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血腥到令人反胃:現實版《血戰鋼鋸嶺》堪稱「絞肉機」

血腥到令人反胃:現實版《血戰鋼鋸嶺》堪稱「絞肉機」

原標題:血腥到令人反胃:現實版《血戰鋼鋸嶺》堪稱「絞肉機」


美國軍事題材電影《血戰鋼鋸嶺》,引發了人們對太平洋戰爭沖繩島戰役中這場「鋼鋸嶺」(日軍稱前田高地)戰鬥的濃厚興趣。那麼,這段歷史的真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本期讓小編給你講訴那段殘酷又血腥的非常歷史!


美國影片《血戰鋼鋸嶺》展示了二戰中日軍的真實形象,頑固兇殘而又瘋狂狡猾,這才是我們全面抗戰八年所面對的敵人。不過恰恰是因為把對手描繪得十分強大,觀眾才對美軍特別是主角道斯的勇敢和堅強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才更加感慨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沖繩之戰中被擊斃的日軍。

這是發生在1945年4月底到5月初的一次真實的陣地攻防戰。美日兩軍圍繞這個並不大的高地展開了反覆拉鋸式爭奪。這場戰鬥空前慘烈,最初參戰的美軍96步兵師很快就損失慘重,不得不由77步兵師進行接替。電影所表現的醫療兵道斯拯救戰友的情節,就是77步兵師307團接替進攻後戰場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一幕。


在這場戰鬥中,道斯勇敢地從戰場上救下了75名戰友,成為了美國人心中的英雄。而對面那支日軍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在艦炮重火力下成體系的頑強防禦,還是利用坑道衝鋒時兇狠的攻擊,亦或是最後口喊「萬歲」瘋狂持手雷與美軍同歸於盡,都比較真實地還原了一支瘋狂到歇斯底里的日軍形象。


那麼,究竟那支讓道斯刷經驗和成就的日軍有什麼來頭呢?說起來,這支日軍還和中國有一定關係呢。



圖為行進中的美軍士兵經過被擊斃的日軍屍體。


根據戰史記載,負責守備「鋼鋸嶺」的日軍屬於62師團,1943年5月在中國華北的山西太原組建,是個只轄兩個步兵旅團的「治安師團」,當時並沒有編製炮兵等技術性兵種,主要任務是維護佔領區並進行掃蕩作戰。


不過對於入侵中國的62師團來說,在華北腹地維護「治安」並非一件輕鬆的事情,因為它所負責的地區也正是八路軍游擊隊最為活躍的地區。這些裝備並不好的八路軍,作戰靈活、作風頑強,今天偷襲一個日軍據點,明天伏擊日軍一支巡邏隊,給華北日軍造成了無數麻煩。而62師團也只好被迫分散成為炮樓守備隊,分守百餘個據點,陷入到中國無窮無盡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當然,與這樣的對手的戰鬥經歷也使得62師團得到了磨鍊,甚至學習到了一些八路軍如何在惡劣條件下對抗強敵的戰術和經驗,這對其後參加沖繩島戰役,起了一定的作用。



圖為沖繩之戰中,被日軍打死的美軍士兵,但戰鬥仍在繼續。

在華北炮樓蹲守將近一年之後,由於日軍戰略變化,第62師團被調出參加1944年3月的大陸交通線作戰,即豫桂湘戰役,和駐守河南的湯恩伯部國民黨軍作戰。雖然62師團並非主力師團,但由於湯恩伯部的國軍戰鬥力極差,戰鬥一觸即潰,62師團還是取得了一系列戰果。


戰役結束後,恰逢太平洋戰爭吃緊,62師團又被調防沖繩島。在那裡,這支侵略過中國的日軍部隊迎來了它的末日。


沖繩島是日本本土四島的門戶。一旦美軍佔領沖繩,將以此為跳板威脅日本本土。另外,美軍的轟炸機也將大大縮短對日本戰略轟炸的航程,所以對美日兩軍來說,沖繩都將是個死戰之地。


日軍很早就意識到了美軍進攻沖繩的可能,於是先後調集三個師團組建第32軍駐防沖繩,分別是第9、第24、第62師團。不過雖然都是師團,但重要性還是有所區別的。


在華北炮樓蹲守將近一年之後,由於日軍戰略變化,第62師團被調出參加1944年3月的大陸交通線作戰,即豫桂湘戰役,和駐守河南的湯恩伯部國民黨軍作戰。雖然62師團並非主力師團,但由於湯恩伯部的國軍戰鬥力極差,戰鬥一觸即潰,62師團還是取得了一系列戰果。


戰役結束後,恰逢太平洋戰爭吃緊,62師團又被調防沖繩島。在那裡,這支侵略過中國的日軍部隊迎來了它的末日。



圖為沖繩之戰中,舉手投降的日軍。


沖繩島是日本本土四島的門戶。一旦美軍佔領沖繩,將以此為跳板威脅日本本土。另外,美軍的轟炸機也將大大縮短對日本戰略轟炸的航程,所以對美日兩軍來說,沖繩都將是個死戰之地。


