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昱杉 草木有華

龍昱杉 草木有華

哈哈

絲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

草木有華

——讀茶

寫關於茶的文字,我有種不敢輕易落筆的感覺,因為茶文化之深、之廣博,是一條似乎見得到源頭,但絕對說不清有多少分支、和多少個拐彎、多少個入海口的不斷有活水注入的長長河流。對於這樣一條河流,就算你把它的文字寫盡多少,也都只是皮毛。所以我只把茶做為相邀友人小聚的理由。

有茶,朋友間品著說著,些許的煩惱就沒了,陌生人初次交談也有了溝通的橋樑。所以空閑時我喜歡邀上三兩好友小坐爐前,茶做引子,開心時話匣子被橇開,意氣風發的歡樂隨著茶水入口一併也入了心。若憂傷,無需語言,一杯杯茶水下去,唇齒香,喉底甘,蓋得過中年歲月的苦辣酸甜。那些瀰漫記憶的風花雪月,擾人心緒的柴米油鹽,在茶的面前,再濃,也散得盡。 人生需要三兩知交,若無論各種心境下都有人願意陪你喝茶,那淡淡的人生,所散放的又是多久的香氣……

茶是人在草木中,於是具有生命的靈性。

品茶便品了人生。是一滴水折射的陽光。

先苦後甘再回味,苦中有甘,澀中有香,通常的人生,一路走來,苦痛是伴著滲透在歲月里的希望前行的。路行泥濘時,要知道苦盡甘才顯,生活需要堅持;志得意滿時你不能說人生就是歡歌一場,生活還需要智慧。人的一生,橫看成嶺側成峰。茶葉成水,佛看是禪,道看是氣,儒看是禮。有人品她解喝,有人嗅她香氣,我看她,心就靜了。

讀禪時品茶,品出的是禪的包容:沒有一種不包含好的壞,也沒有一種不包含壞的好。禪的妙處精粹,言語所難道斷;茶於香氣之外深處的韻味也非常言可說,懂茶人卻憑意會感知真趣;真飲茶人,飲茶時內心的清靜其實就如同禪的空無,因此才有千年前那個深得其中況味的和尚千葉休提出說法「茶禪一味」。 同時甘與苦,好與壞,就如中國道家的八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儘是我,我儘是你,我的開始孕自你的終結。萬物有道茶亦道:「精行儉德」,「和清靜寂」。這是飲茶過程中貫穿的理念精神和心裡要求。只幾字,幾乎攬盡儒釋道全部的精華。道法自然,在此心境下通過不同的器具自然地導出茶質的原本,茶道便有了靈魂,籍此完成飲茶的最高境界:識道,和修心。人說儒學是中國茶道文化的筋骨,道學是中國茶道的靈魂,佛學為中國茶道增添了神韻。我的理解是一個精行儉德之人,以和清靜寂的心境泡飲一壺好茶。一套完整的茶道結束,一場禪也如約完成,於人生便是苦盡甘來終歸去。好茶在味醇時能散出甘爽,人生在高潮時能將人性的光茫盡情揮灑。所以於我看來,茶、禪、儒、道,和人生,都是相通的。一道茶品過,如佛道人心修過一次……

與土壤相連的東西,要好,就要找到根部去。最愛在茶山上和茶農聊天,茶農眼裡,茶是簡單的,簡單地通了人性,就是三次生命,三生一世……

一次是從種子孕育發芽抽枝成長,直到秋去冬盡春來嫩芽出枝被采,是生長的生命;一次是從採下到經歷各種曬炒揉捻發酵等工序磨礪變成成茶,是製作的生命;一次是自投放水裡起經意態闌珊漫溢杯中到最後香盡成底,是綻放的生命。三生一世,哪一次生命都關乎她最終展現在我們口中的味道,我們談笑著一壺間便完成它的輪迴。而茶農,扎紮實實地陪伴了它們兩生。沒有對茶的生長製成以足夠的了解,知其香而不知其所以香,是品茶的遺憾。茶農比一般喝茶人顯然更了解茶的苦辣酸甜,寒暖溫濕。

