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望洪塘故鄉

回望洪塘故鄉

回望洪塘故鄉

邱泰斌

那條美麗寬闊的福建母親河閩江,自武夷山脈發源,滔滔東流,奔至有福之州古懷安石岊山分港分江,中貫省城。而我的故鄉洪塘,恰值坐落在福州城西關外、南台島西北端,北港白龍江進城的第一水段洪江,故名,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閩江邊。

山貴有脈,水貴有源,洪塘是福州八大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是一座千年錦江重鎮,尤其是那裡的妙峰山巒連綿神妙,閩江金山寺水古老靈秀。

少小離家老大回,近來原本一些遠走高飛、天各一方的親戚鄉鄰,時逢故鄉三環路建設祖厝拆遷分房,歡聚故里。

人以舊為親,情因老更慈。

回望故鄉,草木蔥蘢;追溯舊事,呼之欲出。

一曲唐謠動全閩

唐朝明月,福州西關,歷史悠悠,名滿天下。

洪塘在唐月童謠中搖曳催生。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此去何時返?」

這是一曲福建最古老且深情纏綿的民歌情歌。

這曲唐謠,描繪傾訴的是自唐以降,江山如畫、風情萬種的洪塘。

民謠名動全閩,情系桑梓。

相傳這曲民謠是由常袞加工潤色成歌的。

常袞何許人也?據記載,常袞是大唐賢臣、教育家,原為唐代宗宰相,因直言敢諫,於建中元年(786)被貶至福建任觀察使(唐代後期出現的地方軍政長官)。

史載,常袞入閩時,「閩人一字不識,難以開導,遂作俗謠《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隨寫字教之識」。於是,蠻荒之處閩地風俗完全得以改變,「每年選送到朝廷的人才與內地各州一樣多」。

天籟之音,千載不衰,世人稱之「閩風」(猶頌國風)!

不但閩人耳熟能詳,甚至在港澳台、東南亞華人中也廣為流傳。

由此足以佐證:我的故鄉洪塘,不但是福建民謠發祥地,而且對全閩文化教育具有啟蒙掃盲之功。

我曾兩度走訪風靡於世的福建南靖「雲水謠」,兩相媲美,我敢斷言:自唐以降月光下的洪塘肯定遠比土樓雲水謠更加古老精彩,美妙誘人,影響深遠!

據載,古時候,人們來往於福州城與南台島及周邊水域之間,在尚未建起橋樑之前,靠的是乘船或「騎竹馬」過渡。這裡所稱「騎竹馬」,史上指的是乘坐似竹筏一樣的水上交通工具。

洪塘一帶古渡總稱洪塘古渡,實際上曾存在過幾個古渡口:洪山渡(設於洪山集鎮,主要服務於省城與洪塘之間對象)、洪塘渡(設於洪塘集鎮,主要服務於從洪塘到閩侯上街對象)、金山渡(設於金山塔寺處,服務於往來金山寺遊人、香客)。此外,還有與洪塘毗鄰的懷安渡(今稱淮安,為海絲古官渡)。如今僅剩下金山渡,且已名不符實(非用櫓、篙、划槳、撐桿撐船,用的是長條麻繩牽引往返渡岸)。

洪塘古渡,除了充滿愛情文藝成份的娘子接郎之外,據專家考證,自古便是疍民(水上居民)謀生場所,過去疍民們用毛竹製成竹排打漁,用小船載人運貨。萬古閩江東逝水,千年歷史彈指間,但見代代擺渡人!悠悠閩江水,古渡顯繁華,「塔影江聲隨波動,渡口人聲盡日喧」!

