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愛與文學
一
三教的教室是沒有講台的。第一次見到她時,就在和我們離得很近的地方踱來踱去。一頭清爽的短髮,偏分,高挑的個子,瘦削的身材,一開始並沒給我什麼特殊感覺。她張口講話時,我知道這老師不簡單,65年生,看起來只有3、40歲。是對生命洒脫的態度和赤子之心給了她生命的能量吧。
何其有幸,今年遇到了兩位好老師。他們別具一格,對自己所研究的東西保持赤子般的熱忱與敬畏,對生命有廣泛和深刻的認知。趙老師,個子不高,身子卻異常地挺直,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君子。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唐前文明非常推崇,會教我們唱一些古代歌謠。年已半百的老師清唱著幾千年前的歌謠,清凈的歌聲在教室迴響,我眼前有些恍惚,一幅幅古人男耕女織、彈琴作畫的畫面彷彿透過亘古的時光投射進來。超越了時空與文化,千萬年來生命與的永恆的傳承與存在讓人感動。
「流俗難悟,逐物不反。至人遠鑒,歸之自然。」這是老師講課中我印象最深的詩句,它寫出了老師畢生的追求,正心誠意,一個大寫的人立於天地之間。
二
道德經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與人屬於萬物,是由道生髮的。我們要做的是由物回到一的過程,返本歸真。生命是一個圓滿的過程,不斷追求清靜、乾淨,回到生命最本真的狀態,不斷朝「道」前進。
作為一個理工科的學生,非常感恩能從文學作品感受到其對生命的關照。長時間專業課的學習,讓我感到內心貧乏,如同寒冬凜冽的北風吹乾的枯樹皮一樣,冰冷、生硬、撕裂與傷害。而文學的核心是「人」,文學是照顧人心的,文學的本質是弱者的,告訴你這個世界上不是你一個人這樣活著,人有各種各樣的活法。文學讓人內心豐富,在你寂寞孤獨的時候是一盞暗夜明燈。
多讀書,不只是為了文憑,而是真正為了自己生命的成長。我喜歡看經典的文學作品,像詩歌、戲劇還有古詩詞,閱讀的過程也是悟道的過程,讓生命在文學的滋養下變得溫柔、豐富、生動起來。
三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我時常會被這樣的感覺擊中,對生命產生一種強烈的叩問與疑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生命如此蒼涼。就像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寫放河燈的情形,「可是當這河燈,從上流的遠處流來,人們是滿心歡喜的,等流過了自己,也還沒有什麼,唯獨到了最後,那河燈流到了極遠的下流去的時候,使看河燈的人們,內心裡無由地來了空虛。那河燈,到底是要漂到哪裡去呢?」
現在處於對未來有很多困惑的年紀,各種十字路口需要沒有經驗的我去選擇,我是惶恐的。生怕己不如人,生怕錯過了一些機會,內心如此焦躁,又不能很好地平和。如那河燈,到底是要漂到哪裡去呢?處在這樣一個不甘心平凡、渴望有所建樹的年紀,更應該看清或嘗試去看生命的本質。剝去其熱鬧、聒噪與慾望的外殼以後,應有更深層次的對生命的理解,像悲憫與愛,這應是生命深處的力量之源。
願你能循著這片光走下去,哪怕它很微弱。
於2016.9.11
TAG:日清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