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景點不太適合拍照 很多人卻把它當成網紅牆 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到成都旅遊,有一個必去的景點,那便是赫赫有名的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在唐朝時期的武侯祠是為祭祀諸葛亮而修建的專用祠堂,與祭祀劉備的昭烈廟相鄰。後來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了"漢昭烈廟",成為國內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廟。
按照中國傳統禮儀是君尊臣卑,君為大、臣為小,故而該祠廟匾額上大書「漢昭烈廟」。直到今天,武侯祠的正大門依然懸掛著「漢昭烈廟」的牌匾,而民間百姓出於對諸葛亮的敬仰,仍稱這裡為「武侯祠」。
走進大門後滿院都是綠樹夾道,一條長約五十米通道直達二門,兩側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
走近二門,在門額的懸匾上寫著「明良千古」四個大字,非常的醒目。這個匾額由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提督吳英撰寫。「明良」指代賢明的君 主和忠良的臣子,「千古」則謂永垂史冊之意。其中「明」字的「日」字旁變成了 「目」字旁。有人認為與清初文字獄有關,避用"明"字,以免去無妄之災;還有一種說法是「目」代表著要有一雙辨別是否的眼睛,擦亮眼睛,才能識人、識勢。
千古名篇《出師表》,當年上學的時候可是通篇背誦過的。此刻見到它,彷彿一下子又回到了學生時代,午後的陽光灑散在課本上,老師站在講台上聲情並茂講述著三國風雲的情形。很想撫摸它感受一下,可惜因為前幾年曾經被不文明的遊客惡意破壞過,現在它已經被封在玻璃後面,彷彿間隔了一千多年那般遙遠。
走過劉備殿後,再下數節台階就到了諸葛亮殿,大門上懸掛著「武侯祠」的匾額。因為受限於古代先君後臣的禮制,武侯祠低於漢昭烈廟。祠內供奉著諸葛亮及其子孫一家三代的塑像。古樸的祠廟顯得莊重、肅穆,大殿內上方的烏木樑上「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八個大字便是諸葛亮一生清政廉潔最好的寫照。
三義廟是為了紀念桃園三結義而建,最初是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鄭蛟麟始建,後來因大火被毀,在道光年間又進行了全面修繕。1998年的時候因為城建需要,從提督街遷建到武侯祠內,建築構件、匾聯等都是採用的原物。
這個紅牆翠竹的通道想必很多人都是看一眼便會喜歡上,實在是太有感覺了。很多人都會在這裡各種凹造型,儼然就是拍照的網紅地。
其實這裡真的不太適合拍人像的,因為順著這條路走過去,就是劉備和甘、吳兩位夫人的合藏墓。整個墓地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綠草茵茵,墓邊古柏森森。清代所制"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立於墓前,四周圍牆環繞,萬竿修竹,枝葉婆娑,寂靜清幽。
武侯祠內供奉著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餘尊,唐及後代碑刻50餘通,匾額、楹聯70多塊,字畫、對聯甚多。園中可以看到宋、清等朝代的石刻、雕塑,工藝精美、栩栩如生。
武侯祠的西區原來是民國時期四川省主席、抗戰時期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墓園。始建於1938年至1942年,是西南地區惟一一座北方陵園建築群。這裡將會被打造成三國文化的傳播體驗中心。
在武侯祠的隔壁,便是大名鼎鼎的商業街----錦里。據說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在秦漢、三國時期便已聞名全國。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風味小吃、酒樓、茶樓、戲台、客棧、酒吧、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川蜀民俗的獨特魅力。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里這樣寫道:「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個名人,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樣引起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中國大地上有無數座祠堂,沒有哪一座能像武侯祠這樣,讓人生出無限的崇敬、無盡的思考和深深的遺憾」。
這是一篇再普通不過的文字,甚至都算不上一篇遊記。對於那個從群雄逐鹿到三國鼎立的時代、對於那些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自知才疏學淺不敢妄加評說,但卻仍然希望能夠將那段厚重而輝煌的歷史傳遞給更多人。
最後還有一個疑問:對於武侯祠併入漢昭烈廟的具體時間,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初年,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南北朝時期,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