日軍很早就意識到了美軍進攻沖繩的可能,於是先後調集三個師團組建第32軍駐防沖繩,分別是第9、第24、第62師團。不過雖然都是師團,但重要性還是有所區別的。

雖然日軍主動作死,美軍卻沒有掉以輕心。為了確保拿下沖繩,美軍集結了太平洋戰場上最龐大的一支兵力,擁有各類艦艇1500餘艘,飛機2000餘架,兵力總數超過45萬人。美軍佔據著絕對的海空優勢,戰役一開始就截斷了日軍增援之路,把沖繩變為了孤島。


而日軍估量雙方差距後,也放棄了全島固守和反擊的念頭,專門依託島南部陣地打防禦戰。就這樣,62師團一下成為了與美軍交戰的主力。



圖為沖繩之戰中,被擊斃的日軍。


應該說,日軍的龜縮戰略是正確的,因為撤退到山區進行作戰,可以極大抵消美軍的海空絕對優勢;而精心構築的防禦工事和火力火器,則成為美軍步兵的死亡陷阱。


其中,62師團所防禦的嘉數高地,就是一個被鮮血澆築的例子。由於最初在海灘和北部的平坦地帶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美軍開始向沖繩南部進發,並非常樂觀的認為將不會費多大力氣,可當他們開始進入山區時,終於遇到早已嚴陣以待的日軍。


由於山地地形制約,美軍步兵被迫採取了更密集的隊形向貌似空無一人的山上爬去。可突然之間,日軍的高射炮、臼炮、迫擊炮、步兵炮、擲彈筒就劈頭蓋臉地覆蓋而來,在密集的進攻人群中爆炸,輕重機槍和步槍子彈也從各種刁鑽的角度射來,毫不停頓地收割著生命。


當美軍付出慘重代價好不容易佔領某個陣地後,陣地上的殘餘日軍會狂熱的揮舞著手榴彈與美軍士兵同歸於盡,而其他日軍則很快就能組織起兇猛的局部反衝擊,他們利用坑道甚至能夠從美軍佔領的陣地下面鑽出來,與立足未穩的美軍士兵攪在一起,一次又一次把美軍趕下去。



圖為沖繩之戰中,被擊斃的日軍。

美軍士兵有回憶,把這些日軍稱為「地獄惡魔」。當然,美軍強大的火力兵力也不是吃素的,炸彈、重炮、坦克、火焰噴射器、無座力炮以及勇敢士兵所攜帶的炸藥包,也把一個個日軍死守的碉堡塹壕炸成粉末。


這些情節《血戰鋼鋸嶺》雖有表現,但遠遠沒有真實戰場上殘酷。據記載,在十多天的攻防戰中,美軍在一個小小的嘉數高地面前就先後有2.4萬人的傷亡,而日軍連同附近准軍事人員的傷亡也超過此數,這裡也成為了沖繩最大的血肉磨坊。


最終,佔據壓倒實力優勢的美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佔領了嘉數高地,而62師團則撤退到其他陣地繼續進行防禦。「鋼鋸嶺」就是其後撤的另一個堅固陣地。


這是另一場如出一轍的血肉磨坊。不過和電影里結局表現不一樣的是,傷亡過半、彈盡糧絕的62師團在丟失「鋼鋸嶺」陣地後繼續後撤到沖繩南端的陣地負隅頑抗。



圖為沖繩之戰中,被打死的日本士兵。


當然,其覆滅的結局早已註定了。據記載,在其覆滅前的最後時刻,這個師團開始脅迫沖繩普通民眾大量自殺,為這支來自地獄的部隊畫上了可恥的句號。


平心而論,這部《血戰鋼鋸嶺》展示了二戰中日軍的真實形象,頑固兇狠且瘋狂狡猾,這才是我們全面抗戰八年所面對的敵人。不過,恰恰是因為把對手描繪得十分強大,觀眾才對美軍特別是主角道斯的勇敢和堅強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才更感慨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而我們的某些抗日神劇卻經常把這樣精銳的日軍描繪得愚蠢弱智不堪一擊,這實際上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也是對抗戰先烈們的侮辱。


某種意義上說,《血戰鋼鋸嶺》是相當主旋律的。我們在感嘆這部影片成功的同時,顯然也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思考。


圖為沖繩之戰中,被擊斃的日軍。


鋼鋸嶺地勢極其險要,美軍只能通過漁網梯爬上高地。起初,依靠強大的火力,戴斯蒙德他們打退了日軍,在鋼鋸嶺上站穩了腳跟,準備第二天天亮後繼續前進。


但沒想到,日軍突然在第二天清晨發起反撲。利用修築在地下的四通八達的坑道,大隊日軍幾乎是貼著美軍的鼻子發起進攻。美軍猝不及防,甚至來不及組織有效的防禦,只能倉促撤退。據記載,戴斯蒙德所在的B連共有155人,第二天的戰鬥中傷亡在100人左右。


