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權力:支配、反支配、無支配——來自彭斌教授的三篇論文

權力:支配、反支配、無支配——來自彭斌教授的三篇論文

支配:作為支配的權力表明權力主體與權力客體間存在支配與服從的關係,意味著權力主體具有支配權力客體的能力。作為支配的權力所以能夠存在,其根源在於,社會成員在動員資源的能力上是不對稱的,那些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符號資本上佔有優勢的社會行動者能夠更多地影響、干預與支配其他群體與成員。在社會生活中,權力與權力的運用存在差異,不能將權力錯誤地等同於權力的運用。作為支配的權力的運用通常包括暴力、威懾、操縱、誘導與說服的方式。從政治發展的角度講,政治文明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作為支配的權力逐步消亡的過程。

反支配:批判性地審視現有權力理論研究,可以發現,人們通常不證自明地將權力等同於作為支配的權力。從類型學的角度分析,作為支配的權力並不能包涵所有的權力形式,反支配的權力也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權力形式。作為反支配的權力意味著被支配者或從屬者採取行動抵制或反抗各種具有支配性的行動者、行為或社會結構。在經驗現象上,作為反支配的權力通常既可能表現為社會行動者之間明顯的或隱蔽的衝突行為,也可能表現為潛在的或潛伏著的衝突行為;既可能存在於特定製度體系外部,也可能存在於其內部。作為反支配的權力並不等同於反支配的自由或者權利,它不僅意味著行動者具有反支配的意願與能力,而且意味著他們與支配者之間存在反支配-支配的關係。

無支配:在當代權力理論研究中,相當多的研究者基本上都不證自明地將權力等同於支配,運用支配—服從的範式描述和闡釋所有的權力現象。然而,作為支配的權力的範式並不能包涵和闡釋所有的權力現象,作為無支配的權力也是社會生活中現實存在的權力形式。從類型學的角度分析,作為無支配的權力既可能表現為主體間無支配的權力,也可能表現為行為上無支配的權力,還可能表現為結構性無支配的權力。作為無支配的權力既不能等同於無支配的自由或無支配,也不能等同於多元主義的權力,還不能被認為是不受任何強制的狀態。作為無支配的權力是社會行動者在既定的、繼承下來的歷史與社會境況中逐步構建出來的,它的形成受制於既定的歷史與社會發展境況。

上面三段摘自彭斌的三篇學術論文,題目分別為:《作為支配的權力:一種觀念的分析》、《作為無支配的權力:一種觀念的分析》、《作為反支配的權力:一種觀念的分析》,這三篇文章均刊登在《浙江社會科學》。介紹了出處以後,開始說說我的閱讀感受。

1.作者的出發點是權力的傳統觀點:支配-服從範式。支配-服從實質上是權力的本質內核,這意味著權力是一種改變他人的能力。

2.作者探討的基礎是:權力的存在。不管權力是作為支配的、反支配的、還是無支配的,這三者都是權力的類型學劃分,但是作者的精妙之處恰恰在於這種劃分,這種劃分破除了傳統的支配-服從研究範式,因為不服從可以隨時發生,將這一範式發展為支配-服從、支配-反支配、支配-無支配三位一體。

3.作者進一步闡釋了權力的內涵。在對權力進行類型學劃分的時候,同時將權力這一一般性的概念巧妙區分與其他概念區別開來,諸如:多元主義的權力、制度的權力等。

4.作者功力深厚,筆法流暢。

作者的圖片沒找到,找到了他的譯著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一切 的精彩文章:

歷史社會學:任務、範圍與方法——跟風閱讀《歷史社會學概論》

TAG:道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