在洪山集鎮與洪塘集鎮之間元時即已一橋飛架,為石橋。據記載,明萬曆十一年(1475),在舊址重建洪山橋,與原僅有的另一座元時始建,連接福州城與南台島的萬壽橋(今解放大橋)並駕齊驅,競相媲美,成為有福之州水上交通大動脈和繁華之重鎮。另有一種說法,在洪山橋未建之前,毗鄰古洪塘的古懷安早已砌成一座橫跨閩江的大橋,至今仍遺有一個「大橋頭」地名。

古時侯,水道上的閩北木材、毛竹、土特產等物流,都要經過洪山橋,再到福州三保、義洲和台江碼頭,然後運往福州城內及南台島各貨棧、商店。里人、名流曹學佺曾賦詩《洪山橋元夕曲》贊道:「彩暈重重照碧虛,檐前疑是水中居,填翻橋路橫如帶,閉卻燈輝不放舒」。那是一個時代的繁盛和人文江景。

洪山橋史上曾多次遭水毀,每當橋毀,又得靠小船擺渡,清代後期古橋終於逐漸取代了古渡。

新洪山橋建於1985年,位於舊橋上游幾十米,至此舊橋廢止,如今那兒僅存若干舊橋墩可供緩衝急流,並資作歷史遺存。1990年,建起了福州城區連接閩候的洪塘大橋。如今新時代的能工巧匠,正在著手總投資13.5億元的洪山橋至洪塘大橋(洪山橋至三環路洪塘大橋段)拓寬改建工程。

今朝洪塘行,交通早便捷,隔江猶聞「月光光」,格外美妙與親切。

我曾寫過一首《洪塘古渡》的詩:

「青梅早已熟透在歷史的樹上,

竹馬也已收藏於民間博物館內

欸乃聲中 千帆競過

依稀可見那娘子接郎的倩影

以及搖櫓划槳撐篙的縴手

依舊迴響著娘子問郎的纏綿呢喃

在經久不衰的《月光光》的古老童謠中

如今千古接郎船 自橫

迷濛的江面上 我在打撈歷史」

狀元古街石倉園

洪塘,至今有一條古街依舊笑春風。

古街原本稱為洪塘街,後因明朝年間里人翁正春高中狀元,又得名狀元街,一直延名至今。

古街長百多米,蜿蜒千餘米,史上街巷縱橫交錯,繁華輝煌。如今古街仍可見大大小小店鋪、木頭排房,外牆陳舊,很見歲月。街面年久失修,雜亂無章,衰微破敗。但是古街尚在、古厝尚存,沒有輕舉妄動,便是一種睿智遠見,難能可貴。

我小時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座供銷社(票證時代,足以自豪炫耀)、那間鄉村郵電所,那片洪塘篦梳社、洪塘禮餅加工作坊等。

這裡如今保護下了福州難得一見的明朝古厝狀元府,為翁正春狀元郎榮歸故里時修建的府弟。

「王謝堂前舊時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狀元府前面兩進主體建築以及石板地面、部分窗花欄杆仍依稀可見原有面貌,以及當年刻字「狀元」砌磚,但一進失修,破損嚴重,二進前段時間已做修復,一二兩進目前仍均為鎮供銷社員工宿舍。三進面積1000平方米,近年為翁家第十九代後裔收回修復,修舊如舊,並有名龍眼樹、古榕樹、黃皮果等古樹名木相伴,雅趣盎然。整座狀元府歷史遺存,早在1991年被公布為福州市名人故居,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但我如今來此,重點尋覓憑弔的是狀元街上遠逝的石倉園。

我是老園林,且參與過園林史志編纂,早就耳熟能詳石倉園為福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屈指可數、出類拔萃的私家古典名園。更聞石倉園主人與我同為故鄉里人,且多才多藝,才華橫溢。於是我愛烏及屋,情有獨鍾。

三四十年來,我一直在查找搜集資料,並多次與父親、兄弟姊妹、妻女到狀元街實地踏看,尋覓石倉園的蛛絲螞跡。

據說,史上洪塘篦梳社和如今的洪塘片區管委會所在地即為石倉園舊址。在我兒時印象里,洪塘古街有個洪塘篦梳社,曾經風生水起,遐邇聞名。有福之州乃華夏大地頭梳三大產地之一,福州頭梳為「福州三寶」之一,而洪塘頭梳乃福州頭梳中的精品奇葩。但篦梳社早已歇業。又聞如今洪塘片區管委會所在地的「曹學佺閩劇社」,為洪塘社區老人活動場所,歸老人會管理。我老父親生前為老人會會長。父親在世時,我每周回故里探望,均見老人館內人聲鼎沸,吹拉彈唱,絲竹聲聲,閩劇響切街巷,穿越時空。

