
記得南京政治學院的老師,給我們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第一課時,新文化運動有兩大旗手,一是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現實主義,一是以郭沫若為代表的革命浪漫主義。當時的我,比較喜歡魯迅的現實主義風格。明末清初畫家石濤在《大滌子題畫詩跋·跋畫》中云:「筆墨當隨時代」,提倡書畫創作的作品,要反映時代精神,換言之,不能體現或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就無法代表作者所處時代的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新時代的文學作品應當大力倡導突出時代主旋律,謳歌人民群眾,反映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杜甫《偶題》中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含義是,文章為傳之千古的事業,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裡清楚。白居易也在《與元九書》中響亮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著名作家賈平凹說:「作家就應該用最大的真誠,用最大的熱情來表現中國社會,能在寬度廣度高度上能有所突破。新時代呼喚新作品,我衷心希望楊天慶要「為時而著」,傾聽時代的聲音、呼吸時代的空氣、把握時代的脈搏,讓自己的心合著時代的節奏一起跳動,感悟新時代,體驗新時代,為新時代而歌曲,創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優秀作品來。
要托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樑。這個精神脊樑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宗旨鍛造而成。《非洲兄弟》中所展現的秦軍川、柳小剛等,就是我們三秦兒女的脊樑!
閱讀楊天慶,難捨的是冬意,讓人享受的是溫馨靜穆、天地高遠。
是為序。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九日初稿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定稿
TAG:坤德載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