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軾《臨江仙》:相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

蘇軾《臨江仙》:相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

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誰起笛中哀。多情王謝女,相逐過江來。

雲雨未成還又散,思量好事難諧。憑陵急槳兩相催。相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

這首《臨江仙》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是時,王勝之離金陵,過儀真,去南都時,有歌妓和侍女送行。蘇軾與之同船前行,作此詞以贈歌妓與侍女。

上片,追憶歌妓、侍女的深情與作者的思念。秦淮河,自古繁華之地,歷來是文人留墨之所。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宋代詩人賀鑄《秦淮夜泊》也唱道:「樓台見新月,燈火上雙橋。隔岸開珠箔,臨風弄紫簫。」

在此,蘇軾憶起王勝之昔日秦淮之風流,更加深戀今日秦淮的韻事。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聲,這笛聲凄楚哀怨,卻不知是何人吹笛。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金陵五題》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蘇軾在了後兩句引用六朝「王謝女」的故事,烘托出了歡送王勝之上任之歌妓深情。

下片,寫情勢不許,情愛成影,有難言之隱。作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無論如何喜愛,但要成為真正情愛是難越過封建社會等級觀念障礙的。最後兩句「想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為點題之筆,道出了蘇軾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將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隱痛難言,此恨綿綿無盡期。

這首詞原本為送王勝之龍圖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與侍女陪送之事,而轉到寫這些底層女性無主的命運。在官人當政春風得意時,這些歌妓與侍女就是「王謝女」;當官人貶謫或遷移不得志時,這些歌妓與侍女則成為「歸去」女。這此歌妓與侍女不由自主的命運,激起了蘇軾深深的同情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茗細語 的精彩文章:

蘇軾《哨遍》,為米折腰,覺從前皆非今是
蘇軾《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TAG:品茗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