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人,未來如何共存?
你還記得阿童木嗎?這是二戰後,日本動漫行業效仿美國漫畫英雄人物(如蜘蛛俠)所創造出的一個機器人的動漫形象,創作者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手塚治虫。阿童木有相當多的超能力,身高1.37米,體重約30公斤,搭載了7.5萬千瓦的核動力引擎,雙手雙腳就有可伸縮的噴射器。阿童木可以實施噴氣動力飛行,掌握60種語言,具有分析能力,探照燈式的超精準超遠視覺,能夠分辨善惡,超靈敏的聽覺。
大受歡迎的動漫機器人阿童木
手塚治虫還設定一套機器人定律來規範阿童木的行為,如:機器人必須為人類服務,機器人不可傷人、機器人可以製造金錢以外的任何東西、成年機器人不得表現齣兒童行為、機器人不得破壞人類的住所和工具,等等。這些定律與阿童木的形象聯繫起來,使之成為了包括日本和其他許多國家孩子喜愛的對象。這也直接影響到後來日本企業界在設計智能產品、機器人時的審美風格。
如果用阿童木為標準,而今各國在各領域應用的機器人,其智能水平似乎都只能用「遠未開化」來形容——但這並不影響公眾對於出現阿童木式的機器人的期待和擔憂:期待這類超乎想像的機器人真的可以為人類的工作、生活、安全帶來巨大的保障和便利,但擔心超智能機器人走向失控或遭到邪惡操縱。畢竟,公眾對於機器人的理解,深受包括文學、電影和電視在內的科幻作品的影響。
機器人如果走向失控,前景會有多可怕?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密爾商學院教授、供應鏈和信息系統技術分析師約翰·喬丹在其所著的《機器人與人》一書中指出,機器人不同於其他新發明、新技術,互聯網、行動電話、電冰箱、空調、電梯、原子能等新發明在商業化之前,並不廣為人知,並不像機器人那樣很早就擁有了數億甚至更多的觀眾、充斥大量幻想的科幻作品。機器人領域,虛構作品出現在前,並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相關的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進展。有趣的是,特斯拉汽車、SpaceX的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2014年發表的有關人工智慧、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最大威脅的講話中,舉出的例子其實都是神話和小說中的橋段。
《機器人與人》一書篇幅不長,中文版字數約13萬字,卻相當精鍊敘述了機器人學的常識,深入剖析了科幻作品和流行文化塑造的機器人如何影響公眾、最近幾年機器人突然大量出現在各領域的主要原因、機器人在被應用到無人駕駛和戰爭及經濟等領域產生的影響及迫切需要給出界定的倫理問題。
所評圖書:
書名:《機器人與人》
作者:(美)約翰·喬丹
譯者:劉宇馳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書影
這本書開篇首先就指出,機器人和機器人學引發的法律、經濟影響等各方面的問題,是在最近才不斷浮出水面,亟待各國的行業機構、主管部門、科研單位和企業進行必要打磨、釐清和評估。書作者提醒指出,正是因為廣義上的機器人的應用所帶來的影響如此巨大,不亞於當年商業化的汽車、家用電力和自來水,所以這一過程必然是曲折的。
公眾對於機器人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文化特別是神話傳說的影響,而最近一個世紀伴隨著電影、電視成為公眾的主要娛樂消遣方式,影視作品中的機器人被注入了各式各樣的特性,幾乎全面化的再現了各種性格和特質的人。
影視文學極大的影響了公眾對機器人的態度
2010年以來,機器人突然從影視劇屏幕和科幻小說的文本中,突然變成了各領域活躍應用的現實。機器人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之所以在最近10年才得以爆發,很重要的因素在於,工業化國家迫切希望通過機器人的引入,來解決勞工不足的現實。書中就指出,德國、日本、韓國都有著低生育率的特點,也擁有龐大的汽車製造產業(勞動力需求旺盛),所以最為積極的開發工業機器人,並希望不斷迭代改進現有的護理機器人,來應對老齡化社會。書中也分析了供給端的多方面因素,解釋了機器人走向普及化的原因: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經使得晶元計算功能可以應對複雜的多層次實時協同計算要求,感測器和觸摸屏、攝像頭等關鍵部件的成本降低到合理水平以內,機器學習技術取得進展,機器人研究和應用人才大量增加,風險投資領域樂意向機器人行業注入資本。
在談到無人駕駛汽車的應用時,《機器人與人》書中指出,無人駕駛汽車正在深刻的顛覆20世紀形成的汽車文化,將使得個人汽車從個人資產變成社會服務的租賃品,會極大的減少車禍的發生(美國每年車禍超過500萬起,而無人駕駛汽車實驗事故率極低,無人駕駛汽車不存在酒駕、開車發微信、沒有路怒症);還會改變用車開支和消費方式,很多家庭為私人汽車停車支出的昂貴費用會得以節省。當然,汽車行業、快餐業、駕校、停車場引導員、計程車司機、加油站和便利店、宜家和沃爾瑪等建在遠離住宅區的商場、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等行業企業和勞動者,也將因為無人駕駛汽車的廣泛應用受到影響。
無可迴避的一點:機器人並沒有路怒症,比人類任何司機都要穩定
儘管如此,無人駕駛汽車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普及化,還面臨著不小的法律障礙。書作者指出,無人駕駛汽車發生車禍的幾率非常低,但仍然存在可能,這就產生責任分攤難題:現在在美國,無人駕駛汽車實驗所產生的事故都會被看成是產品責任事故,由企業承擔,這種判定方式如果不改變,而短時間內事故增加,無人駕駛汽車開發企業很可能走向破產——過去,美國小飛機市場就是因此發生了萎縮,許多中小規模的設計生產企業退出了市場。
書中同樣深入分析了無人智能設備乃至純粹意義上的機器人,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軍事領域所帶來的深刻影響,既包括全球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但也不能排除一些特定場景和區域中,安全風險增加的可能性。全書第七、八章討論了「機器換人」現象以及因此帶來的社會問題。
實際上,相比機器人對人類工作者帶來的替代和衝擊,有關機器人、人工智慧的其他倫理問題,如人們賦予機器人以人格化效應,像對待其他人類、動物寵物那樣對待、看待機器人——一些研究者非常擔憂,人和機器人的這種關係對於機器人應用將帶來不可控的負面影響;又如,智能增強設備讓一些殘疾人獲得了智能輔助,肢體健全的人也可以因此提高行動能力,但這樣的「人機共同體」在工作、學習、競賽中對於其他沒有設備輔助的人而言,意味著不公平競爭;再如,因為人工智慧、機器人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導致人們慢慢的喪失關鍵操作技能,2009年法國航空公司就發生了一起因機組人員長期依賴自動化操作系統,失去了危急情況下掌控飛機的反應能力,從而導致客機墜毀的事故。
法航客機失蹤墜毀事件
TAG:學術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