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不懼「安比」!看古人怎用筆鋒抵禦狂風暴雨

不懼「安比」!看古人怎用筆鋒抵禦狂風暴雨

今年第10號颱風「安比」(熱帶風暴級)的中心已於24日凌晨3點50分前後移入河北境內。受此影響,北京中東部、河北中東部、天津等地將有大到暴雨。

現如今我們有天氣預報,可以預知即將到來的惡劣氣候,並提前做好準備,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稱呼颱風的?又是怎麼預知颱風的?暴風雨來臨時,又是怎麼用筆鋒抵禦的呢?今天,小編帶你一探究竟,揭秘上述問題。

一、古代「颱風」說法

古時候不叫颱風,在志書上如果看到「颶風」那便是颱風了,到清代也有「飈風」之稱,1956年之後才有了「颱風」的稱呼。

中國古代的史料和地方志中有許多關於颱風的詳細記載和描述,有虛有實。

《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就有關於「八風」的形象描繪:「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凄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說明兩千多年前對風的觀測已相當細緻。熏風是溫暖之意,巨風則與颶風相通。

南朝劉宋時期沈懷遠在《南越志》中解釋颱風:「熙安多颶風,颶者,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到了九世紀(《嶺南異物志》)人們知道了颱風到來前會出現一種特別的風,稱「煉風」,唐鄭熊撰《番禺雜記》對「煉風」描述更為具體:「颶風將發,有微風細雨,先緩後急,謂之煉風。」

海上歷險的傳說在東南沿海並不少見,毫無疑問媽祖林默成為了宋代以後的海神信仰中與颱風關係最為緊密的一位。

二、古代怎麼預知颱風?

古人對颱風的認知不足,也無法準確預測,但經歷多了自然總結出一些規律,比如大量淺海魚類上浮,較大的深海魚來到淺海等,都預示著颱風即將來臨。

根據一些天象和物象的徵兆也能預測颱風。除了前文提到的「煉風」,《嶺表錄》中載:「南海夏秋之間,有暈如虹,謂之颶母,必有颶風」。

「颶母」或「台母」也是福建等沿海漁民的經驗所得,當颱風中心距離海岸大約五六百公里時,沿海可看到東方天邊散布著如亂絲一般的雲彩,從地平線像扇子似的四散開來(氣象學術語叫輻輳狀捲雲),約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晚天空中會出現美麗的彩霞,看到這種彩霞,便知颱風將至。

三、古人用筆鋒抵禦風雨

除了撐起油紙傘,躲在屋檐下,經歷風雨洗禮的文學巨匠們還會用筆鋒「抵禦」惡劣天氣。

夏五月方閔雨忽大風雨三日未止

宋 陸遊

其一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解析:《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是南山詩人陸遊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是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陸遊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

第一首詩寫大雨和詩人所處,第二首詩表明陸遊投身抗戰、為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但是,詩人空懷壯志,卻不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為國家恢復中原的理想寄託到夢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壯,凝聚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激情。

有美堂暴雨

宋 蘇軾

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灧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解析:此詩生動地展現暴雨由遠而近、橫跨大江、呼嘯奔來的壯觀景象。首聯非常特徵地寫出了雨前一剎那的氣氛,在撥不開的濃雲堆積低空的時候,一聲炸雷從雲中鑽出來了,預示暴雨即將來臨。頷聯三句是想像,四句是親見。頸聯二句具體寫暴雨,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聲。尾聯寫觀感,突發奇想,聯想到李白故事。詩如寫生畫家即興揮毫,臨摹自然實景,展現大自然的壯麗雄偉之景。

江上阻風雨

唐 岑參

江上風欲來,泊舟未能發。

氣昏雨已過,突兀山復出。

積浪成高丘,盤渦為嵌窟。

雲低岸花掩,水漲灘草沒。

老樹蛇蛻皮,崩崖龍退骨。

平生抱忠信,艱險殊可忽。

解析:《江上阻風雨》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大概是大曆二年(767年)六月岑參從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為風雨所阻時寫的。詩中描繪了夏天暴風雨在江上的肆虐,而作者對此視若等閑,表現了一種豪邁的情懷。

驟雨

宋 華岳

牛尾烏雲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解析:文中的「卷」從視覺角度,寫出了驟雨襲來時的迅猛態勢。「吼」從聽覺角度,寫出驟雨聲勢之大。「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雨後景色變化,隱含牧童雨停而輕鬆的心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26歲妹子每天放屁50多次,送醫後發現竟是癌症
水龍頭加上這玩意,每月少付90%的水費,再也不花冤枉錢

TAG:科普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