追溯史跡,我見史上石倉園豐富多彩,內涵深厚,無愧為一代園林大師、戲曲大家的精品嘉作。

據一代園林藝術宗師陳從周先生考證,中國園林是「文人園」,發展到明清已經是成熟時期。而「明清官僚到了晚年,告老還鄉,必置田宅,優遊歲月,盡聲色泉石之樂,故戲曲盛行,園林興建。」(陳從周《品園》)家樂與園林,成為士大夫自命風雅的工具。「園景與曲景不可分也。古來大麴家又是大園林家。」「以園解曲,以曲悟園」。

曹學佺的石倉園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時代大背景下誕生的。他家道貧寒,天賦才情,23歲就因緣水善論「舟戰」而高中出仕,曾因剛正不阿,得罪權貴,兩度罷官,閑居石倉園,精心經營之。

名人名園。石倉園集私家園林、萬卷藏書樓、儒林班於一身,兼園林、藏書、戲曲於一體。而且曹本人又是一個情趣橫生、很會享受生活的人。

石倉書倉。相傳,曹學佺建園時,慧眼識寶,從賣柴樵夫處首先發現壽山田黃彩石,將其收集作為鎮園之寶,蔚成收藏壽山田黃石鼻祖,又從此使田黃寶石名揚天下,廣受文人雅士帝王將相喜愛,演繹成「帝石」、預選國石,數百年間又使無數掘采者、收藏家發家致富!我不知曹氏當時是否一鼓作氣,跟蹤追擊廣搜田黃彩石,填滿石倉,使石倉名符其實,熠熠生輝。據民間傳說,田黃石為女禍鍊石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還說其可以驅災避邪,藏之可益壽延年呢。石倉園藏書萬卷,曹又著書千卷。曹學佺當時名列福州地區三大藏書家之一,閩中十才子之首,明末福建文苑復興者,閩中文風因之昌盛。而且是影響我國《四庫全書》編寫的《儒藏說》首倡者(「曹能始《儒藏》之議,自古藏書家所未及,當亦天下萬世有心目者之公願。」周永年)。

名園梨園。石倉園營建於洪塘妙峰山下,堪稱美崙美奐的園林苑:「園踞洪江之麗,四山回合,有塘數里,環帶左右,一石橋跨沼上,古杉數株,挺然聳拔浮水面」。園子建成後,「賓友翕集,聲伎雜進,享詩酒談宴之樂,近世所罕有也」。《福建通志·列傳》明卷十二(曹學佺 )記載:「構築石倉園,設池館林木之勝,且蛾綠粉黛,出入肩隨,歌童狎客,晨夕滿座,自以為樂。一時仕宦及墨客詩人游閩者,無不傾倒」。據此可見,當年石倉園日夜笙歌燈火,紛呈異彩,風靡閩地,而且影響深遠,大搶游閩者眼球!且石倉園很有內涵,美景多多。據清朝《福州府志》詳記曹學佺自題石倉園二十景:「有浮山堂、石橋、臨賦閣、春草亭、石倉、諸江亭、長至台、石君、聽泉閣、夜光堂、梵高閣、森軒、梅花館、林亭、澗室、荔枝閣、碧泉庵、竹醉亭、琴書社、南池諸勝」。盡享榮華富貴,極顯輝煌鼎盛。曹學佺奇人奇才,睿智聰明,才藝雙絕,什麼都能玩至極致。

石倉園含金量相當高,內容很豐厚,形式多彩多樣,是那個明清時代國情民俗的縮影,也是曹學佺這位悲劇性人物才情、愛好、性格以至宿命的彰顯。原本價值連城,很有研究價值,但當年清兵攻閩,曹學佺變賣石倉園,捐銀萬兩助餉唐王隆武帝。之後,其三四百年間幾易其手,如今早已蕩然無存。

