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26 平王東遷與東周二分

1.26 平王東遷與東周二分

漫談國史五千年 第一章 先秦

第二十六節平王東遷與東周二分

幽王死,西周滅,幽王之子被立為平王,為了躲避犬戎,遷至東都(現今河南洛陽),開啟了東周這一段大分裂時期。相對於東周而言,這段時期更加以春秋戰國聞名於世。

孔子著《春秋》,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後世即將東周的第一段落稱為「春秋時期」。春秋自魯隱公元年(周平王49年)至孔子卒的一年(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左傳》記載史事較春秋為明備,又下續至哀公二十七年終,共255年。若自周平王東遷一併計入,共303年。東周的第二段落稱為「戰國時期」,春秋以下(自魯悼公元年開始,魯悼公是魯哀公後的魯國君王),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告成,共246年。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東遷於雒邑(東都,現今河南洛陽),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幽王既死,周室遂分裂。《竹書紀年》記錄:「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于于申,虢公翰立平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並立。二十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錢穆先生認為,及平王東遷,以弒父嫌疑,不為正義所歸隊,而周室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掃地以盡,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平王宣臼乃申侯甥,申侯為其甥爭王位。故聯犬戎殺幽王,凡擁護平王諸國,如許、申、鄭、晉、秦、犬戎等,皆別有野心,形成一非正義之集團,為東方諸侯所不齒。因此周室東遷後,政令亦驟然解體。

錢穆先生認為,周室東遷,引起的最重要現象是共主衰微、王命不行。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一個現象,則為列國內亂。王命不行下引起的第二個現象,則為諸侯兼并。又自列國內亂、諸侯兼并下引起一現象,則為戎狄橫行。當時中國本為一種華、夷雜處之局。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恃。當時蓋為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而此局面自始即然,亦並非自周王室東遷,四裔異族乃始交侵而入中國。蠻、夷、戎、狄亦非四種絕不同的民族,故蠻夷可兼稱,戎狄、夷狄、蠻戎皆可兼稱。華、夷通婚尤為常見,諸夏與戎狄亦多種姓相同,因此華、戎聯盟之事亦屢見。所謂諸夏與戎狄,其實只是文化生活上的一種界線,乃耕稼城郭諸邦與游牧部落之不同。

西周封建,本為一種耕稼民族之武裝拓殖。除卻錯落散處的幾十個——乃至百數十個——城郭耕稼區域以外,同時還存有不少游牧部族縱橫出沒,只不侵犯到城郭諸邦的封疆以內,雙方可以相安無事。現在則乘城郭諸侯之內外多事而來肆其侵擾。當時諸夏所最感威脅者,南方有抱帝國主義兼并政策之楚國。北方有抱掠奪主義的(太行)山中之北戎。

西周未葉,中國已有明確可據的編年歷史記載。東周由平王至赧王共25位君主,時間上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時間超過500年。秦始皇公元前247年繼位,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建立秦朝。

東周帝系表

註:本表接西周帝系表,逗號後為在位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國史五千年 的精彩文章:

TAG:漫談國史五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