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印象:滕王閣之王勃(3)
原標題:南昌印象:滕王閣之王勃(3)
公元663年(龍朔三年),十三歲的王勃回到家鄉,寫了著名的駢體文《上絳州上官司馬書》,以展示自己的才華,希望尋找機會,積極入仕。
公元664年(麟德元年)秋, 王勃上書劉祥道(當時的宰相),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讚賞「此神童也!」
雖然僅僅是遭到了宰相的表揚,但依舊讓王勃信心大增,第二年又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借獻「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
第三年,已經十六歲的王勃又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嶽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後,才思泉涌,筆端生花,十五歲所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聖聽。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的文名因為遭到了皇帝的表揚,更是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他們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迹。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佔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開始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題材擴大,思想嚴肅,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由他們開始了初步的定型。他們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一種十分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他們的詩儘管未能擺脫南朝風氣,但其詩風的轉變和題材的擴大,預示了唐詩未來的發展方向,並起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他們是真正的唐詩的揭幕人。
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
對於「四傑」的歷史貢獻,杜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都是才名早享、年少而才高,但王勃被推為首位。
牛恆剛:2017年10月24日於上海
TAG:了了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