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0億市值的公司老闆再也擺不起300億的譜

30億市值的公司老闆再也擺不起300億的譜

2017年,如果碰到一個3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你會感覺他擺的譜好似他公司的市值有300億,現在正好反過來了。

作者丨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 田小蕾 李潔

來源丨資管雲

7月20日,終於,資管新規後最受關注的一個細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公布。儘管是徵求意見稿,但也讓惴惴不安3個月的銀行看到了希望。

緊接著的周末兩天,無疑又是學習文件日,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兩天的心情是輕鬆的。「具體操作細則上進行了進一步明確、提高了可操作性,也降低了整改壓力。」某股份制銀行資管部總經理表示,「什麼都不敢做的日子終於快結束了。」

過去3個月,銀行資管能幹的三件事是:開會、檢查、處置存量問題資產。原來資管「賣資金」的生意模式已經走到的盡頭,接下來該怎麼做,銀行內部反覆討論。

但只要細則沒最終落地,恐怕這個狀態還難以改變,還不敢講什麼新產品的投放。

如果你這會兒去找銀行資管和投行的兄弟們聊天,估計聽到最多的會是:「細則沒落地,啥也不敢幹」、「寧可不做,不能做錯」

在競賽式監管、比賽誰比誰打兒子打的更狠的情況下,「創新」成為過街老鼠,銀行也只能把「合規風控」放在首位。

但即便上半年沒做啥業務,銀行的兄弟們也沒閑著,他們需要應對一輪又一輪的檢查,尤其是在大股東爆倉,股票質押融資集中出現風險的時候,解決存量問題資產的棘手程度,跟想轍做增量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資金的水龍頭被擰緊,一批批大股東、一批批企業開始倒下。

資本市場放貸處使命終結

今年是鄧延(化名)從事銀行資管的第14個年頭,他說他從來沒感到這麼寒冷過

以鄧延所在銀行的資本市場業務為例,2013年服務的上市公司不到100家,到2017年服務超過500家,占上市公司的比例近15%,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截至今年3月末,其服務的上市公司數量又增加了35家,但是資管新規後,這一增長態勢在4月戛然而止。

很多服務上市公司的產品受到影響,特別是槓桿比例降低、產品發行改私募發行、取消兜底安排等。「我們也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提高預警線、平倉線,但是再以這種思維做業務,風險和收益明顯不匹配,尤其是現在資本市場不好,所以幾乎沒有新產品投放。」鄧延說。

銀行服務資本市場的產品工具很多,但主流的還是老三樣:股票質押、結構化配資、定增配資。資管新規前,銀行資本市場處,確切應叫做「資本市場放貸處」,職責主要是找來資產,控制好信用風險把資金賣出去就完事兒。但是現在這種業務模式完全被顛覆。

接下來該怎麼辦?

銀行已經開始從地方政府PPP項目、地方政府產業基金這類期限超過3年的的資產中抽離,而3年內的資產仍有配置空間。「我們最近嘗試發了3年期理財產品,募集還可以,」北京一家股份制銀行資本市場處的負責人劉峰(化名)說,「而且要繼續完善產品的風險等級體系,推進以募定投。」

更重要的是,銀行的資本市場業務要從融資思維轉向投資思維。怎麼轉?

第一步就是建立行業研究。「我們總行和分行都在建立戰略客戶團隊,在行業研究、客戶研究方面做深入研究,形成行業手冊,同時建立外部專家庫,為下一步真資管做準備。」鄧研說。

他認為未來商業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後,二級市場可能是未來配置較多的投資領域,而在人力和投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FOF和MOM的模式可能會被更多地運用。另外,含權類的可交換、可轉債及未上市企業股權投資還有機會。這些均需建立在有行研的基礎上。

而劉峰也在推進併購基金和股權投資,他認為股權投資是所有業務的根源。如果能在企業初創時期介入進去,可以獲得的是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業務。

「以前企業初創時期我們不敢介入,因為沒有評級,不放放貸,企業壯大之後,銀行的產品又跟不上,因為企業壯大後對融資利率有更高要求。我們只能做其中一段,也無法提高與客戶的粘性。」劉峰說。

