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有的家族長盛不衰?因為他們有一項共同的東西

為什麼有的家族長盛不衰?因為他們有一項共同的東西

我們當代人對個人、家庭與時代社會的關係多半語焉難詳。談到個人命運、家族命運時,我們多半會說,其中有「時代的烙印」,「時代洪流中的命運沉浮」,「折射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於「烙印」是什麼,「關係」是什麼,「時代」是什麼,我們並不深究,觀察止於這種時代社會變遷的感嘆。在這一點上,外人要細緻得多,明確得多。

忘記了何炳棣還是誰在書中說過,海外漢學家研讀中國明清江南的地方志,對傳承五代、十代的大家族有一個結論:這些家族之所以長盛不衰,是因為他們的家風中有一項共同的東西,積德行善。

雖然羅素問過:如果宇宙堅定不移地走向滅亡,善還是永恆的嗎?可是在中外有識之士看來,任何國家地區的家族能夠繁盛下去,成為名門望族,代際人才輩出,其共同點就是積德行善。

為什麼有的家族長盛不衰?因為他們有一項共同的東西

江西修水陳寅恪家族

我在《家世》一書中說,名門望族並不像一般人感嘆的那樣,個人和家族命運被時代左右。相反,這些家族多是時代社會的「推手」,他們得風氣之先,也領先於時代。或者說,大家族是時代變遷中的「避風港」,儘管時代的風潮仍會席捲港灣,但是其家族成員較之他人要有定力得多。

近代以來,神州文化陸沉之際,陳寅恪家族的成員多半示範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他們構成一個悠久文化的現代人格象徵。在激進主義思潮主宰社會時,蔣介石家族仍把傳統的「忠孝廉恥」放在心裡。在文明轉型接納新的元素時,林同濟家族的人率先以專業精神要求自己……

更為準確地說,一個家族的積善,乃是一種正向的進化、超越,即這一家族自一時一地積累,而超越有限性和局部性,超越地域、階層、時代的限制,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

這積善,對創家者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他們在天下層面、在人生的形而上層面、在生活的日常細節層面交出答卷。這些答卷激勵、提示後代人,給他們提供了人生路上行修名立的資糧。

如有名的梁濟之問,他在自殺前問自己的兒子梁漱溟道:「這個世界會好嗎?」

陳寅恪家族中,陳寶箴的父親臨死前訓導他說,「成德起自困窮,敗身多因得志。」

林同濟家族的家訓則引用了《漢書》句子:「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曾國藩家族有治家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即讀書、種菜、養魚、餵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總而言之,家族的中興者,要有中國傳統所說的「家國天下」情懷。

人們總結成功家族的一些特徵:一個興旺的家族要有一個中興的關鍵人物,女性如母親或祖母的作用極為重要,每一代人都要有類似「掌門人」或「主心骨」式的人……從曾國藩家族、梁啟超家族、聶雲台家族、宋耀如家族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特徵。

為什麼有的家族長盛不衰?因為他們有一項共同的東西

蔣介石家族

不少人對百年中國史的一個感知是,大家族之間的聯繫構成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上層。比如有人看到曾國藩家族、蔣介石家族、陳寅恪家族、俞大維家族之間有「姻親關係」,感嘆這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人情關係網路」。有好事者甚至編織了這些大家族的「朋友圈」,以表明中國社會就是這些家族在「坐莊」……

其實這是只看現象而沒看到其中的道理。在家國天下體系中,家族一旦突破地域限制,進入國家社會的天下層面,其家族成員的起點也必然是天下性的。跟那種村落、市井中的家族成員不同,起點必然不一樣。一種是坐天下,一種是坐井觀天。

對這種個人家族命運與時代社會的關係,傳統中國人的思考遠比今人要細緻得多,明確得多。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此有感知的大概是公元前773年的史伯,鄭桓公看到世道變亂心生恐懼:「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勸他做歷史的推手。史伯論及古今形勢,對於在歷史發展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給予很高評價,「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

幾百年後,秦漢時期的思想家們才在《易傳》中強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以此維度看待近現代百年以來的大家族,曾國藩家族、梁啟超家族、陳寅恪家族等等,之所以人才輩出,之所以受人尊重,之所以能坐天下,即在於他們的家族成員中有「積善者」、有「成天地之大功者」。

一如《易傳》中的積善積惡,民國思想家章太炎發現善惡的進化都在進行,他命名為「俱分進化」,「若以道德言,則善亦進化,惡亦進化;若以生計言,則樂亦進化,苦亦進化。雙方並進,如影之隨形,如罔兩之逐景。」這一永恆矛盾給千百年來的無數人帶來選擇的艱難。

人們難以理解,有些積善者並未得到好報,有些積惡者並未得到懲罰。這顯然是人們未能理解《易傳》中「餘慶」、「餘殃」的「余」之意味。所謂的「余」,乃指一種「大時間觀」,「餘慶」、「餘殃」在人心的時間中得到實現。積善者收穫善,積惡者收穫惡。

為什麼有的家族長盛不衰?因為他們有一項共同的東西

宋耀如家族(包括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曼德拉深知其中滋味,他的名言是,自由是對追求自由者的回報。而積惡者,註定會被命名、審判、懲罰。彼得多也深知其中道理,他曾無奈地對要求處死耶穌的猶太人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眾所周知,猶太人為此付出了兩千年流離失所的代價。

