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所見毀壞,巋然獨存」——風雨中山陵(下)

「所見毀壞,巋然獨存」——風雨中山陵(下)

全文共6155字 | 閱讀需12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上文提要

南京淪陷後,日本當局扶植汪精衛在南京建立偽「中央政府」,對外多次惺惺作態,企圖打著孫中山的旗號以掩蓋其侵華戰爭的本質,但最終只能成為歷史的笑柄。

孫中山臨終「欲葬紫金山」

想不到事隔十多年之後,在孫中山先生彌留之際,他仍想到了南京。那是在1925年3月上旬的一天,故都北京城還未透露一絲春意。在城北鐵獅子衚衕一所古老寬大的宅院里,正在這裡養疾的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革命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先生已處於生命的垂危狀態。孫中山先生的家人宋慶齡、孫科,以及汪精衛、張靜江、何香凝等國民黨領導人看到孫中山似乎又要昏睡過去,就轉到房間一角議論起孫中山的後事來。當談起孫中山逝世後的歸葬之地時,宋慶齡泣不成聲。汪精衛深信風水之說,振振有詞地講起來:「人們都說孫總理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後身,一旦山陵崩,似宜葬北京景山為妙。」這景山就是位於北京城中間、故宮北側的皇家園林,是北京城中地勢最高的地方,明末崇禎皇帝於國破時在這裡上吊自盡。沒想到這話被昏睡中的孫中山聽到了,他說:「否!否!我欲葬紫金山也。」在場的人一時感到十分愕然,尤其對紫金山位於何處都感到茫然,但為了安慰孫中山,都連連答應。

孫中山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逝世。在北京的國民黨上層人士聚會討論孫中山的歸葬之地。汪精衛就將孫中山的臨終遺言告訴大家,說:「孫總理欲葬紫金山,但不稔山在何處耳。」於是大家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在廣西,有的說在廣東,等等。這引起了當時在場的國民黨元老陳去病的關注與深思。陳去病是飽學的文史專家,對南京的歷史名勝尤為熟悉。他見眾人爭執不下,遂站起來說:「總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南京明孝陵所在的鐘山是也!」他向大家介紹了南京紫金山的歷史地理情況與孫中山先生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表現的對南京山水的熱愛。這一說,大家頓時醒悟過來。汪精衛說:「對!對!你快寫一篇文章考證一下。」於是陳去病寫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到各家報刊發表。孫中山的葬地也就隨之定了下來。

但在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後,其靈柩並沒有立即送到南京營葬,而是先將遺體移往北京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讓民眾瞻仰遺容,舉行治喪活動;後於4月2日,將靈柩暫放在北京西山碧雲寺石塔中。

1925年4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推定張人傑、汪精衛、林森、于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葉明、陳去病12人為委員,組成「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將孫中山遺體暫厝西山碧雲寺,待南京陵園建成後再正式安葬。「葬事籌備委員會」即著手到南京興建中山陵。4月18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指定楊杏佛為主任幹事,孫科為家屬代表,辦理孫中山遺體營葬的具體事宜。

1925 年 4 月,宋慶齡(右六)等人親自到南京紫金山勘察孫中山墓址

1925年4月中,宋慶齡、孫科與「葬事籌備委員會」的陳去病等人親到南京東郊紫金山下踏堪。他們看到有一山峰隆然在紫霞洞左,氣象雄偉,視景開闊,高興地說:「是佳城也。」墓穴遂選定於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不久,「葬事籌備處」就在全國徵求陵墓圖案。在眾多的應徵者中,著名的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陵墓圖案獲首獎。籌備處即聘呂彥直為陵墓設計建築師,主持計劃、建築及監工事務。又登報徵求陵墓工程建築承包商,以姚新記獲選。

建造中山陵從 1926年1月開始興工,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一周年之日,舉行奠基典禮。奠基石上刻有「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國國民黨為總理孫先生陵墓行奠基禮」大字。當時南京還處於北洋軍閥孫傳芳的統治下,但由於孫中山的崇高威望與中國各界人民的熱烈擁護,以及世界許多著名人士的支持,中山陵的建造還比較順利。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統一全國後,中山陵的建造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前後歷時三年多,至1929年年初,中山陵的陵墓主體工程次第落成。

1928年7月6日,北京,國民黨領袖在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陵寢安置處舉行孫中山的祭祀典禮

1927年9月1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改推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張人傑、譚延闓、蔡元培、林森、于右任、戴傳賢、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楊銓等19人為委員,組成新的「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

