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經·汝墳》的人生智慧:不到人生困境時,不要讀!

《詩經·汝墳》的人生智慧:不到人生困境時,不要讀!

《詩經 · 汝墳》的人生智慧

冷小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然如毀,父母孔邇。

譯文:

沿著汝水的岸堤走啊,採伐那河畔的枝條。還沒見到我思念的君子啊,憂如忍飢在清晨。

沿著汝水的岸堤走啊,採伐那河畔的余枝。終於見到我思念的君子啊,他沒有將我遠棄。

鯿魚的尾巴顏色赤紅啊,就像周王室危急如火。雖然有事急如火,但我的父母親人還在我身邊!

近代以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文化與文學較大的受到西方的影響。當然,並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我們要警惕不要因此忽略了中國傳統中的優秀價值與精神。

而在對傳統《詩經》的解讀上,我們就要溯本溯源,重新尋找它的歷史價值與倫理、文化精神。那《詩經 · 汝墳》的主題到底在表達什麼?它所表達的主題與我們當代人有什麼關係呢?這些,都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我們先從本詩的主題談起,主流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說,文王教化影響到汝水畔的諸侯國,這裡的女子因此能助其君子(丈夫),勉勵他們建立功業。另一種是說,妻子對為周王室服役在外丈夫的懷念(愛情)。

這兩種解法,都有根據:第一種主題的根據是「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然如毀,父母孔邇」,第二種是「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既見君子,不我遐棄」。可以算得上言之鑿鑿,也確實解的通。那到底哪一種更接近原詩的本意呢?

這就需要我們從孔老夫子選編《詩三百》的本意說起。《論語》上說:興於詩。《論語》上又說:詩,可以興。那麼,興於詩,也就是在詩中由此到彼的表達,是一種意義的延展。這是《詩經》的手法。也可以看的出,孔子對《詩》的「興」的方面的重視,也就是說它主要可以表達語言以外的意思。所以,春秋時期的從政者多會引用《詩經》,不僅因為它的言辭美好,更因為它可以表達另外的深意。

那麼,我們具體到《汝墳》這首詩來講,它的主題是什麼呢?我們還可以根據出土文獻《孔子論詩》的記載,即在"詩無隱志"的觀點下出發與思考,那麼對一貫推崇禮樂、德行的孔子來講,能入選《詩經》的詩篇,一定是在這其中的某些方面深深觸動了他。照著這個思路,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愛情說」斷非本詩的主題。

那就只剩下第一種主題了,即《毛詩序》所說的文王之化下,賢女子對丈夫的勉勵與安慰。那到底是不是呢?我們就從歷史的角度,再接著分析。

首先,我們知道本詩出自「周南」,那可以推測本詩的主題至少與周王室有一定關係,因為周南這個地方,主要是周王室直接經營的地方(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這首詩採用周南的曲調吟唱)。所以,《毛詩序》、《韓詩序》都說女主人公是周南之大夫之妻,只是事由不同。一個說因為受到文王教化的影響,而妻子賢良以勸丈夫為國建功。一個說,由於國家多難,而勸丈夫為國靖難。至於是因為周王室發生了什麼變故,外出的徵人要遠離故土服兵役,這就不得而知了,剩下的只有推測。

那我們根據今人李山教授通過引證的解釋說,由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招致的西周滅亡,讓戍守在外的軍人頓失依靠、無家可歸。而「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然如毀,父母孔邇」,這句詩所表現出的情感是沉鬱頓挫的,也正激勵著國破家在的主人公奮鬥不止的進取意志。

所以,詩中一開始從見不到君子的相念與擔憂,到見到君子後的歡喜,因為她的君子還在,沒有在服兵役時亡故。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女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如此之大了。那麼,結尾突然寫到國家崩潰,又說雖然國家崩潰,但是父母親人還在。這就顯示了一種巨大的人生困境,應該怎麼辦?此外,本詩也顯示了一種自強不息與強大的進取心,這就是解決辦法的方向。那麼,從情感上講,詩中的境界也是由小及大,由個人到國家,顯示的是一種悲痛的、奮進的家國情懷。

足見呢,詩中的這些主題,不僅是啟發和激勵我們的不懼困境的巨大精神價值,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巨大文化遺產;這一點,似乎要比純粹的「愛情說」更有意義。

2018、07、17鄭州

(本號文章均系原創,如有轉載,務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新義 的精彩文章:

TAG:國學新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