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史大家張海鵬教授是如何分析孫中山「民生主義」存在的缺陷?

近代史大家張海鵬教授是如何分析孫中山「民生主義」存在的缺陷?

原標題:近代史大家張海鵬教授是如何分析孫中山「民生主義」存在的缺陷?


孫中山通過提出「民生主義」確立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並對其進行了「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等闡釋,如果國家統一,政治穩定,政策得力,官吏清兼,在國家發展中取得一定成效是很有可能的。惜乎近代中國內用外患之甚,孫中山先生在提出其社會理想時對國情的估計尚有若干不足。



孫中山辛亥時期舊照


其一,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甚至軍事勢力控制了中國,中國幾乎國將不國,它們不能容許孫中山在這塊土地上試驗自己的理想。


這方面,自1912年初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來,孫中山已經有了許多切身體會,並且已經認識到:「我們要解決民生問題,如果專從經濟範圍來著手,一定是解決不通的。要民生問題能夠解決得通,便要先從政治上來著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條約,收回外人管理的海關,我們才可以自由加稅,實行保護政策」。

國家、民族不能獨立,一切仁人志士要想實踐自己的理想都是不成功的。要建國必須先救國。只有驅逐帝國主義出中國,建國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中國局面不改變的情況下,建國藍圖越具體,就越具有空想性。


當1924年9月18日,孫中山代表中國國民黨發表北伐宣言,明確宣布,辛亥革命以後之國內戰禍,「直接受自軍閥,間接受自帝國主義」「此戰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只有如此,中國才能脫離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由獨立之國家,才具有實現三民主義的條件。到這時,孫中山的認識才得到了校正。



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社會一瞥


其二,孫中山強調中國只有大貧和小貧,意在模糊中國社會的階級差異。他沒有深刻認識中國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沒有體察到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階級鬥爭的存在。

他雖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卻沒有認識到太平天國起義正是19世紀50年代農民和地主階級鬥爭激化的表現。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裡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正在成長,民族資產階級(孫中山所企望的中產階級)的經濟勢力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生活中有相當影響,官辦企業也有了可觀的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的獨資企業已經控制了中國經濟的走向。


這些資本主義的生產、金融、交通企業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衝擊力是很大的。現代工業企業中的勞資關係已經存在。對這些估計不足而設計民生社會主義的美麗圖景,頗有些單向度思考的意味。試想,在中國的現實情況下,土地公有、資本公有能否實現?實現以後能否防止壟斷性的大資本家產生?如何保證社會全體成員公平分配、人人幸福?是否能避免勞資間階級鬥爭的產生?怎麼能做到工人和資本家不發生衝突、農民得益,地主不受損失?這都是些未可肯定答覆的問題。


孫中山以為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病態,是可以人為地加以醫治的。殊不知階級鬥爭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階級利益差異之驅使必然產生的客觀存在,人們不可主觀上想像去消滅它的。階級鬥爭有時激化,有時緩和,在根本的階級利益差異消失前是不可消滅的。有遠見的政治家、政黨可以引導社會階級鬥爭的發展方向,卻不可能像外科醫生一樣,把階級鬥爭這個毒瘤從社會病體上割去。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社會主義革命的到來不可避免。設想避免階級鬥爭,避免社會革命,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作一勞永逸之計,是主觀的、空想的、幼稚的。雖然,對於孫中山的畢生奮鬥來說,這是一種很崇高的理想。但是,作為觀察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研究者來說,對孫中山設計民生主義藍圖的不足之處,不能不指出來。


中山陵


本文原題為《試論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真諦》,是張海鵬教授於1996年5月在京都孫文研究會主持的學術報告會上作的演講,載日本孫文研究會會報《孫文研究》,第21期,1997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年第5期。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金玲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時光深處的美麗:19世紀黃石國家公園
一戰經典瞬間:殘酷的戰爭中也有一絲歡樂 英軍在前線戴著防毒面具踢足球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