孫中山靈柩抵達南京

南京國民政府為了將孫中山的靈柩從北京碧雲寺運到南京安葬,緊張地進行各項籌備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1928年8月,由國民政府與南京特別市政府專門成立「首都道路工程處」,由南京市長劉紀文兼任處長,在南京市內修建迎櫬大道,又名中山大道,從下關長江邊新建的中山碼頭起,經海陵門、山西路廣場、鼓樓廣場、新街口廣場,向東出朝陽門,直到中山陵。道路全長約12公里,路寬為40米,一律以柏油鋪路。這是南京的第一條柏油馬路,也是當時全國質量較高的城市道路傑作。國民政府下令迎櫬大道及其連接的碼頭、橋樑、城門等,均冠以中山之名:城內的迎櫬大道分段取名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中山門外的迎櫬大道稱作陵園路;道路經過的城北海陵門改稱挹江門,原單孔券門改建成三孔多跨連拱的複式券門,城門拓寬到4.5米;城東朝陽門改稱中山門,也改築成三孔多跨連拱的複式券門。因整個工程浩大,直至1929年5月才基本完工,故不得不呈請將奉安大典日期推後。

運送孫中山靈柩的「威勝號」軍艦)

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孫中山長眠中山陵

在1929年1月14日,中國國民黨專門成立了「總理奉安委員會」,委員有蔣介石、胡漢民、張人傑、譚延闓、戴傳賢、王寵惠、蔡元培、林森、于右任、張繼、馮玉祥、張學良、孫科、何應欽、宋子文、孔祥熙、劉紀文等28人,主任委員由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親自擔任,奉安總指揮先是何應欽,後改為朱培德,辦公處總幹事為孔祥熙。

1929年5月26日凌晨1時,在北平西山碧雲寺,舉行孫中山靈櫬奉移典禮。下午4時35分,載有孫中山靈櫬的九組專列火車,由孫中山的家屬宋慶齡、孫科和迎櫬專員林森等人護送,從北平啟程,開往南京。在九組專列中,第六列為靈櫬專用的靈車列車,共掛15節車廂;第六節是特地改制的專用車廂,承載孫中山靈櫬——裝殮孫中山遺體的美國產紫銅棺材;它前面的第五節車廂屬宋慶齡專用;第七節車廂屬孫科夫婦、戴恩賽夫婦、孫科子女專用;此外還有迎櫬專員林森等人的辦公車廂、送殯來賓車廂、衛士和杠夫車廂等。在這趟列車上,還專門配備了無線電台。

國民政府規定,從5月26日到6月1日,為全國哀悼日。

1929年5月28日凌晨3時40分,靈車抵達安徽蚌埠車站,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等趕來恭迎。是日上午10時整,專列到達南京浦口車站。參加儀式的中國海軍「通濟」「楚有」「豫章」等艦艇均在江面列隊拱衛,包括參列的日、英、法等外國艦船,一律降半旗致哀,並鳴放禮炮。靈車過江後,在中山碼頭登岸,然後沿新修成的迎櫬大道緩緩而行。這輛加長的550靈車是特地向美國納喜車行定做的。下午3時15分,靈車抵達湖南路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仍由北京杠夫將靈櫬移入祭堂——中央黨部禮堂。從5月28日起,由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特任官輪流在祭部守靈,三人為一班,每班四小時,第一班由蔣介石、譚延闓、胡漢民守靈,共22班,直至6月1日奉安日為止。5月29日至31日為公祭日。

孫中山與夫人宋慶齡合影

三天公祭結束後,5月31日下午6時,舉行封棺典禮,由蔣介石主持,席楚霖任宣贊。參加封棺典禮的有宋慶齡、孫科、陳淑英、孫治平、孫治強、孫穗英、孫穗華、孫琬、戴恩賽、陳少白、林煥廷、何香凝、宋靄齡、宋美齡、宋子良、鄭洪年、胡漢民、譚延闓等人。眾人鞠躬默哀後,由蔣介石率領,依次至靈前,瞻仰孫中山遺容,然後封棺。

蔣介石、孫科、孔祥熙率領孫中山生前衛士黃惠龍、馬湘、陳興漢、劉鉞、肖芹將銅棺安蓋。蔣介石、孫科、孔祥熙親自塗殯。7時,奏哀樂,行三鞠躬禮,然後依次退出,封棺典禮結束。

