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禮儀故事之「六尺巷」

中華禮儀故事之「六尺巷」

《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中華人自古稱之為「道之國」、「神之邦」,講敬天愛人、奉愛以公、大愛天下的精神境界,從上古聖王治理天下、三代以來的禪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大公無私,都是表達了中華先民對德行高尚的追求,禮道的精神深入其中。

當代著名的傳統文化導師啟嘉春秋先生總結出了中華文化的六大品格:「開放、自信、精益、禮讓、厚德、超然」來看,你就能明白是什麼造就了光耀八方的的漢唐盛世,又是什麼導致了我們在近代落後和卑微。

中華的禮儀文明,以其獨特的人文精神和啟迪意義,溫暖和滋養著神州大地的人文心魂。今天我們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六大文化品格中的「禮讓」一詞,一起走進今天的中華禮儀故事之「六尺巷」。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張英當時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在安徽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義而謙讓,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我們現在的太多人一旦涉及利益,絕大多數都是以私利的達成為目的,不惜敗壞德行,而張公的做法,不但不讓自己的家人以自己的身份而以勢壓人,而是以寬和禮讓告誡家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我們的,何必如此計較呢?

三尺之讓,乃是心中宏闊的呈現。

不修心中「王城」,何能有「苟利天下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仁厚,所以有時候與人方便其實最終你所做的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功名利祿,乃是福德所積,我們豈能久居天地恩賜,據為己有?

這份「禮讓」的精神,內里是一份謙謹,是一份人生中最寶貴的的修為,不爭名利,有一份豁達。

萬物只不過暫時寄存在我們的名下,不貪求物利,明德修善,才是真有德行。

別人都重表面的物利名聲,而你卻能放下,才能有一份豁達的自由。

真正的 「禮讓」,會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的尊重,禮的心法是發乎內心的真誠感恩,用以修為自己,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身處陋巷,可以讓天下的胸襟,天下人都會搶著跟你成為鄰居。

《禮記.大學》中有言「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唯有一份謙誠的舍,格物致知的智慧,才能讓而有「禮",坦蕩無妄。

「六尺巷」故事告訴我們的如何正心、處事之道,以謙為德、以義為行,這就是有禮讓,這也是最好的家教和家風。

《易經》中有一個卦叫謙卦,六爻皆吉。北宋易學家邵雍先生說到,「謙和忍讓,尊人自卑;利用謙虛,萬事可達。」

可見,「禮讓」必有謙在其心,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的內在氣度和格局,在利益面前,我們是否能「傻」一些,「笨」一些,不去計較,這樣的人,心中無私天地寬,誰見了都會很喜歡,因為「能舍方是真丈夫」。

透過「六尺巷」的故事啟迪,養成時刻反躬自省、先他後我、成人之美的心法,對周圍的世界多一份謙誠、惻隱和忍讓,也許這個世界會少一些計較,多一些美好。

禮化人文、范成生活、莊嚴信念、愛即成長。

---啟嘉春秋

(中式婚禮預定中,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拾美 的精彩文章:

TAG:東方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