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平天國之殤(二): ??太平軍北伐與徐達北伐之戰略比較

太平天國之殤(二): ??太平軍北伐與徐達北伐之戰略比較

原標題:太平天國之殤(二): ??太平軍北伐與徐達北伐之戰略比較


1853年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於派兵西征同時,即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率軍兩萬餘人,挺進華北。於是,中國歷史上繼明太祖北伐元朝之後,又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北伐戰爭拉開了帷幕。此次戰役,就出兵時機、進攻方向和戰略目的而言,都與明太祖朱元璋派徐達北伐有相似之處,但前者勝而後者敗的截然不同結局,值得軍事歷史研究者深入探討之:


出兵時機:二者皆為定都南京之後。朱元璋北伐時,長江以南之張士誠勢力和陳友諒勢力業已消滅,南方大局已定;而太平軍北伐時,時西方和東方地區尚有大量清軍和地方武裝存在,南方局勢未穩而貿然出師。


用兵規模:徐達北伐時,朱元璋與兵二十五萬,且以第一名將徐達為帥,大將常遇春副之;可謂將勇兵眾。反觀北伐之太平軍,林鳳祥和李開芳在太平軍中雖為勇將,但絕非帥才。其兩萬兵馬雖屬太平軍中之主力,但兵力規模太小,對人數眾多的北方清軍來說,無疑以卵擊石。


用兵方略:為減少北伐阻力,爭取人民擁護,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別告誡將士,師到之處,切勿殺掠。並向北方人民發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對漢族各階層人民產生了一定的號召力,所以北伐比較順利。反觀太平軍,其在北伐的過程中,雖然使一些反清力量望風歸附,但在進軍途中採取毀廟宇、砸佛像、強迫百姓信上帝等錯誤方針,大失民心,加上幾次不理智的屠城也使得民眾對太平軍產生了強烈的反感。


主攻方向:明軍北伐,主力由江淮北上,先下山東,斷元左臂,再揮軍西向,兩路進攻河南。一路自濟寧溯黃河而上,進攻汴梁;一路由河南永城、歸德攻許州。同時命征南將軍鄧愈率襄陽、安陸、景陵等處兵馬北攻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是以明軍所向披靡;反觀太平軍北伐,先由浦口出發,經安徽蒙城、亳州入河南,克歸德,因無船不得渡黃河,乃循南岸西趨,以主力渡過黃河,占溫縣,圍懷慶,與城內外清軍相持兩月。七月二十八,北伐軍撤圍西進,經垣曲入山西,過平陽、洪洞、黎城,東入直隸,克臨洺關、邢台,北上藁城,東占深州,東進滄州,於九月二十七佔領靜海和獨流鎮,在此屯駐待援。其進攻方向不但毫無章法,而且長途奔襲,腹背受敵,左右臨陣,將士雖勇而處處受制於敵兵地形,可謂師未出而已先敗,兵未動而大局已定。


太平軍北伐,其戰略目的雖為牽制清軍對天京的重圍,然因為戰略措置之失誤,將兩萬名戰鬥力極強之「老太平軍」葬送於敵手,可謂太平天國之第一次重大戰略失敗。經此一役,太平軍元氣大傷,立於攻勢作戰,陷入守勢作戰之不利態勢。加之北伐之時,太平天國領導人已經開始內鬥不止,北伐之敗,又進一步強化了天王與東王的矛盾(北伐太平軍屬於東王楊秀清的嫡系部隊),是以此役貌似喪失了兩萬人,但其實卻使太平軍既失去了掌握主動的重要機會,又失去了北方大部分民眾的人心。經此一役,太平軍在以南京為基地的江浙一帶苟延殘喘的命運已經基本註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曹操疑冢
「眾志成城」話康熙,「外八廟」里論成敗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