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5家水務技術公司7年興衰史:誰才是大浪淘沙後留下的金子?

45家水務技術公司7年興衰史:誰才是大浪淘沙後留下的金子?

點擊"GWI研究" 【關注我們】

導語

今天,GWI為您盤點45家全球水務技術公司的興衰存亡。一起來看看7年前那些投資界炙手可熱的水務技術初創公司們,有哪些不幸倒閉,又有哪些投資人成功退出?

作為驅動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力,技術公司永遠是投資界的寵兒。成立僅3年的拼多多,已於今年6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書,計劃通過IPO交易籌資近10億美元。而創立8年的小米,也於今年成功在香港上市,估值達543億美元……互聯網行業成功的技術投資不勝枚舉,然而,對於較為傳統和保守的水務行業,一個初創的技術公司要成功經歷時間和市場的考驗,卻是難上加難。

下表是GWI所整理的7年前水務行業炙手可熱的45家技術公司,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發展現況究竟如何:

註:*=估值較低;**=小於1000萬美元估值;***= 1000萬至2000萬美元估值;****=2000萬至5000萬美元估值;*****=5000萬美元估值

GWI 記錄了這些公司的成長,基於這些技術初創公司的發展,GWI 出版人Christopher Gasson先生總結了以下幾點:

GWI董事長Christopher Gasson

大多數水務技術初創公司沒有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

綜合來看,除了幾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外,大多數公司的投資回報都是負面的。成功的退出案例聊聊無幾,值得稱道的比如有2014年被LG高價收購的NanoH2O。還有少數技術公司,投資人雖然還未實現完美退出但發展勢頭也還不錯,比如Voltea和Aquaporin,兩家公司當年都是投資人的寵兒,估值甚高。其餘大多數榜單上的技術公司則要麼倒閉了,要麼還沒有產生良好的投資回報。勉強存活是大多數這些公司最好的狀態了。

水務技術的投資者需要對這個行業有充分了解

▲▲▲

市場上大多數的投資者的問題在於憑著一腔熱情,並沒有深入地理解傳統水務行業技術的投資周期,往往在公司發展非常初期的時候就進行投資,在漫長的等待中,磨沒了信心,在還沒有等到公司騰飛的時候就放棄了投資,使得技術公司最終消亡。但是在水務技術投資中,還是有一些了解水務行業的投資人,他們的投資我認為終會有一個好的回報。比如XPV的David Henderson, Emerald的Helge Daebel,True North的Steve Kloos,和Skion的Reinhard Hubner。

出奇制勝&不走尋常路

▲▲▲

有的時候,從零開始創立公司並不一定是將一項技術成功推廣的最佳途徑。我們看到當Deb Mukhopadhyay發明了高效反滲透系統(HERO)應用於濃鹽水濃縮時,他沒有成立一家公司來自己為該技術尋找市場。而是採用了技術使用許可的方式,將HERO技術的使用權轉讓給了不同的水務公司。而這些公司早已擁有成熟的銷售渠道,工程資質,品牌認可以及已有客戶,比初創公司在推廣該項技術時更有優勢。

順應市場的變化,尋找客戶的痛點,遠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

雖然有的公司是從實驗室走出來的,但是在拿到第一筆訂單前通常都需要耗費大量投資(比如NanoH2O,在得到第一筆訂單前花了6千萬美金的高昂代價)。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意味著帶著需求的客戶價值幾千萬美金。同樣擁有濃鹽水增濕/去濕技術(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的Gradiant和Altela就是兩個非常典型的案例,15年油價的崩盤使得服務於上層油氣田的Altela失去了原有的市場,經營困難。

反觀Gradiant,他則快速的轉換自己的技術供應,深入考察客戶需求(他們發現很多客戶其實並沒有對采出水進行脫鹽處理的需求,只要采出水能被再利用,客戶並不介意鹽的殘留。有了這樣的客戶需求,Gradiant開發了一項名為Selective Chemical Extraction的預處理技術)。不同的策略,導致了現在兩個公司巨大的估值差距。

GWI雜誌限量試閱

為了答謝粉絲的長期支持與喜愛,

GWI現推出雜誌限量試閱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WI 的精彩文章:

TAG:GW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