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死硬的女性電影,揭示最扭曲的母女關係
《柔情史》,導演楊明明的處女長片。
獲得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提名,第20屆首爾國際女性影展最佳導演獎,香港國際電影節、西雅圖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均有斬獲。
如今《柔情史》入圍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長片,被影評人稱為「今年最死硬的女性電影」。
揭示最扭曲的母女關係
在《柔情史》的觀影過程中,我頻頻聯想到前段時間看到的台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二者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便是展現東方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極強的操控欲,以及以犧牲自我為美德並綁架子女的人生。
《柔情史》雖名為柔情,表達出的感情卻一點都不柔情。
導演楊明明稱《柔情史》是一部電影,也是一份病例,深刻、理性地剖析個體行為的同時,也提醒著我們平庸生活中的邪惡。
這邪惡,竟是親情體現出的。
《柔情史》圍繞一對衚衕中的母女展開。女兒靠寫作為生,偶然得了一筆稿費之後在衚衕里租了一套房子。父親去世,母親和家中的老人住不習慣,於是搬去和女兒住在一起。兩人開始了相互折磨,又相互依賴的生活。
電影分為三個章節——奶、羊蠍子、瓜,以母女之間吃東西的片段串聯起電影的情節。
豆瓣上有一個知名的小組,名叫「父母皆禍害」,《柔情史》就是將這小組的內容活生生地展現了出來。
母女住在一起之後,操控欲極強的母親開始想要管束女兒的一切——
吃飯時怎麼吃,走路不許歪著頭,找男人要怎麼找,洗碗應該怎麼洗,母親事無巨細可以從任何角度、找任何時機對女兒進行一番批判。
印象最深的是,母親指責女兒家務做的不好。
女兒反擊,「你從來不等我做好,在我剛開始做的時候就否定我,你就是不願意給我機會。」
這時候母親驢頭不對馬嘴地說了一句:像我這個年紀還能活多久呢,沒準哪天就倒在大街上了,你這樣頂撞你的母親,絕對不會有好運的。
兩個人互相攻擊,卻完全說的不是同一件事。母親因為有「母親」這個身份的加持,似乎就可以為所欲為,不講道理。因為是母親,你就必須尊重,這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可以說非常專制的現狀。當然換成父親也同理。
母親還有一個武器,那便是「要不是我們那個年代,我一定會比你做的更好。」
這樣的假設,完全沒有任何絕對的邏輯可言。但母親就是喜歡用這一句話來壓制女兒。
我不行,是因為我身處的時代不行。而你不行,就是你不夠努力。
被控制的女兒當然有反擊的時候,當看似順從的女兒拿起言語的武器來傷害母親時,母親反而更容易被擊垮。
當這個時候,母親大哭,女兒離家。
神奇又悲哀的是,母女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再次連接在一起,之前的架,就像沒有吵過一樣。
說好聽了,這是血緣紐帶親情羈絆,說不好聽了,其實母女之間相互折磨的關係早已病態,他們通過壓榨對方來尋找價值,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早就已經邊緣化了。
《柔情史》中的母女關係尖銳又扭曲,觀影過程中有人在笑,可一想到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這樣的親情關係,我便怎麼都笑不出來。
即使沒有如此這般誇張,你也一定會從影片的隻言片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是值得所有家長反思的問題。
太美的東西不真實
電影中有這樣一句台詞,太美的東西不真實。
或許這也是導演一直遵循的道理,於是在《柔情史》中,充斥著大量人物面部的大特寫——
皺紋、眼袋、黑眼圈。喝奶的母親嘴角流下白色的液體,聊著男人的女兒吮吸著鴨舌。
畫面的直接和粗糙,很容易讓觀眾產生生理不適,甚至有人提出了導演是對審丑的執著。
不過楊明明覺得,這並不是審丑,而是對物質現實的復原。
肩負編劇、導演、主演的楊明明不管復原生活狀態,片中母女關係的源頭也是基於她和母親之間的生活,以及參考了身邊的母女關係之後,她發現大家都差不多。
楊明明導演認為,在中國,很多母親在一定程度上,根本就沒有做好稱為母親的準備。這樣的關係很容易侵犯孩子,人的獨立意識很少。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中國的孩子是沒有人權的。
父母也常說,無論什麼時候你在我們眼裡都是孩子。這話一方面聽是溫情,另一方面,也有一種不可置否的篤定,無論如何你都得聽我們的。
電影的最後,母女在公交站的燈牌前合影自拍,似乎是一幅美好的畫面。
但就像電影中所說,太美的東西都不真實。
眼前的和解註定是短暫的,只知道一味索取的母親只有女兒拿回來錢的時候,才是她最愛女兒的時候。而這樣母親教育出的女兒也根本學不會愛人。
《柔情史》無論從畫面、立意、還是情感表達上都非常尖銳生猛,就像一把手術刀,把最殘忍的現實剖開給你看。
我們當然需要像《四個春天》那樣溫暖人心的父母,同時華語電影也要有這樣死硬的作品,在觀眾的心上來一次鈍擊。
※開播跌到4.9分,《扶搖》這就涼了?
※漫威爸爸,請拿走我的錢
TAG:橘子電影Mov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