茶農眼裡茶的靈性是特別的,於土壤連接著地氣。別以為要多麼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好茶,亂石礫壤才是茶葉生長的最愛。舉世聞名的岩骨花香的大紅袍,產自武夷山絕壁石崖的縫隙間,它的香氣,源自破岩而出的茶葉根部種子的力量,品武夷山的茶,你能感受到與任何地方的茶都不同的根部的勁道——岩骨。一粒種子,一顆茶株,落到什麼樣的海撥、什麼樣的氣候、土壤就散一味什麼樣的香氣。如人,哪裡出生就帶了哪裡的口音習性,終其一生而難以更改。所以哪裡的茶,便帶了哪裡人性格:南方茶形美,衝來便味甘湯凈水柔,如江南亭亭的女子,花樣年華垂臉含笑待你親撫;西部茶粗獷,刀砍錐擢煮來湯色明艷味醇厚,似《新龍門客棧》風情萬種的濃烈女子,要你懂她方可細品出其似是無味而澀而苦後的甘香;而北方膠東,緯度高達北緯37度的茶區的茶,則柔和了南茶的形美和西北茶的色艷味醇,加之耐沖的特點,持久的香氣,像級了山東女子的智慧和堅忍。看過《闖關東》里的幾經生死而最終韻致端成的女子,再來品北方的茶,就知道這結合了日精月華、散著特殊香氣的茶的氣韻是怎樣在雨雪雲霧中垂煉出來的了。

茶農不等於茶商,真正茶農,愛的是茶的本身。無論南北西東,茶農的性情總是透著和氣,不急不躁、和風細雨。看那茶世家的茶農,幾十年茶風茶雨里穿梭,整個人宛如一株經年的茶樹,雨也好雪也好,吸納自如,任你採摘,由你修整,他也坦然自生。手掌是粗糙的,身軀也是笨拙的,采起茶、做起茶來卻穩穩地帶著節奏靈巧著。深深的皺紋里,印著不驚不乍的恬靜淡然,桐木關的茶農老何說:「沒有隨隨便便能做出好茶的,人性穩,茶性才能穩。誰的茶帶著誰的味道呢。」誰的茶,帶著誰的味道!記得小時候家裡的碧螺春,媽媽在紙袋外麵包了再包,最後塞進盒子里,一定要單獨放,怕「靠近什麼就沾什麼的味兒」。 我進茶園,一定先看人。茶是有氣質的,帶著相伴的人的性情。它的誕生不只是靠手工舌尖哪一樣工夫,那是一系列的繁瑣工程和經驗的結果。最好的茶總是來自年齡最長的茶工手裡,也是這個原因吧,因為世間風雨都存已在他的心裡了。茶有適制性,真正的茶農,不改其性不炒名,守得住心,把得住手藝,沉在山裡做好茶。世上炒到天價的金駿眉,山裡茶農叫它「菜茶」。「就那麼野生出來,一堆堆,一叢叢,從沒管它每棵叫什麼名字」。高潮時被茶商叫囂到以芽論價的班章毛茶,茶農擔心的是,采多了樹太累……市場起起落落,生活一波三折,茶農常年面對的依然是他們的山,他們的樹,他們的茶,心淡的如水。面對沉浮不定的風浪他們一笑而過,茶入口,一切印到心裡,是茶性融進生命里了。

茶養生,茶更修心。

舊時修養生道的人把茶當成「輕身換骨,羽化成仙」的上藥。茶的養生功效也由此延伸至今,並在健康養生題材得到重視的世情下得到更大發揚:減肥美容、提神醒腦、調內分泌、降糖降血脂……總之從最簡單的生津利尿到最高深的防輻射防癌症,隨意一個人都能把茶的功效列舉出個五七八道。茶的潛在能量能挖的都挖出來了。因為好,於是流行。在飲茶成風、又以情調為時尚的當下,茶道就被當成一種時尚技藝,像對待一種表演不斷地把茶道加以細化、深究,從「焚香靜氣,溫杯熱甌」到「領悟茗韻,盡懷謝茶」,演繹出十幾二十道程序將飲茶變成一場與美麗容顏相伴相隨、人人羨慕觀賞的華麗表演。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在觀看或者在進行這樣的表演中領悟到心底超然物外的安靜。如是,則此茶道表演成功了,別忘了,喝茶領略的是內心風光。過去人出於對天、對人、對茶的敬重,飲茶時「棄鞋不得參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聲。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吃茶不得吹茶,不掉盞,不呼呻作聲。取放盞床,不得敲磕……」這些慢慢溶於生活而成了禮節,如今成為我們的追求。