但銀行沒有投研力量怎麼辦?劉峰認為需要集中精力在國家支持的產業中進行布局,跟著主旋律投資。比如現代農業、智能製造、新材料、清潔能源和生態環保等等,並積累外部專家庫。而且在未來資金和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他更喜歡做項目直投,若看不準就不投。」

面對一些被銀行求著借錢的客戶,如何介入?「我們走訪了很多這樣的企業,一半以上都需要客戶資源,」劉峰說,「這些企業對外省的客戶其實並不了解,難以做風險控制和實際控制人輿情了解,他們希望能藉助銀行分支機構的力量,獲得好客戶。」

國企的日子也不好過,你知道嗎?

其實比資管機構更冷的是企業。即使是被認為日子好過的國有企業,也正在輾轉反側。

為什麼?國企不缺錢啊!確實,錢緊之時,金融機構爭著搶著把有限的資金給國有企業。「昨天還有一個金融機構的朋友問我認不認識我們當地一家煤炭行業的國企,想跟它做業務,可這種三高一剩的企業以前都是繞著走」,上海一家信託公司的信託經理說。

但國企的壓力來自於國資委對降槓桿的強要求。降負債,是目前國企的頭號任務。

在大型國企集團工作十餘年小王說,在全國「三去一降一補」的部署要求下,如今在集團的大小會議上出現最多的字眼就是「去槓桿」、「降負債」,集團也制定了降槓桿建負債的工作方案。

今年年初,國資委公布了到2020年前,中央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再下降2個百分點的目標。為了保證此目標的實現,國資委加強了對負債率的管控,與兵器裝備、中國石化、中國華能、中國華電、中國建築、中國鐵建等6家央企簽訂了降槓桿減負債責任狀。

去年底,央企資產總額為54.5萬億元,平均負債率為66.3%,要下降2個百分點並不容易。小王初步測算了一下,如果截止2020年負債率下降2%,集團起碼得完成權益資產融資超過300億元,這些任務需要集團和旗下的子公司一起完成。

「儘管集團有的子公司負債率很低,銀行爭著給他們借錢,但是集團堅決不允許,銀行得先搞懂集團的資本規劃。」小王說。

金融機構的業務機會在於,國企將迫於降負債的壓力不得不拿出較好的資產進行引戰、混合所有制改革、債轉股等。

30億市值的公司老闆再也擺不起300億的譜

對國企而言,融錢仍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大不了多給些利息。但民企則面臨斷糧危機,不得不變賣資產獲得喘息機會。

2017年,3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能擺出300億市值的譜,現在是跪完私行跪三方,實在不行也願意為沒死的P2P折腰。

截至2018年6月20日,A股30億市值一下的上市公司是970家,50億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是1769家,已經佔據A股上市公司的近一半比例。

身家縮水的老闆們想要有翻盤機會,就得先想法設法保命。

某上市公司分管財財務的副總王楠(化名)說,公司做出了艱難的決定:賣掉公司前幾年手裡積累的金融牌照資源、優質土地項目產權,以及部分子公司股權,以空間換時間。

無獨有偶。據不完全統計,僅從今年5月1日到7月19日,至少有150家上市公司放出了出售資產的公告,比如新華醫療、盛天網路等。

在「節流」方面,王楠所在的上市公司放棄了前幾年積極擴張的策略,漸漸從非核心板塊退出。對於戰略投資的板塊,控股比例也從90%調整到51%,減少對資本的佔用。

引入戰投,是王楠所在上市公司下一步想採取的喘息策略。畢竟華夏幸福引入平安資管,已經讓大家感覺到抱大腿的重要性。

最難受的,還是那些剛進入資本市場不久、還蠢蠢欲動的企業。

慢下來,再慢下來。這是上海一家去年剛上市的企業的董秘在公司大小會議上不斷傳達的思想。

「我們公司去年才上市,所以老闆正在興頭上,也有業績壓力,總是想做一些收購,」上述董秘說,「我現在的任務就是盡量把他往回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管雲 的精彩文章:

銀行理財求生策略
資產管理+金融科技還是金融科技+資產管理?

TAG:資管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