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扎心 | 最催淚的音樂熱評,每一句都像在寫自己

扎心 | 最催淚的音樂熱評,每一句都像在寫自己

原標題:扎心 | 最催淚的音樂熱評,每一句都像在寫自己



「夢中人,一分鐘抱緊,接十分鐘的吻。


陌生人,怎樣走進內心,製造這次興奮」


——《夢中人》王菲

最近一檔熱度極高的綜藝節目《幻樂之城》在千呼萬喚中,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首期更新之後,王菲的綜藝首秀、再唱《夢中人》便迅速刷爆了各個熱搜。


從1994年的《重慶森林》到2018年的《幻樂之城》,王菲一首《夢中人》的演唱依舊驚艷四座。有時候,音樂可以帶給我們難以言說的愉悅感,而且這種感受是歷久彌新的。



就像不管是在哪個年代,王菲的歌總能打動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她的歌迷們的年紀從70後跨越到00後毫無代溝。


這大概就是音樂獨特的魅力,每個時代的人都能在歌詞里聽見自己,並找到靈魂深處的共鳴。


///音樂之美


著名音樂美學家愛德華·漢斯立克在《樂評人自我修養》中說「音樂之美並不依靠,也不需要從外部引入的任何主題」,而「音樂美學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將被情感侵佔的統治權,重新歸還到美的合法主權之下」。


那麼,音樂之美究竟在於何處呢?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和欣賞音樂呢?小編在這裡收集了十條最感人的音樂熱評,讓我們跟著愛德華一起來感受一下音樂之美。


ABOUT


基於情感的美學


張愛玲曾經說過 忘記一個人只需要兩樣東西,時間與新歡。你選擇了新歡,而我選擇了時間。


——來自堯十三《舊情人,我是時間的新歡》樂評


孤獨不是火鍋可以一個人吃,上街可以一個人逛,電影可以一個人看。是半夜想找人說話卻翻不到可以信賴的人,是想哭卻沒有依靠的肩膀,是急切的分享卻沒有半點回應。


——來自oh wonder《Lose It》樂評



音樂最大的感動,來源於它的不可複製性。


音樂家們傾向於認為,所有其他的藝術都沒有受到情感的測量,這個原則唯獨適用於音樂。他們認為,正是音樂可以喚起聽眾某一特定情感的力量和趨勢,讓這種藝術與所有其他藝術區別開來。



過了很久之後的我才想明白,你一開始和我說的那句真的對不起,不過是飛機場廣播里那種抱歉的通知又延誤了您的班機。你最後分別時說的非常謝謝你,是三塊一瓶的紅茶蓋子里的那種謝謝你的參與。

——來自王冕《勉為其難》樂評


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吧,反正一輩子也沒多長。


——來自李志《關於鄭州的記憶》樂評



所有發自內心的東西,都是會打動人的。


音樂能夠喚醒潛伏著的深層的情感,或者讓我們體驗到夢幻般的快樂或悲傷,我們完全不想低估其中的價值。藝術有讓人從世俗中解脫,喚醒其情感的力量,就像有神聖的火花將其點燃,這是大自然本身彌足珍貴、難以估量的秘密之一。



ABOUT


音樂的主題不是「表現情感」


女朋友16年第一天安靜的走了,車禍,我們大學戀愛了四年,15年5月10日畢業季我向她求婚, 9月赴美去加州大學讀研,我曾以為自己此生無憾了,但老天就不讓我們好過。她媽媽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幾句話:媽,我以後要給毛毛(我的小名)生三個寶寶,名字我都想好了。你說,怎麼才能讓毛毛忘了我。

——來自 林俊傑《我還想她》樂評


寫歌的人在寫音樂,聽歌的人在聽故事。


一曲悠揚悅耳的慢板樂章,樂音在慢慢地消逝,在抽象意義上提示著溫柔與和諧的概念。我們的想像能力,總是會願意把藝術概念和自己的感受建立起聯繫,也許就會把這種慢慢消退的樂音從更高層面上加以解釋,比如說是一個人在思想上與自己達成了平靜的和解,或者甚至會喚起更加微妙的永恆的安息感。



餓了,晚餐時間肚子疼沒吃飯,剛才叫了外賣,外賣小哥送晚了十五分鐘送餐到的時候一直和我說很抱歉,我拿到餐發現裡邊有一個雪糕和兩個徐福記棒棒糖。關門以後收到一條簡訊,內容是:雪糕和糖是我剛才買的,我送餐晚了所以對不起,我給你送個雪糕,希望不要給我差評。


——來自羽腫《somnamubu-lating》樂評


我們聽著同樣的歌,腦海里卻有千萬種不同的故事。


誰敢大膽地指出來音樂的主題內容是什麼特定的情感?有人會說這是「愛」,他也許是對的。另一個人覺得是「渴望」,或許吧。第三個人感覺是「宗教熱情」,又有誰能反駁他呢?


如果沒有人真正了解究竟表達了什麼,我們怎麼能說表達了一種特定的情感呢?也許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作品是美的,可是關於它的主題,卻有各自不同的見解。


課上,老師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誰是英雄嗎?」這時,小剛怯怯的站起來,小聲的說:「我爸爸是英雄。」他一說完,大家都笑了,因為他們認為他爸爸怎麼可能是英雄。老師也有點詫異,問小剛:「為什麼呀?」「因為我媽媽說汶川地震的時候他為了救我們全村人,去了很遠的地方」。


——來自劉昊霖《兒時》樂評


有時候,我們喜歡一首歌,不是因為歌唱的有多好聽,而是因為歌詞寫的像自己。


聲樂是一個不可分解的複合物,也無法去評估其每個成分的重要性是多少。在討論詩歌的效果時,肯定沒有人會引用歌劇來做例子。現在要考慮音樂美學的基本原則時,也要遵循同樣的思路,雖然需要更大的剋制力,卻並不需要更深的洞察力。詩是素描,聲樂給它著上色彩。


Yue Ping





//


每一個人寫的樂評,

實際上都是在寫自己的故事,


這是最真切的人生體驗,


雖然每首歌都是別人唱的和寫的,


但每個人都能聽到自己的故事。


手捧《樂評人的自我修養》


感受音樂的永恆之美,


讓我們一起在音樂的陪伴之下,


讓自己的情感「放肆」一會。



//


推薦閱讀


《樂評人的自我修養》



作者:愛德華·漢斯立克


內容簡介:


本書原名《論音樂的美》,是西方音樂美學領域的巨著。作為音樂自律論流派的代表人物,漢斯立克在書中認為「音樂之美並不依靠,也不需要從外部引入的任何主題」,而「音樂美學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將被情感侵佔的統治權,重新歸還到美的合法主權之下」,即音樂的美來自於音樂本身,音樂的精髓在於樂音及其運動,而音樂美的本質與其表達的情感及內容無關。


作者簡介:


愛德華·漢斯立克(1825-1904),來自奧地利的頗具世界影響力的音樂美學家。早年在布拉格和維也納學法律和哲學,獲博士學位。師從音樂家瓦茨拉夫·托馬謝克,系統學習音樂創作和音樂理論,後來成為維也納大學音樂美學及音樂史教授,還建立了音樂科學這一門獨立學科。其著作《論音樂的美》(即本書《樂評人自我修養》)圍繞「音樂特有的一切規律都以其獨立的美的形式為中心」等音樂自律論觀點展開,形成了西方音樂美學領域自律論與他律論兩個流派並存的思想局面,激勵了音樂美學的發展。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讀書吧 的精彩文章:

看世界盃學知識 | 日本惜敗卻贏得尊重?這裡還有你不知道的日本!

TAG:趣讀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