其實所謂茶道,在心非在術, 「心、術並行處,常顯一味也」。最極致的茶道是茶心與茶術的完美結合。茶道修術,禪修心,心、術並重,茶禪一味。如若禪融於心,術便自然見於形,在如如不動的平常心下,物我兩忘,手中流出茶的活潑和洒脫,於自然中生成的茶道是一如行雲流水的安然,於無形中享受生命的最高形態:自在,放下。手有茶,心有禪,無關天外風物。

茶好,水也要好。同樣的茶,不同的水、不同的人泡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茶經》第五章《茶之煮》有對水的評論:「其水,用山水者上,江水中,井水下」。後有人又進一步說到最上為「無根之水」,即空中接下的雨水或雪水。可按現在的環境標準,這兩項恐怕都不能為人所飲用。同時陸羽又在第六章《茶之飲》里說到「飛湍壅潦,非水也」即說飛奔的急流水和停滯不動的水以及雨後的地面積水,也都不能用做泡茶。山泉水當然好,但鋼筋水泥的城市裡實在難找。我們現在的選擇只在自來水、礦泉水、純凈水之間擇其較好。我的感覺,因為茶葉本身富含多種微量元素,若選了一個礦物質豐富的水,既浪費了好的資源,同時因為太多的元素疊加,會讓水硬度十足,反而不利口感。若能遠處汲來放心山泉,存於稍粗的紫砂或陶缸里養過,就如水中加過麥飯石了,這樣的水沖茶,好過昂貴的純凈水礦泉水幾倍。

茶既有靈,定也帶性情。陸羽離開師傅後智積從此不再飲茶。唐代宗知道師徒倆故事後傳喚兩人同時而單獨進宮。上宮庭茶師煮的茶,智積只象徵性呷一口就放杯了,陸羽煮的茶揣上,智積卻一飲而盡,道:叫陸羽出來吧!代宗問怎知?智積答,此茶味非陸羽不能為……我想茶湯里定滲有煮茶人個性的體味。人迥茶味異。只可惜人生中,知音難覓,知音而知味更難!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一定是對知音說的。袁牧說「寒夜客來茶當酒,煮爐湯沸火初紅」這客一定是好友。

酒逢知己千杯少,喝茶的人也要對。

茶本是適合一個人的安靜氛圍的,若兩人能同飲一杯好茶而忘記天色,那品出的往往不僅是茶,而是知己的味道。有茶一樣的朋友,也有朋友一樣的茶。一群人一起喝茶,喝的就不是茶,而是相聚的熱鬧,飲到趣濃時茶便成了酒,自古茶不醉人自醉,醉的是一種心情。

好的茶,經年的陳茶,是變化的,所變化的不只一湯一水間的前後苦甘,而是昨與今、陰與晴、冷與暖、相知與相違甚至一點點心情的變化。喝茶的人對了,大碗茶能品出一流茶的滋味;喝茶的人錯了,一流茶也能喝出陳腐味兒。與知己飲苦茶也甘,違心的茶,雖甘難咽。

茶與茶,差之毫厘,人與人,覺之千里。一杯茶,入不同人的口,品出的是不一樣的味道。三分焙火的茶,給喜清香的北方人一定喜歡,而對喜歡碳火的南方人,則味顯虧乏。同樣的茶,不同心情時飲下,品出的也會是不同的味道。所謂「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茶如月,人心如江,在不同茶人的心中對茶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好茶,首先是飲者心底一抺香,呼氣時渲染了全身。我至今認為,最深刻、廣大而且感人的吃茶哲學,是我在這裡月下獨自品飲,知己在遠方也聞到茶香……

作者簡介:龍昱杉,七零後,威海作家協會會員,九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散文見長。

絲路

情懷溫度

絲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與詩意相結合的文體。絲路新散文,歡迎一切有格調、有情懷、有溫度的文字。優秀稿件將在《絲路新散文》雜誌刊出。

投稿郵箱:

主編:柏峰

執行主編:劉莉

編輯:李維剛

校對:周伶俐

絲路新散文

一個有情懷的公眾號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記得這個精彩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新散文 的精彩文章:

旅行使我們謙虛

TAG:絲路新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