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喝茶人必讀,中國茶的演化史

喝茶人必讀,中國茶的演化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唐代陸羽《茶經》就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神農本草經》里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最初作為藥用價值而為人所知,但人們對茶的利用經歷了藥用、食用和飲用三個歷史階段。

茶的藥用與食用

上古神農氏發現了茶葉的藥用價值,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是將茶葉當作葯來使用。自至西周時期,人們逐漸開始將茶當菜食。即將鮮葉按類似現代人煮菜湯的方式煮熟食用。

到了秦代慢慢有人開始將茶當茗飲,調煮,羹飲。但由於對鮮葉的直接利用要受到許多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們開始想辦法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於是出現了將茶葉乾燥後收藏的辦法。它可以看成是茶葉加工的開端。這對促進人類利用茶葉的作用非常重大。

茶的飲用

但直接乾燥後的茶葉存在著佔據儲存空間較大等特點,給茶葉的儲存、包裝、運輸帶來諸多不便,必須進一步採用其他有效的加工辦法,因而壓製成餅茶的加工方法應運而生。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唐代煎茶法

到唐代,餅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加工工藝。餅茶製作時要經過「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六道工序。唐代制茶以團餅茶為主,同時也有其他形式的茶葉存在。

在唐代以前,中國盛行的煮茶法,在唐代人則們多以煎茶法為主,唐代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茶中往往還會加入鹽等調味。

宋代點茶法

到了宋代,作為貢茶主要茶類的團餅茶在製法上基本保持唐代餅茶的蒸青制餅方法,但在外觀上較唐代更為精巧細緻,特別是在茶餅表面的飾紋上更講究精緻美觀。因此特別製作了龍鳳模,製得龍團鳳餅,專作貢茶用。

宋代人們的飲茶方式發生了改變,不再盛行煎茶法,而是改成了點茶。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碾好以後,不放鍋里煮,而是放到碗里,再倒入沸水,一邊倒水,一邊攪動,讓茶末跟沸水均勻混合,完了端起茶碗喝茶。

日本的茶道即源於宋代的點茶法,宋代日本僧人前往位於浙江的徑山寺學習佛法,同時也將徑山寺的徑山茶宴的點茶技法及茶道流程,帶回日本演化為日本茶道。

明朝改團為散

明朝時期人們逐漸意識到團餅茶耗時費工等缺點,因此在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九月,太祖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於是原本只在民間流行的蒸青、炒青散葉茶,徹底取代由唐至元經久不衰的蒸青團餅茶。

人們的飲茶方式也由宋朝時期繁複的點茶法演變成與現今相似的沖泡飲茶。而從此以後,團餅茶大多只用來與邊疆少數民族進行茶馬貿易了。

至明代,從唐開始萌芽的炒青製法日趨完善。這明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以及羅廩《茶解》中均有介紹。明代炒青綠茶的製作工藝由殺青、揉捻、乾燥三個基本步驟組成,此程序與現代炒青綠茶的製法已經極為相似。

除了綠茶,明朝同時出現了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的雛形,故而明代被譽為「開千古茗飲之宗」。

六大茶類

到了清代,中國六大茶類的製作工藝基本成形。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六大茶類進一步發展完善,形成了如今的綠茶、白茶、黑茶、紅茶、黃茶、青茶

從一片樹葉到一杯茶,從藥用到飲用,從鮮葉到散茶,從煮茶到沖泡,從宮廷到民間。茶,歷經千百年的歷史演化。蘊含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也伴隨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

中國人的生活里離不了茶,茶里也蘊含著中國人的人生哲學。茶杯的拿起,放下,滋味苦後回甘。人生的得失,起落,終將淡然處之。

茶味人生。喝一杯清茶,體味百態人生。

頂 峰有 好 茶

天 貓更 優 惠

京 東有 好 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花總掉葉好看不好養,只需一個小竅門,枝繁葉茂,開花猛
前TVB當家花旦曬8月巨肚,被富豪老公寵上天,完全不輸奶茶妹章澤天!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