孫中山靈柩移至紫金山中山陵墓

1929年6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舉行隆重、盛大的奉安大典。凌晨2時,奉安委員會特備的汽車已停在中央黨部二門前院內。奉安總指揮朱培德、總幹事孔祥熙以及各組正副主任都已到場,指揮各幹事分別做好準備。3時20分,宋慶齡、孫科夫婦及子女、蔣介石夫婦、宋子文夫婦、宋靄齡、楊道儀 ( 朱執信夫人 )、唐紹儀、陳少白、張繼、葉恭綽,日本友人頭山滿、犬養毅、梅屋庄吉、宮崎龍介,以及全體國民黨中央委員、國府委員、葬事籌備委員、迎櫬專員、各國專使代表等,陸續到達中央黨部。移靈原定於上午5時,因恐不能按時到達陵墓,臨時由奉安委員會決定,改於上午4時起靈。這時,孫中山家屬親故與各黨國要人進入靈堂,依次排列,各國專使則退至前院肅立恭候。典禮由立法院院長鬍漢民主祭,然後,由孫中山家屬、親故及各黨國要人恭候靈櫬,總幹事孔祥熙執旗前導。4時15分,獅子山炮台開始鳴禮炮101響,靈櫬移出大門,由杠夫抬上汽車。汽車的四周遍扎白綵球,上覆中國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4時25分,號兵吹起啟行號,靈車啟動。二百餘名軍校學生任護靈團,全副武裝,分列兩側,隨行護衛。鐵甲車及騎兵連在前面開道,由一名騎兵長官騎黑馬,手執開道旗。送殯各機關團體共分十行列,在事先指定的地點依次加入,隊伍長達五六里,朱培德任總指揮,姚琮、谷正倫、張治中分任各有關行列指揮。

迎櫬大道沿途搭起松柏牌樓、青白布牌樓及救護棚等51座。瞻仰送殯的民眾達 50萬人,從凌晨2時起,擠滿中山路兩旁。航空署派飛機五架迴翔空中致敬。靈車經過,萬眾脫帽致哀。羅家倫新作《奉安歌》:「大道兮填填,哀吹兮極天,肅奉安兮國父,靈車兮計遷……」甚為悲慟。

這時,在中山陵的奉安人員已預先將靈輿安置於中山陵墓石級前的廣場上。靈輿為亭子式,用藍綢裹扎,四周懸白綢綵球。杠夫108人分別肅立在靈輿兩側等候。 9時20分,靈車緩緩開到中山陵廣場,停在靈輿前。9時30分,由孔祥熙、吳鐵城、鄭洪年等率領杠夫10人,將靈櫬從靈車上降下,移上靈輿。9時45分起杠,步石級而上。國民政府樂隊40名樂師奏哀樂前導,宋慶齡率領眾親屬等女眷在布幔內步行送殯,執紼人員在兩側恭扶前進。

10時零8分,靈輿抵達祭堂前平台,杠夫換用小杠,執紼人員恭扶靈櫬入靈堂,停於中央。肅靜片刻後,舉行奉安典禮。奏哀樂後,全體人員行三鞠躬禮,然後獻花圈,讀誄文,蔣介石主祭,譚延闓、胡漢民、王寵惠、戴季陶、蔡元培陪祭。

典禮完畢後,孔祥熙率領杠夫將靈櫬移入墓室,孫中山親屬、中央代表蔣介石、故舊代表犬養毅、各國專使代表歐登科等,隨同進入墓室,杠夫將孫中山靈櫬奉安於壙內,在孫中山卧像的下面五米處。墓穴四周,有鋼筋水泥隔牆。紫銅棺材的四周由八條鋼索固定,紫銅棺材懸正中,沒有跟四周進行接觸,即所謂「入土不沾土」。

這時,獅子山炮台響起101響禮炮,全國民眾停止工作,默哀三分鐘。

12時正,奉安完畢。在祭堂內參加大典的人員依次進墓門瞻仰,然後回到祭堂,全體集合,再行鞠躬禮,奏哀樂。最後,由夫人宋慶齡率領孫科夫婦、戴恩賽夫婦等將墓門關閉,奉安大典告成。從此,孫中山先生就長眠在南京紫金山。

中山陵成為連接海峽兩岸與世界各地炎黃子孫的紐帶

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1946 年4月30日,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布「還都令」,宣布 5月5日在南京舉行「還都大典」。

