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腦殘鄰居坑了的春秋小國其實很重要:虢國史漫談
原標題:那個被腦殘鄰居坑了的春秋小國其實很重要:虢國史漫談
虢國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國家。它的興衰直接關係到周王室權威的興衰。然而後人對於虢國的印象卻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計的「假道伐虢」與成語「唇亡齒寒」之上。《左傳》中僅有虢國零碎的記載,不成體系。《史記》中給陳、杞這樣的國家都留有世家,對於虢國這樣對周王室來說意義非凡的重要國家卻沒有專篇敘述,可見司馬遷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創始人名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周文王的弟弟,簡稱為二虢。相比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太公望呂尚、毛伯鄭這些政治明星來說,二虢卻顯得異常低調,無論是傳統的《尚書》、《逸周書》,還是最近清華簡中關於西周的文獻,都沒有記載他們是如何輔佐文王,也沒有記載他們在武王伐商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甚至連名字也沒有流傳下來,只知道排行為仲和叔。我們按常理推測,他們應該是文王的二弟和三弟。
「虢」字的本意與「鞹」、「鞟」有關,表示剝取虎皮製成皮革之意。用這個字作為地名,可以想見此處原本是猛虎橫行,有壯士降服老虎並剝取皮毛是何等的威武雄壯!二虢的子孫們也以此地名為家族的榮耀,哪怕是遷居他處,也依然不放棄「虢」的稱號。
二虢初封應該是在武王伐商之前,虢地的初始位置自然是在文王、武王都城的附近,根據傳統的文獻考訂和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判斷,虢地位於寶雞縣虢鎮一帶,並擴展至岐山、扶風、鳳翔諸縣。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初封之時兄弟二人同掌一國,他們的子孫都擁有一定的繼承權。這種情況還有一例,就是王季的兩位兄長太伯、仲雍被封在虞地。
由於虞國的發展歷史與虢國息息相關,所以需要花一定的篇幅介紹一下姬姓虞國的發展歷程。虞地在商代末期已經有媯姓勢力居住,其首領為虞閼父,將傳說中的天子有虞氏舜奉為自己的祖先。他們與芮國發生領土爭端,史稱「虞芮之訟」,這件事被文王和平解決,自此虞閼父歸附了周人,成為周人的陶正,專門負責製造陶器。解決虞芮之訟被認為是文王在周邊樹立權威的標誌性事件,而此時居住在虞地的太伯、仲雍存在某種關聯。
▲假道伐虢之計的路線圖
至於虞地的地望,傳統考證認為是在現在的山西運城市平陸縣。但這個地理並非文王時期的虞地,而是武王伐商之後轉封的虞國所在地。
而芮國傳統的地望考證,是位於現在的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最近在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發現芮國墓地,位於大荔縣北部。當然這大體上是西周至春秋時期芮國的所在地。文王時代的芮地在哪呢?劉起釪先生根據古芮水的流向,認為當年的芮位於寶雞市隴縣北部。而虞地則根據古字吳虞相通以及古吳山的所在地,考定在現在的千河流域西南方向。
到了西周時期,這一地區出現了一個名為夨國的國家,盧連成、尹盛平所寫的《古夨國遺址墓地調查記》寫道:「位於汧水上游隴縣南坡和下游寶雞縣賈村都屬於古夨國地域」。
而從古文字角度分析,夨、吳、虞三個字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發現的叔夨方鼎中的「叔夨」,即是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而夨國國君的姓,通過發現的青銅器銘文推理,也可知其為姬姓。由此可知,夨國即虞國,王季到文王時期,這裡居住著媯姓和姬姓兩股勢力,其中姬姓勢力的首領就是太伯和仲雍。
《史記·吳太伯世家》中所說太伯、仲雍兄弟為了避免繼位而逃到江南蠻夷之地當國君,成為吳國的先祖的故事,是把姬姓虞國和吳國的發展史給簡化了。當時的交通、衛生條件落後,政治局勢不穩,語言也不通,太伯兄弟能迅速逃到江南,並能成為當地領袖是幾乎不可能的。
簡而言之,大概是從太王、王季開始,周人就開始著手建立一系列同姓的衛星國。太伯、仲雍不肯繼承周人首領的位置,被太王改派到虞地發展;王季將自己的兩個兒子虢仲、虢叔封在虢地。虞在北、虢在南,控制著通向西南進入甘南和巴蜀險道的入口處,守護周人核心的西大門。虞、虢兩國初封之時,都是兄弟同時執政,或許是以兄長為主,弟弟為輔,但兩人的子孫均有此處領地和軍隊的繼承權,當然隨著之後的歷史發展,虞虢兩國沒有因為複雜的繼承關係而導致嚴重的內亂,所以文獻中對於他們的世系傳承記載十分有限。
※刀劍可以!弩與鎧甲還有長桿絕對不行!說說東漢對民間武器的管制
※聯合國五常的輕武器研發和裝備為何都走了那麼多彎路?
TAG:看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