至於專制時代山呼萬歲,如果「萬歲」乃不斷積惡之人,那麼這萬歲聲則是一種即時的諷刺和詛咒。詩人堅定地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陳 毅之子 陳 曉 魯 年輕時有詩句,「五年忍聽千夫啐,一死何需萬歲淚。」這就是人心的「時間觀」。

章太炎等人也沒能意識到或理解到的問題是,善有多大,惡就會有多大。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個家族的福報越大,他們的業力也就越大,這是另一種「如影之隨形」的現象。

這能夠解釋一個有過重大成就或貢獻的人,在時間的流逝中變臉為小丑、戲子,讓人們「目瞪口呆」、「大跌眼鏡」;一個名門望族,竟會四分五裂、家破人亡,一如茅盾、巴金的小說中對於立牌坊的積善之家的揭露,他們的後代叛逆、離家出走。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像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孫 中 山這樣的人,有巨大的功績,也有巨大的業力。對他們的評價爭議不斷,他們後人的命運也起伏不定。

積善帶來的業力需要積善者以足夠的心智和付出去化解。中國人對積善的理解是有福報,而福報二字蘊涵了中國文化的智慧,有福,有回報,也有報應、報復。中國文化對積善的理解,極為精到的說法是,善惡繫於心之一念之間。

這就是孔子的傑出弟子曾子所意識到的,積善者也必須謹慎其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勉夫。」這也就是堯舜禹代代相傳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因此,善是必需的。要維繫一個家族的榮譽,保持家族的興旺,一如前述,每一代人都要有主心骨式的人。這主心骨者,即為有賢德之人,即為仁善之人。曾國藩的說法是,「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可見家教、家風的重要。家教跟賢子弟是「主心骨」的兩面,一個是言教,一個是身教。

當然,時代有其自身的演進,在時代變遷中,大家族也受其影響,甚至首當其衝,其中命運沉浮的悲劇令人扼腕。

如陳寅恪家族的成員後來多從事理工,其家族傲世的文史血脈似乎斷了;如曾國藩家族的第五代、第六代都極為平凡,再無顯赫人物;如蔣介石家族的後人也歸於平凡……這其中有時代的邏輯,更有家族命運展開的邏輯。

早在戰國時代的孟子就發現:「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後來的中國人則發現家族的命運不用看五代,三代即可,「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為防止家族出現這種「天刑地斬」的悲劇,中國人都把讀書看作跟積德行善一樣重要的家教,所謂「世上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以至於曾國藩等家族把讀書當作家教的重要內容,曾國藩說:「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時代或家族命運展開的邏輯是,家族成員之間、代際之間,在社會體驗上或角色表達上有分工之必要。家的本質之一即是分工,分工後的綜合則意味著全面、整體。社會分工落實到家族成員之間,只有一個家族走遍社會的階層、職業或事業時,這個家族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

為什麼有的家族長盛不衰?因為他們有一項共同的東西

錢氏家族的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

近年我多次提及「時空四象」。中國人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時空四象的完整,即個人在春天、家在夏天、國在秋天、天下在冬天。家族只是個人時空演進的一站,個人自我完善在於完整地經歷春夏秋冬,一如經歷東南西北。

而社會層次或職業身份,士農工商,也分佔時空四象的一象或一維。家族本身有分工之使命,家族成員有職業的分工,家族傳承有身份的分工。中國人說,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看文章。

良好的家風家教既澆灌了王謝人物,也成全了尋常百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僅是悲劇,也是正劇。那些曾經權傾一時的家族,那些富可敵國的家族,其後代必然會在文化藝術上勝出,也會在漁樵耕讀上下工夫,道理即在於此。

當今社會流行的「近親繁殖」現象,教授的孩子依然是教授,演員的孩子依然是演員,官員的孩子依然是官員……實在是一種暴發戶心理,實在是沒有理解家族的使命,也沒有理解時代變遷的本質。

以時空四象論,如果家族的傳承在職業上和身份上重複繁殖,他們在進化或積善的階梯上也就停滯不前了。從中國文化的角度理解,他們是不適宜的,即不義的,積家族的力量卻未能獲得時空的圓滿。

只有在社會分工中、在時空四象中體悟到人生豐富,只有在時代變遷中參透了悲歡離合,一個家族的發展才算完整,才算獲得了新的起點。當然,家族在時代沉浮中也經歷了真正的考驗。那就是,一代人的時勢權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給了子孫命運展開的空間,子孫是否跟自己構成一種精神的譜系。

我們看百年中國家族的命運,可以看到不少動人的現象。如曾國藩家族後代人很平凡,但曾家人自傲,「曾家那麼多代,你找不出一個壞人。」即使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曾家人身上「沒有市井味」。這正是前述,「成天地之大功」所發生的功德。

史伯發現「成天地之大功」的現象和觀念之際,西周的貴族鑄了很多簋鼎,上面刻有很多銘文,其中最多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這句話用於家族的教訓意味深長。如何在國運、世運中保持家族的完整和延續?後來的中國人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古人對他人姓名的9種稱呼,漲知識了!
周恩來養女孫維世的罕見影像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