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元代彭氏宗祠一屋二頂結構罕見
叄
新余元代彭氏宗祠一屋二頂結構罕見
▲彭氏宗祠年代久遠,氣勢宏偉。
彭氏宗祠建於元代,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其總建築面積達1550平方米,氣勢雄偉。據了解,該宗祠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私人定製」的建築結構,其有兩種屋頂,前為硬山頂,後為懸山頂,這兩種屋頂相結合可以起到互補作用,硬山頂有著防風防火的特點,懸山頂則有防雨、透風的特點,因此,彭氏宗祠的屋頂設計在古建築中較為罕見。
謝舒婷 晨報記者 鄒思維
在江西各地的古村中,宗祠並不少見,基本上在每個古村都能見到。有些宗祠在滄桑歲月中已遭損毀,也有一些被精心保存了下來,雖也歷經風雨,依舊閃耀著光芒。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人和鄉觀下村,就有這樣一座熠熠生輝的古老宗祠——彭氏宗祠,在當地又稱「惇庸堂」,它始建於元代,整座祠堂建築面積達1550平方米,布局科學,共有9個天井,明亮通透。此外,它還是新余祠堂與民居有機結合的典範。
宗祠位於新余觀下古村
彭氏家族自元代便在此繁衍
渝水區人和鄉觀下村是一座遠離新余市區的鄉村,歷史悠久,典型的千煙古村。據悉,古村內現存多座元、明、清時期的建築,這些古建築包括宗祠、牌坊、民宅、古井等,規劃整齊,布局合理。村中的巷道均為青石板或鵝卵石鋪成,展現著特殊古韻。
觀下村村民彭偉發告訴記者,觀下村位於新余蒙峰南麓,自元初始,世代居住著彭氏家族,至今已繁衍為千人以上的大村落。村東面的幾棵老樟樹傳說是祖先植下的建村標誌物,反映出彭氏宗族的悠久歷史。
記者從《彭氏族譜》中得知了彭氏先祖遷居於此的始末。原來,觀下的彭氏始祖愈可公曾是蒙山銀礦千長總督,一日,他在辦完公事後來到蒙山南麓,見此地山勢迂迴、地勢平坦、山清水秀,極為留戀,於是攜帶一家老小從江西宜豐遷居至此。
宗祠規模較大
呈天井院式結構
彭氏先人在觀下村開族定居後,重書尚學,科舉及第者眾多,其後人也非常重視忠孝。彭氏先人在元初便齊心協力建造了一處供奉先祖和舉辦祭祀活動的場所,便是在古村中頗為亮眼的「彭氏宗祠」。據彭偉發介紹,彭氏宗祠在當地又稱「惇庸堂」,規模宏大,寬25.25米,總進深61.35米,總建築面積達1550平方米,內設門堂1個、廳堂3個、房間36間,是一座典型的天井院式建築。
彭氏宗祠的宏大規模主要體現在建築的整體架構上,建築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腰帶牆、古柏、月池,主體建築四進深,九天井,面闊五至七開間。
據了解,在古代,一般人是不允許私自建造祠堂的,要想建祠堂必須得到朝廷的允許。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朝廷對於民間祭祖修建祠堂漸漸地不再控制得那麼嚴格了,一些有資本的新興士紳紛紛開始修建家族祠堂,為了在氣勢上壓倒其他宗族,他們往往不惜財力物力,於是便出現了許多大開間的宗祠。
▲彭氏宗祠的地面鋪著方形磚。
兩種屋頂功能迥異
具有多重實用價值
彭氏宗祠建築特點鮮明,建築材料多以磚木石為主,從整體布局看,屬於天井院式,平面呈長方形。步入宗祠,首先進入的是庭門,庭門兩側有對稱式房屋四間;第二進為中庭堂,南北兩側各橫列廂房三間;第三進為惇庸堂,兩側橫排廂房各三間;第四進為永思室,兩面各立廂房三間,有花格門窗裝飾。
記者了解到,彭氏宗祠建有兩種不同風格的屋頂,前為硬山頂,後為懸山頂,這兩種屋頂功能不同,硬山頂有著防風、防火的特點,懸山頂則有著防雨、透風的特點,兩種屋頂結合在一起能夠起到互補作用。彭氏宗祠的這種屋頂設計在古建築中屬於較為罕見的。
據新余市古村與宗族文化研究學者趙鏡斌介紹,從立面上看,宗祠後三進即第二至第四進為懸山頂,特點是「人」字形瓦坡,屋面兩端延伸到山牆以外五六椽至七八椽,各部檁子一併挑出,檁下加燕尾枋幫助檁子承托上部荷重,頂上仍是四條垂脊和一條大脊。內為抬梁木構架,由梁、柱、枋、檁結合支撐屋面,柱子主要起到承重和穩固屋身的作用,從而可以形成牆倒屋不倒的效果。
擁有多個天井
注重內部裝飾
彭氏宗祠的四進之間都設有天井,天井兩面均有檐廊及對稱式廂房四間,廂房與廂房之間以小天井相隔。
「內設大天井1個、中天井2個、小天井6個。」彭偉發介紹道。與其他知名古宗祠不同的是,彭氏宗祠的前3個天井都比較大,採光非常好,其中以第一進的天井尤為突出。據測算,該天井長約7米、寬約4米。這些天井的存在讓整個祠堂內部顯得豁然開朗。
趙鏡斌告訴記者,室內有這麼多天井,十分利於採光、通風、排氣、排水、排煙,特別是對於這麼大的房子而言,這樣的布局很合理。
祠堂內的地面鋪著方形磚,裝飾構件有門簪、軒頂、藻井、托峰、雀替、斗拱、隔扇、雕刻門窗等。「建築內有門簪、托峰、雀替、斗拱和一斗三拱等裝飾構件,這對研究宗族文化、宗祠建築文化及民間工藝均具有極高的價值。」趙鏡斌說。
值得一提的是,宗祠內擺放的兩條坐凳,製作很精細,兩條坐凳腿上均雕有精美的木花,具有較高的審美和工藝價值。
宗祠外牆砌築高大馬頭牆
頗具徽派建築特色
彭氏宗祠除了建築格局與眾不同,其祠堂與民居的結合特點也值得關注。該祠堂既是整個宗族的祭祀之地,又擁有居住的功能,從古至今,一直住有彭姓嫡系子孫。從其整體布局和設置來看,它堪稱祠堂與民居建築有機結合的典範。
彭氏宗祠不僅外部大氣,還具有贛派建築內飾細膩的特點,其砌築的馬頭牆外牆體使得建築整體頗具徽派建築特色。據了解,馬頭牆又稱封火牆、風火牆、防火牆,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彭氏宗祠的外牆便是用磚砌制而成的馬頭牆,其輪廓為階梯狀,每一階都會呈現兩坡牆檐,脊檐的長短隨著房屋的進深而變化,牆頭覆以青瓦,明朗而雅素。
據悉,這種馬頭牆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極為常見,因為民居密度大的村莊往往不利於防火,一旦火災發生,火勢很容易順房蔓延。如果應村落防火、防風之需,在居宅兩山牆頂部砌築高出屋面的馬頭牆,便可以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到隔斷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建築風格了。
往
期
回
故
執行主編:康 婧
責任編輯:塗曉珺
編 輯:戶 外
晨 讀 江 西│一個有文化的公眾號
TAG:晨讀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