「還都大典」的日期,由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選定。因為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蔣介石將「還都大典」的日期選定為5月5日,含有紀念孫中山、繼承孫中山遺願的意義。

1946年5月3日上午11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與其夫人宋美齡從武漢飛抵南京。下午,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周恩來、鄧穎超、陸定一、廖承志及隨員45人等乘馬歇爾的專機,從武漢飛抵南京。

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隆重的「還都大典」,南京城裡處處張燈結綵,旌旗招展,一派節日景象。上午9時整,蔣介石率五千多名軍政官員到中山陵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建立廣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禮」,進行謁陵、獻花、默哀等活動,告慰九泉之下的中山先生,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已洗刷民族恥辱,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周恩來在南京梅園新村30號辦公

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南京後,與國民政府當局舉行國共「和談」。在此期間,他們曾多次晉謁中山陵。在1946年11月20日,在和談失敗離開南京前夕,周恩來及中共代表團共三十多人,特地又一次集體前往中山陵謁陵。他們沿途親手採集了鮮花,扎製成花圈,敬獻在孫中山靈前。獻完花圈後,周恩來發現身後一直跟著個人,就問:「你是什麼人,做什麼的 ?」身後的人回答:「我是看護中山陵的,叫范良。」 周恩來微笑著和范良握手並親切交談,先掏出名片給范良,接著又拿出40萬紙幣交給范良說:「你把這40萬分到每一個守護中山陵的戰士手中,讓他們盡職盡責地保護好中山陵。」周恩來的這個舉動感動了許多人。

隨著國共內戰形勢的發展,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被迫辭總統職,第三次下野。蔣介石在離開南京前夕,在兒子蔣經國陪同下,最後一次拜謁了中山陵。他走到陵墓前,恭恭敬敬地向孫中山白色雕像三鞠躬,然後帶著一種惜別的神情回到車裡,投去最後一瞥。

1949年4月初,在中共軍隊即將渡江前夕,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的孫中山獨子孫科在離開南京前,對擔任總理陵墓代理拱衛長的范良說:「毛澤東、周恩來對孫中山總理是很尊敬的,你們不要跑開,他們是不會為難你們的,槍可以交掉。」

果然,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渡過長江時,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給先頭部隊寫下了「保護中山陵」的手令,並派人送到中山陵。中山陵守陵人員把這條手令用鏡框裝起來,放置在陵堂里。1949年4月24日清晨,解放軍的一個營來到中山陵,和平接收;原陵園的衛隊和解放軍一起站崗護陵。中共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伯承特地派人從湖南、貴州等地調來兩萬多株梧桐樹、杉樹的樹苗,親自帶領軍隊官兵種植在中山陵園四周。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人,都先後來南京謁陵瞻仰。

1953年2月,毛澤東來到中山陵謁陵。有關方面從安全保衛的角度考慮,為毛澤東擬定了一條秘密謁陵路線,從旁邊開闢一條小路進入陵門。毛澤東聽後說:「堂堂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祭奠革命先輩,走小道成何體統嘛,我就要走大道!」隨之,毛澤東在眾人的簇擁下,大步走向陵園正門大道,登上中山陵。

1953 年 2 月毛澤東主席敬謁中山陵(前排右二)

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化大革命」 動亂的歲月里,周恩來以他的威望和才智,全力保護了中山陵園。

吳伯雄主持孫中山奉安 80 年「紀念大典」

在鄧小平、胡耀邦領導的改革開放歲月里,中山陵煥發了青春,走向陽光明媚,每天都會迎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與中外遊客。198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誕辰120周年,11月7日,港澳各界人士中山陵參謁團一百三十多人來到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由時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的霍英東任團長。2005年4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抵達南京中山陵,舉行拜謁儀式。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隔56年來,中國國民黨領導人首次來到中山陵謁陵。2009年6月1日,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團由台灣飛抵南京,主持國民黨自1949年後在大陸首次操辦的孫中山奉安80年「紀念大典」。

如今,海外各地的炎黃子孫到南京,必然要到中山陵,甚至到大陸其他城市,也會繞道來南京看望中山先生。這裡安息著一位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不朽靈魂,銘刻著海峽兩岸與世界各地無數炎黃子孫的鄉愁。「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的崇高願望與中山陵一道,成為連接海峽兩岸與世界各地炎黃子孫的血濃於水的紐帶。

本文原載於《中國國家歷史·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都鉤沉:紫禁城角樓的傳說
史記世界盃 法蘭西、克羅埃西亞大決戰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