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名,只留下這個字,才知李中堂是真聰明
康乾盛世,是後世為鼎盛時期的清朝所鼓吹出的一個神話,它表面看似強大繁華,實則暗流涌動,充滿危機。1799年二月,隨著乾隆皇帝的駕崩,清朝的弊病暴露得更加明顯:國庫空癟,八旗凋敝,內憂外患。
與盛世僅僅相隔不到半個世紀,英國海軍就從遙遠的歐洲旅行至古老的文明古國——一個憑藉古老而著名的國度,閉關鎖國讓偌大的帝國與世隔絕,生鏽的鐵槍洋炮被棄置百年,唯有曾經不可一世的後金鐵騎被養得肥肥壯壯。
此時國內也開始了風起雲湧的變化,前有太平天國攻佔大清半壁江山,後有義和團大刀向統治者砍去。尤其是19世紀末興起的義和拳運動,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繼明朝覆滅二百餘年後又開啟了一場持久的華夷之辨。
然而,隨著列強在華日益橫行霸道,義和拳對列強的家仇國恨代替了對滿清的民族矛盾,他們將槍頭調轉列強,由此清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禦敵的局面形成。而對於西方列強來說,這無疑是一根導火索。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氣焰囂張,揚言要制裁慈禧西太后,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逃竄而去,並隨即下令讓李鴻章馬上回朝與列強商議和談事宜。李鴻章聞言從廣州動身赴京。
其實李鴻章這個清朝代表的身份也是經歷重重險阻才被確定下來的,因為由於各國在清利益的不同,他們當然想要和對自己更加有利的代表人談判。不過最終李鴻章還是接了這個鍋,代表清政府簽下了《辛丑條約》。
李鴻章在簽約時有一段軼聞十分有意思,那就是眾人談判完後各國代表挨個簽字時,李鴻章不簽自己的名字,而是簽下了一個「肅」字。也有一種說法是他將「李鴻章」這三個字簽成了一個「肅」字的模樣。
李鴻章為什麼會如此簽字呢?原來,他受清朝的封號為:肅毅伯,肅即代表他是以清朝的身份來簽這份條約,而不是以他李鴻章個人的名義。他也知道這會是一個遺臭萬年的事,所以他才出此策。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得知李鴻章是真的聰明!
李鴻章是漢人,但為滿清仕,他確定此事必定會被後世之人唾罵,就像北宋的靖康之恥一樣被人銘記。儘管他的內心有一萬個不願意,可身在一國為一君,為了大清國,他不得不去做這件事,不留下名字是他最後的倔強。
簽訂完《辛丑條約》後的李鴻章萬念俱灰,雖然他挽救了大清國,但他的精神世界卻崩塌了,崩塌後的碎片化作一陣陣怒火涌動於心間,李鴻章在歸去的路上,多次口吐鮮血,倒地不起。不久後便一命歸西了。
據說在其離世前的那一刻,身邊人問他:老夫子還有何心思放不下?李鴻章早已說不出話,只見「忽目張口動,欲語淚流」。
唉!真乃年少不知李鴻章,年長方知真中堂!
參考書目:《清史稿》
※「元朝」或「蒙元」?看似簡單的兩個稱呼,其中蘊含太多心酸!
※六小齡童:悟空不能談戀愛!周星馳:已經談了!看看原著怎麼說!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