經過幾天的拉鋸戰,美軍於1945年5月5日對鋼鋸嶺發起總攻。在航空兵和海軍艦炮的掩護下,美軍依靠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逐個摧毀日軍挖好的坑道口,一步步向前推進。等到攻克鋼鋸嶺時,投入戰鬥的77師307團1營傷亡達500人,約佔全營編製的60%。


鋼鋸嶺爭奪戰,是整個沖繩戰役的縮影。


在火力和兵力上,美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影片中,戴斯蒙德所在連隊訓練時用的武器是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這也是全片中唯一點名名字的武器。這種半自動步槍是二戰中美軍主要的步兵武器之一。踏上戰場時,戴斯蒙德的戰友們還配有M1卡賓槍、M3式衝鋒槍等自動武器,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更是對付日軍堡壘的致命武器。



圖為沖繩之戰後期,打著白旗投降的日軍士兵。


相比之下,日軍在單兵火力上就差得多了。在影片中,除了少量輕重機槍,絕大多數日軍都老老實實地端著三八式步槍,也就是中國俗稱的「三八大蓋」。這種步槍正是二戰時期日本步兵的主要武器。它射程遠,精度高,同時槍身長,非常適合白刃戰,缺點是射速慢,作為典型的單髮式傳統步槍,三八式的彈夾容量只有5發。


實戰中,「三八大蓋」打完5發子彈往往需要十幾秒鐘,作為對比,M1步槍只要5秒左右就可以打光一個彈匣,更不用說體現近戰優勢的M3衝鋒槍。在影片中,當日軍士兵在密集的美軍步兵火力之下,手忙腳亂地給子彈上膛時,應該是能領教到什麼是「鐵暴風」的。

不僅如此,儘管遭遇「神風特攻隊」瘋狂的自殺式攻擊,美軍還是牢牢控制了制海權和制空權。電影中,指揮官葛洛佛上尉在進攻前,可以通過無線電呼叫炮火支援,讓海軍的大口徑艦炮把已是一片焦土的鋼鋸嶺又炸了個底朝天。


但是,受困於地形,美軍的地面兵力卻無法展開,實質上變成了不斷增兵的「添油」戰術。而且,美國海軍陸戰隊與重火力的協同,不像美國陸軍那樣靈活。簡單來說就是「炮兵轟完步兵沖,步兵沖完炮兵轟」。當面對對於熟悉地形而且在島上修建了大量工事的日軍時,美軍的攻勢常常顯得力不從心。



藉助地形及肯定,日軍給進攻的美軍造成了嚴重損失,不過最終日軍都被消滅。


日軍的工事大多依託懸崖、山谷、洞窟等有利地形,在地下還挖有大量坑道,連接各個工事。當美軍的戰艦、飛機狂轟濫炸時,日軍便躲進工事中。待炮火準備結束,再從工事中殺出。當美軍攻克一線陣地時,日軍還可以利用地下坑道,從側翼甚至後方殺傷、包圍美軍步兵。很多時候,美軍直到遭到攻擊,才能發現日軍的位置。


經過2個月的苦戰,1945年5月31日,美軍終於突破日軍的核心防禦地帶,攻佔了沖繩島的首府首里城。日軍指揮官牛島滿率余部後退到島南端的摩文仁村,那裡是日軍精心準備的最後防線。


戰鬥又持續了近一個月,隨著牛島滿在摩文仁村絕望自殺,日軍有組織的抵抗才告瓦解。隨後,美軍又用了一周時間肅清島上殘敵。守島的近10萬日軍除少量被俘外,其餘幾乎全部戰死。


作為進攻方,美軍投入了1300餘艘軍艦,2000多架戰機,總兵力達到54萬,其中有近20萬登陸部隊。付出了傷亡7萬多人的代價,其中約1.4萬人戰死。



圖為沖繩之戰中,一個日本俘虜在被打死的日軍屍體旁向涵洞里喊話。

就連登陸部隊指揮官,第十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也在戰役結束前4天,視察陣地時被日軍的榴霰彈擊中陣亡。他也是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犧牲的美軍最高級別的將領。


影片中,日軍眼見美軍即將攻上陣地,便高喊著為天皇效忠的口號,發動自殺式襲擊。現實中,日軍的舉動更加殘暴和瘋狂。沖繩戰役期間,島上死亡的平民高達15萬餘人,其中有許多人被日軍當作炮灰,逼迫他們拿著手榴彈沖向進攻的美軍。日軍甚至強迫沖繩平民集體自殺。


20多萬人死亡,讓沖繩島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絞肉機」。由於傷亡慘重,獲勝的美軍沒有按照慣例舉行大規模慶祝。美國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進攻日本本土的計劃,最終決定加快原子彈的研製,迫使日本儘早投降。

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導演卻用血腥到令人反胃的鏡頭,提醒著銀幕前的觀眾:「這就是戰爭,真實而又殘酷,一點都不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的歷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二戰老兵回憶納粹集中營慘況
「秘不發喪」:史上「密室政治」背後的真實原因

TAG:上官婉婉的歷史空間 |