說來我與曹學佺算是有緣。回首往事,我在地方近四十年,所待之處,處處皆伴有曹學佺的影子。一,他與我同是故鄉人,同飲家鄉水。二,我長期供職的園林部門,原先即坐落在曹學佺城裡故居後曹里,一待二三十年。三,我後來到石鼓名山任行政主官,這裡是曹學佺曾經足跡經常出沒的寶剎佛地,留下了曹的很多善行佳話佳事,還特保留有以曹為首的五賢祠,甚至相傳曹在此殉節。

隨著城鎮建設步代,洪塘狀元街早已列入改造計劃。我們期望這裡的古街古厝改造,要慎之又慎,精心呵護,修舊如舊,保好遺存,以寄鄉愁。

父母之邦金山塔

我祖厝原在洪塘下境狀元街旁邱厝里,自從祖父開始,便建搬至洪塘上境金山塔寺不遠處,已歷百多年。

故鄉金山塔寺,先有塔,後建寺,塔立於五代,寺建於宋代。這座塔寺也稱閩江金山寺,以別於江蘇鎮江金山寺,是閩江著名景點,福州唯一水中寺,洪塘「最是勝處」(原國府主席林森題詞)。

江山勝景,自有靈性神韻。金山寺塔,恰似一顆長浮於閩江的碩大金印。大概誕生於我故鄉那曲《月光光》民謠盛名年代吧。猶如母親綿綿不絕的胸襟情懷,父親堅如磐石的中流砥柱。

洪塘江山代有名人出。明、清兩朝科舉考試,常見洪塘學子金榜題名。據《閩江金山志》記載:「洪塘前朝人物之盛為吾閩之冠而最彪炳者。」。志中詳列有先賢姓名及其官職達57人之眾。而故鄉歷朝歷代先賢名流,均在金山塔寺讀書自習,立志成才,修心養性。自有塔寺旁浮雕人物長廊可資佐證。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洪塘古風淳樸,史上官宦名流頗負志氣節氣,留得生前生後名。

最負盛名的是明朝三大賢臣、悲劇名流:張經,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上司),七省經略(總督七省諸軍),官至兵部尚書,「文武無雙經略,抗倭東南第一戰功」,卻遭嚴嵩及其死黨彈劾污陷,被斬首示眾,一縷冤魂幽幽,後得平反,御賜金頭;翁正春,名門之後(閩王王審知丞相翁承瓚後裔),「明代狀元第一人」,官居尚書,一代清官正吏風範,敢於直諫,後遭奸黨中傷彈劾,疏請辭歸,加太子少保,賜傳車回故里,終老林下;曹學佺,官至禮部尚書,學者、詩人、閩劇鼻祖、藏書家。性情中人,厚德載物,貧賤不羞,寵辱不驚,生死無畏,精忠報國,清兵入閩,自縊殉節。「生前單管筆,死後一條繩」,成為改朝換代的殉葬品。曹學佺死後,家被抄,家人遭捕,藏書被搶光。逝值百年,清政府追謚為「忠節」。

衿衿學子,悠悠我心。金山塔寺周邊早已蔚成一座青青學區,自有百年洪塘中心名小學,並薈萃著福州29中學、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武警學校、農行幹校、歲昌學校,還有正在冉冉升起的民辦中學--福州現代中學,尚簇擁著毗鄰的高等學府福建農林大學、上街大學城等。

伴隨閩江潮漲潮落,金山塔寺周遭八大景點遐邇聞名--「洪塘古渡」、「石倉秋煙」、「妙峰鐘聲」、「半洲漁火」、「雲程石塔」、「巴山風帆」、「環峰夜月」、「旗麓斜陽」。如今,一些景點已飄渺湮滅。迴光返照,應景新留下了月光路、石倉路、妙高路、半洲路、雲程路、風帆路、環峰路、旗麓路等路名。

金山塔寺,我的父母之邦。我的父母雙親早些年已在人生苦雨中縹緲遠逝,我的故鄉村莊和老家祖屋也巳在時代嬗變中淡出消失。

再回首,往事如風;再回首,我心依舊!

本文獲第八屆冰心文學獎(福州地區)徵文比賽三等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閩都文化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TAG:閩都文化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